調適與平衡之際,每個腳掌的機會——草草戲劇節《未竟之歌》
4月
11
2025
未竟之歌(阮劇團提供/攝影西照日影像工作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0次瀏覽

文 盧子涵(藝術與永續發展跨域研究者)

充斥在2025災難敘事的世界裡,人類還能感知氣候變遷嗎?

草草戲劇節《未竟之歌》從古典樂曲轉當代的聲音刺激開始。當古典樂的獨奏轉至加倍放大的新聞資訊播放,瞬間迫使觀眾聆聽那原本被忽視的新聞噪音訊息。一段常見但卻被忽略的聲音,也是我們昔日知曉卻選擇忽視的日常,這樣的開場拉出觀眾與日常的關係,面對氣候變遷危機,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自願」失聰?而或者「刻意」失聰?

一條細繩劃破天際,這場名為「未竟之歌」的儀式,設於空廣的池畔空間。繩索橫越池面約二公尺高,觀眾分坐四方,環繞其上,湛藍天空與赤陽、深色水面與綠荷、歷史紅磚與塵土,共築一個幾近日常又非常態的表演場域。走繩者從一端踏出步伐,屢屢向前的身影在廣闊場景中顯得渺小,他每一次手臂擺動,代表著身體重心的調適與平衡,視覺牽引著觀眾的呼吸與注視方向,看似簡單的行走,是肉身的挑戰,也是人類意識的隱喻。

繩索細於腳掌,走繩者每一次控制身體的鬆緊、肌肉的延展、重心的調整,都是對身體自然規則的即時回應,也正像人類在氣候變遷災難面前必須持續進行的調適。《未竟之歌》透過身體實踐與意象鋪陳,讓觀眾在懸而未決的張力中感受到現實與氣候變遷危機。地球表面70%以上覆蓋著水,空氣中則有78%是氮氣、21%是氧氣,二氧化碳比例不到0.05%,但這微量氣體卻影響全球氣候的改變。正如這場演出,走繩者與觀眾、水與自然,每一分能量移動都可能改變整體的穩定,然而渺小的走繩者卻掌握了整場表演的節奏與能量流動。

未竟之歌(阮劇團提供/攝影西照日影像工作室)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走繩者在原點「回身」的舉動,或許象徵人類在危機中的選擇,不是浪漫的重來,而是清醒地調適與應變。從另一定點迴向走去,雖是往回去的方向移動,但實際卻是正視著他自己的方向線性前行。走繩者身著彩色斑點線條的白衣,或許是人類三萬多年來的學習與文明痕跡,但也無法解救自己最終接近終點,因重心失衡而墜落。當試圖抓住的救命樹,驚覺其為有毒之物,這一瞬間的敘事反轉,尖銳呈現出世代的危機,人類當下所選擇的解方是否正是通往另一場災難的開始?

就氣候變遷的角度而言,藝術如何參與氣候變遷的調適行動【1】,讓劇場不再只是乘載感官感受的容器,而是幫助觀眾消化議題的酵素餅乾。走繩段落結束作品並未止步於象徵或詩意,轉以利用口述說明氣候變遷的現實狀態。《未竟之歌》利用口述內容承接走繩者的身體技術與視覺所建立的危機張力,這樣的口述是強化「面對氣候變遷,還能做些什麼?」的意向,還是削弱了觀眾思考議題的自願性?

未竟之歌(阮劇團提供/攝影西照日影像工作室)

《未竟之歌》在園區裡成為一面凸透鏡,放大走繩者的身體能量,也凸顯人類在氣候變遷中的命運與責任。人類三萬多年的學習歷程,至今仍未完成對自然的理解與敬畏,「未竟」是一個還沒來得及寫完的句子,而我們仍走在生命中的繩索之上,努力維持平衡,並嘗試調適腳掌之間的每一步機會,減緩那失足落下的危機。


注解:

1、臺灣於112年2月15日公布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第3期(112-115年)以強化國家整體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促進社會、經濟及環境的永續發展。

臺灣於112年2月15日公布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第3期(112-115年)以強化國家整體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促進社會、經濟及環境的永續發展。

草草戲劇節《未竟之歌》

演出|走繩維度╳余品潔╳~♪♬♫♩~♪♬♫♩~
時間|2025/03/23 17:0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