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與平衡之際,每個腳掌的機會——草草戲劇節《未竟之歌》
4月
11
2025
未竟之歌(阮劇團提供/攝影西照日影像工作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8次瀏覽

文 盧子涵(藝術與永續發展跨域研究者)

充斥在2025災難敘事的世界裡,人類還能感知氣候變遷嗎?

草草戲劇節《未竟之歌》從古典樂曲轉當代的聲音刺激開始。當古典樂的獨奏轉至加倍放大的新聞資訊播放,瞬間迫使觀眾聆聽那原本被忽視的新聞噪音訊息。一段常見但卻被忽略的聲音,也是我們昔日知曉卻選擇忽視的日常,這樣的開場拉出觀眾與日常的關係,面對氣候變遷危機,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自願」失聰?而或者「刻意」失聰?

一條細繩劃破天際,這場名為「未竟之歌」的儀式,設於空廣的池畔空間。繩索橫越池面約二公尺高,觀眾分坐四方,環繞其上,湛藍天空與赤陽、深色水面與綠荷、歷史紅磚與塵土,共築一個幾近日常又非常態的表演場域。走繩者從一端踏出步伐,屢屢向前的身影在廣闊場景中顯得渺小,他每一次手臂擺動,代表著身體重心的調適與平衡,視覺牽引著觀眾的呼吸與注視方向,看似簡單的行走,是肉身的挑戰,也是人類意識的隱喻。

繩索細於腳掌,走繩者每一次控制身體的鬆緊、肌肉的延展、重心的調整,都是對身體自然規則的即時回應,也正像人類在氣候變遷災難面前必須持續進行的調適。《未竟之歌》透過身體實踐與意象鋪陳,讓觀眾在懸而未決的張力中感受到現實與氣候變遷危機。地球表面70%以上覆蓋著水,空氣中則有78%是氮氣、21%是氧氣,二氧化碳比例不到0.05%,但這微量氣體卻影響全球氣候的改變。正如這場演出,走繩者與觀眾、水與自然,每一分能量移動都可能改變整體的穩定,然而渺小的走繩者卻掌握了整場表演的節奏與能量流動。

未竟之歌(阮劇團提供/攝影西照日影像工作室)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走繩者在原點「回身」的舉動,或許象徵人類在危機中的選擇,不是浪漫的重來,而是清醒地調適與應變。從另一定點迴向走去,雖是往回去的方向移動,但實際卻是正視著他自己的方向線性前行。走繩者身著彩色斑點線條的白衣,或許是人類三萬多年來的學習與文明痕跡,但也無法解救自己最終接近終點,因重心失衡而墜落。當試圖抓住的救命樹,驚覺其為有毒之物,這一瞬間的敘事反轉,尖銳呈現出世代的危機,人類當下所選擇的解方是否正是通往另一場災難的開始?

就氣候變遷的角度而言,藝術如何參與氣候變遷的調適行動【1】,讓劇場不再只是乘載感官感受的容器,而是幫助觀眾消化議題的酵素餅乾。走繩段落結束作品並未止步於象徵或詩意,轉以利用口述說明氣候變遷的現實狀態。《未竟之歌》利用口述內容承接走繩者的身體技術與視覺所建立的危機張力,這樣的口述是強化「面對氣候變遷,還能做些什麼?」的意向,還是削弱了觀眾思考議題的自願性?

未竟之歌(阮劇團提供/攝影西照日影像工作室)

《未竟之歌》在園區裡成為一面凸透鏡,放大走繩者的身體能量,也凸顯人類在氣候變遷中的命運與責任。人類三萬多年的學習歷程,至今仍未完成對自然的理解與敬畏,「未竟」是一個還沒來得及寫完的句子,而我們仍走在生命中的繩索之上,努力維持平衡,並嘗試調適腳掌之間的每一步機會,減緩那失足落下的危機。


注解:

1、臺灣於112年2月15日公布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第3期(112-115年)以強化國家整體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促進社會、經濟及環境的永續發展。

臺灣於112年2月15日公布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第3期(112-115年)以強化國家整體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促進社會、經濟及環境的永續發展。

草草戲劇節《未竟之歌》

演出|走繩維度╳余品潔╳~♪♬♫♩~♪♬♫♩~
時間|2025/03/23 17:0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