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串成引信的爆發《2014 鈕扣計畫》
8月
11
2014
2014鈕扣計劃(玫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5次瀏覽
戴君安(特約評論人)

「鈕扣計畫」第四年了,錯過了第一年,但看了近三年的製作,這是我個人覺得感受最強烈的一次。回顧在前兩次的計劃中,2012年回來的鈕扣們的確是很有張力的表演者,但是編創的作品質感和表演能力,感覺上無法完全畫上等號。2013年的鈕扣們有了些許不同,除了表演能力依舊張力十足外,呈現的作品也能看到較為深刻的勁道。2014年的鈕扣們,除了回鍋的舊鈕扣張藍勻和李貞葳,還加了新鈕扣葉博聖和張建明,他們的四段獨舞雖是各自詮釋個別的編作,但卻像糾結成串的引信,微溫蘊積巨大的燃點,共同引爆最深層的撼動。

葉博聖從暗黑角落走上舞台的身影,在四張長桌的上下移動中,展開了《弦移》的樂章。他的身體與桌面的接觸,宛若觸動大型樂器發出的聲響,有時渾沌低沉,有時清晰悠揚。當他落在舞台地板上時,扭曲而抽搐的震動,彷彿找不到音階般的胡亂撥弄琴弦,發出慌張而無助的氣息。他的身體彷彿可以無限屈張,拱起時如石鐘渾厚,伸展時如長弓筆直,收放之間,吸引觀者與他展開無聲的對話。

張藍勻繼2013年鈕扣計畫之後,再次回來一樣耀眼,從她的《手》,我看到了「意外」的內涵。換句話說,《手》的表達,不只是眼前所見的觸摸、拉扯或撥弄的景象,其中也有著搜尋和開啟的蘊意。當她撫摸自己時,似乎也正在搜尋手能觸及的或給予的意義;在脫去上衣後,她做的不只是「脫去」的表面動作,也有著「開啟」的意念,也就是那脫去的舉動,開啟了身體在光影中俐落的線條,也開啟了她毫無羈絆的表達形式。

李貞葳從戰地的生活經驗與恐怖攻擊的事件中歸來,她呈現的不只是靈敏的動覺或表象的幽默,而是脆弱的生命在殘酷對峙的世界中的寫照。在《黑盒子》中,李貞葳引導部分觀眾加入演出的結構,包括搖手風琴、照手電筒、噴灑紅漆等,製造了外力介入的即興發展,使這齣獨舞的幅度拉大,也將表演的空間從舞台貫穿至三面觀眾席。她細長的肢體時而柔軟綿密的延展,時而蜷曲緊縮的蠕動,展現她在扎實的Gaga技巧之外,形體的運轉上還多了一份自發的詮釋。

張建明的《愚人》著實是身體極致的精湛表現,他自始至終都在變換角色,儼然將身體、臉妝、言語、物件和空間,徹底的扭轉了一番,而且每一次的變動都牽引著觀者的情緒起伏,隨著他歇斯底里的奔馳與狂起狂落而揪心鎖眉。看著他對所謂文明社會的嘲諷,我幾乎是全程屏息凝氣且毛髮豎立,尤其是末了的話語及他箍在束縛裡的軀體,除了矛盾而無奈的情結外,也令人疑惑的思忖,究竟誰才是愚人。

文創商品總是在鈕扣計畫中,有感而自然的置入演出作品,就像張藍勻重複開關燈光的動作,確實讓一郎木創的燈具顯得格外醒目,看著《手》的時候,我的目光也被燈具牽絆著,直可說她的《手》作了高調的行銷。這些物件鑲嵌在各個舞作中,讓商品設計與表演藝術聯手,使異界結盟的因子增溫。

2014鈕扣計畫看來已跳脫初期的實驗性質,每一顆回來的鈕扣也都益發晶亮。這個讓流浪舞者返台演出的計畫,讓他們有機會在自己的土地上發表作品,對於準備要出走的年輕舞者和想要回來的海外舞者,鈕扣計畫就像個指標,一端指著前進的方向,另一端則引領回家的路。

《2014 鈕扣計畫》

演出|葉博聖、張藍勻、李貞葳、張建明
時間|2014/08/08 19:30
地點|台北市誠品信義店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