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食物讓出主體《味道劇場》
11月
20
2017
味道劇場(汪正翔 攝,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63次瀏覽
黃馨儀(專案評論人)

《味道劇場》為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藝術擴散計畫」的第三波,藉由本計畫,讓不同的表演藝術能擴散到不同空間。在《藝術家來敲門》讓音樂、偶戲或馬戲進入孩童的居家空間、《咖啡館的舞蹈時光》在咖啡館相遇之後,《味道劇場》則企圖結合劇場、記憶與食物,在生活不可或缺的廚房空間進行演出。

《味道劇場》開設了四個主題場次,分別針對單身者、失戀者、情侶與家人在不同的機構廚房場域展演。在「拼湊吃的記憶,拌炒愛的料理」的口號下,我參與了應景光棍節的「乾柴的光棍味」場。一進場,即被食物的氣味吸引,帶著期待地坐下後則發現,檯面上的食物都是已處理好的「食材」,照被指派的顏色坐定後,「戲」與「料理」也於焉展開。

然七十多分鐘的演出,比起「味道」所直觀連結的味覺和嗅覺,紅潮劇集所呈現的“Taste of Theatre”更多是在語言和音樂上的一場秀,由洪建藏、陳昭如和李佳勳主持,王靖惇和梁允睿主廚,並有陳宇璿現場配樂演奏。食物雖作為主題元素,參與者要PK答對問題取得熬湯食材,如果失敗可能只有熱開水喝;或是「大餅包小餅」與「大腸包小腸」投票二選一,聽演員唱起連結食物的記憶故事再做表決品嘗;而在最後邀請觀眾在象徵的「頭」的饅頭上調出自己的戀愛滋味,分享食用,並於尾聲品嚐經半小時熬煮的湯品。

雖然食物與味道作為記憶的引線,如若普魯斯特因一塊瑪德蓮蛋糕所觸發的兒時記憶;同時也建構了新的記憶,讓一群人藉由一起分享食物貼近彼此。但是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味道」在這「劇場」的主體性在哪裡?如果扣除掉綜藝語感的主持、音樂劇的訴說方式或是強調單身的配對助興,是否有可能更直截讓「食物」說出自己的故事,達成其所要展現的食物與人的生命連結?如若英國行之有年的"Theatre of Food"【1】,便藉由直接呈現食物的特性與料理過程的變化,讓料理或上菜本身即成為一個表演作品,此即似於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2009年所推出的《王記食府》【2】;而更緊密將料理連結故事記憶者,近期三缺一劇團「海港山城藝術季」《貴美的餐桌》亦是讓人心與口皆回味的作品。

因此覺得可惜的是,《味道劇場》選擇了較容易處理的料理作呈現,略過食物從準備到烹煮的許多步驟,也因此失去了料理過程中洗、切、拌、煎、煮等過程所產生的聲音、香味甚至視覺感受──這些即是一場由味道而發的敘事之旅。如若能在食物的敘說主體上再進一步以其他元素對話,有層次的加入語言或是音樂,那將會是一場更和諧的食劇饗宴。

而或許也因為食物的讓位,由食物所連結起的人的關係也跟著後退,尤其在彼此無有關係的光棍場。互動與參與皆是在主持之下完成,陌生人有點唐突的藉由競賽成隊與相抗,但所答的料理問題和我們的關係為何呢?藉由輸贏所完成的湯品,背後又建構了什麼意義?或許是我想得太多所以感到困擾,然整個《味道劇場》在最後分享每人特製的愛情饅頭與喝著湯時才真正展現出滋味──因為我們真正地碰觸到了食物,味道回到了主體的位置,或觸或聞或嚐,人與人之間始藉之建立了言說之外關係。

雖然食物退居幕後引線,但作為台北藝術中心「藝術擴散計畫」的免費演出,《味道劇場》確實引入了新的觀眾,並讓他們品嚐了一口「劇場」滋味(A Taste of Theatre),在有吃有玩的一小時間,引起他們對劇場的好奇。從此面相著眼,《味道劇場》以綜藝引入且結合音樂的呈現方式,在選擇上誠然是成功的。

注釋

1、Theatre of Food, 也可以做為Culinary Theatre,藉由設計好的方式,或許是利用特效,或許是單純呈現烹煮與擺放步驟、呈現食物過程中的狀態、顏色與氣味等變化,在上菜時呈現給顧客驚喜。亦有結合戲劇活動或演出,交互呈現食物。參考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inary_theatre

2、《王記食府》可參考于善祿評論: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0377460

3、《貴美的餐桌》可參考筆者先前評論: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6396

《味道劇場》

演出|紅潮劇集
時間|2017/11/11 19:00
地點|學學食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新作《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雖然對題材的處理與表演形式的選擇,稍嫌保守,但製作規模與演出品質都有不錯水準,仍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期許這群年輕創作者,未來對創作能有更基進的思考:對生命課題與人我關係的探討,不止於個人情感層次,而能有更具政治性、社會性的辯證。
9月
10
2025
這場演出延續了這股真摯力量,從創作到呈現,從身體實踐到語言敘說,都回應著當代的核心提問:在深偽技術能模擬一切的時代,如何確立一個真實的「我」?答案或許就在這群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完美,卻誠實;並不無瑕,卻令人信服。
9月
01
202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