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食物讓出主體《味道劇場》
11月
20
2017
味道劇場(汪正翔 攝,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41次瀏覽
黃馨儀(專案評論人)

《味道劇場》為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藝術擴散計畫」的第三波,藉由本計畫,讓不同的表演藝術能擴散到不同空間。在《藝術家來敲門》讓音樂、偶戲或馬戲進入孩童的居家空間、《咖啡館的舞蹈時光》在咖啡館相遇之後,《味道劇場》則企圖結合劇場、記憶與食物,在生活不可或缺的廚房空間進行演出。

《味道劇場》開設了四個主題場次,分別針對單身者、失戀者、情侶與家人在不同的機構廚房場域展演。在「拼湊吃的記憶,拌炒愛的料理」的口號下,我參與了應景光棍節的「乾柴的光棍味」場。一進場,即被食物的氣味吸引,帶著期待地坐下後則發現,檯面上的食物都是已處理好的「食材」,照被指派的顏色坐定後,「戲」與「料理」也於焉展開。

然七十多分鐘的演出,比起「味道」所直觀連結的味覺和嗅覺,紅潮劇集所呈現的“Taste of Theatre”更多是在語言和音樂上的一場秀,由洪建藏、陳昭如和李佳勳主持,王靖惇和梁允睿主廚,並有陳宇璿現場配樂演奏。食物雖作為主題元素,參與者要PK答對問題取得熬湯食材,如果失敗可能只有熱開水喝;或是「大餅包小餅」與「大腸包小腸」投票二選一,聽演員唱起連結食物的記憶故事再做表決品嘗;而在最後邀請觀眾在象徵的「頭」的饅頭上調出自己的戀愛滋味,分享食用,並於尾聲品嚐經半小時熬煮的湯品。

雖然食物與味道作為記憶的引線,如若普魯斯特因一塊瑪德蓮蛋糕所觸發的兒時記憶;同時也建構了新的記憶,讓一群人藉由一起分享食物貼近彼此。但是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味道」在這「劇場」的主體性在哪裡?如果扣除掉綜藝語感的主持、音樂劇的訴說方式或是強調單身的配對助興,是否有可能更直截讓「食物」說出自己的故事,達成其所要展現的食物與人的生命連結?如若英國行之有年的"Theatre of Food"【1】,便藉由直接呈現食物的特性與料理過程的變化,讓料理或上菜本身即成為一個表演作品,此即似於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2009年所推出的《王記食府》【2】;而更緊密將料理連結故事記憶者,近期三缺一劇團「海港山城藝術季」《貴美的餐桌》亦是讓人心與口皆回味的作品。

因此覺得可惜的是,《味道劇場》選擇了較容易處理的料理作呈現,略過食物從準備到烹煮的許多步驟,也因此失去了料理過程中洗、切、拌、煎、煮等過程所產生的聲音、香味甚至視覺感受──這些即是一場由味道而發的敘事之旅。如若能在食物的敘說主體上再進一步以其他元素對話,有層次的加入語言或是音樂,那將會是一場更和諧的食劇饗宴。

而或許也因為食物的讓位,由食物所連結起的人的關係也跟著後退,尤其在彼此無有關係的光棍場。互動與參與皆是在主持之下完成,陌生人有點唐突的藉由競賽成隊與相抗,但所答的料理問題和我們的關係為何呢?藉由輸贏所完成的湯品,背後又建構了什麼意義?或許是我想得太多所以感到困擾,然整個《味道劇場》在最後分享每人特製的愛情饅頭與喝著湯時才真正展現出滋味──因為我們真正地碰觸到了食物,味道回到了主體的位置,或觸或聞或嚐,人與人之間始藉之建立了言說之外關係。

雖然食物退居幕後引線,但作為台北藝術中心「藝術擴散計畫」的免費演出,《味道劇場》確實引入了新的觀眾,並讓他們品嚐了一口「劇場」滋味(A Taste of Theatre),在有吃有玩的一小時間,引起他們對劇場的好奇。從此面相著眼,《味道劇場》以綜藝引入且結合音樂的呈現方式,在選擇上誠然是成功的。

注釋

1、Theatre of Food, 也可以做為Culinary Theatre,藉由設計好的方式,或許是利用特效,或許是單純呈現烹煮與擺放步驟、呈現食物過程中的狀態、顏色與氣味等變化,在上菜時呈現給顧客驚喜。亦有結合戲劇活動或演出,交互呈現食物。參考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inary_theatre

2、《王記食府》可參考于善祿評論: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0377460

3、《貴美的餐桌》可參考筆者先前評論: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6396

《味道劇場》

演出|紅潮劇集
時間|2017/11/11 19:00
地點|學學食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