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明時晦的未完成逆旅《繼承者Ⅱ》《繼承者Ⅲ》
12月
03
2011
繼承者(陳長志 攝,驫舞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1次瀏覽

2011/11/24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四連棟

文字 徐開塵

驫舞劇場接連三週在華山倉庫空間完整呈現環境劇場新作《繼承者》,表面上是在玩「空間」,實際上是在空間裡玩「時間」。整個創作概念是由自我出發的溯源動作,去追索「今日之我,從何而來?」並由本我對應他人,由個人對照群體,意圖透過內外呼應的形式,進而檢視群我關係,同時在集體性中尋找個別性的差異。

第一週《繼承者Ⅰ》著重以形式切入主題,是打開天窗說亮話式的分享舞者的故事和心情,以熱鬧繁複的表現手法,與觀眾交心,也凸顯當下生存環境與自我角色的對照(見筆者聚散交錯的時間之流《繼承者Ⅰ》一文,於此不再重述)。演出進入第二週《繼承者Ⅱ》和第三週《繼承者Ⅲ》,則有如自喧鬧的市集,潛入心靈洞穴,幽微、暗沉、明亮、清朗的起伏和變化,宛如人生際遇、心境轉折,時間的記憶,亦是生命的履痕。

《繼承者Ⅱ》擺明了是引領觀眾探入內心密境般──整個場域燈光昏暗,紙牆拆解後的成堆報紙,重組綑綁,不規則地散置表演空間裡,成為觀眾的座椅,也將之前遊走式的自由觀看,拉回固定的視角。舞者化身夜行人,在幾乎全場暗黑的空間裡,不經意地自各角落現身,微光中,舞動肢體,忽然顯影,忽而消失,孤獨的身體與光影共舞,或雙人短暫的即興互動,像生命中不可預期的邂逅。沈緩陰鬱的氣氛籠罩全場,唯有蔡宛璇設計的白色保麗龍柱狀體及箱型裝置,像是心靈深處的光源,明滅有時。六、七十分鐘的演出,許多獨舞的片段如舞者的喃喃自語,星星點點卻未能串成可供閱讀的篇章,這密境之旅欲傳達什麼訊息?與主題的關聯何在?令人難以掌握。

到了《繼承者Ⅲ》,紙椅被排成一個大圓,更清楚地規範了表演者和觀賞者的對位關係。六個透明的充氣白球,是巨大發光體,幾張摺疊椅倒吊樑柱上,毫不張揚,整個空間裝置更為簡潔。十位舞者(加入了前兩周未上場的蘇威嘉)各自坐於柱前,環音響起,氣球緩緩上升,是希望的象徵?(其實沒有足夠高度讓氣球升空,只是動作表示。)

對於「集體性與個別性」的探討,在第三週的演出中更加清楚。一舞者率先起身繞圈行走,其他人陸續加入,如軍中操練,整齊的步代由急而緩,隨後舞者相繼抽離隊伍,漸漸散去,展開分組動作的模仿和對應,以尋找自身與空間的平衡,或是舞者之間的對話語彙。包括後來出現一字排開,以柱子為軸心繞圈而行,再一一轉身離散,以及周書毅為首整軍收隊式的設計,都刻意在群體共舞時,仍有 那唯一獨行的身影展現無可忽視的能量,真是有趣的對照記。

同為關鍵的三元素──舞蹈肢體、聲音創作和裝置藝術,於創作思考上的角色和比重,影響了作品呈現的樣貌。身體作為生命記憶的載體,《繼承者》藉著演出者的回顧過往及舞在當下,讓身體的印記再現,並重新書寫。驫舞劇場這次一改過去彰顯動能和技巧,而以收束內斂的表達為主,其中來自以色列的舞者Shai Tamir身體的質地及情感的細膩變化,特別搶眼。但就整體來看,這次強調即興的演出,由於舞者間默契略顯不足,因而削減了互動時可能迸發的火花。

而第一週低調的聲音演出,在後兩週取代主導地位,風聲、浪潮、蟲鳴、鳥叫,啟動引擎的機械噪音,空襲警報聲響,乃至現場木板的共振,時強時弱,由小放大,包覆整個空間,也幾乎吞沒舞者。空間裝置則是以減法進行,從鋪天蓋地,到零星點綴,與主題交疊的訊息,也由強轉弱。這三角關係之間的呼應與轉折,有時清晰,有時隱晦,顯現創作團隊對如此大空間大作品的掌握,仍待琢磨。

向來喜歡命題作文的驫舞劇場,在成軍七載時,藉這次大製作當作回顧與省思的功課,是年近/過三十的舞團成員真誠面對自我之必要,也是紛亂時代安頓身心之必要。儘管在空間運用和主題詮釋上還是有未盡理想之處,但他們挑戰自我的勇氣,仍值得肯定。誠如《繼承者》的創作目的,經歷了這個過程,驫舞劇場的續航力,依然被期待。

《繼承者Ⅱ》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1/11/17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四連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