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性」感受《交感計畫》
7月
24
2014
交感計劃(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5次瀏覽

演出: 曉劇場

時間: 2014/07/20 18:30

地點: 院子劇場

文 李承曄(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

在黃昏的天空中,停滯在眼前的香料與海鮮灑落在地上,這樣的灑落不斷地重覆又重覆,一次又一次,形成看似混亂卻寫實的場景。同時間那食物氣味交疊而成,所帶來陣陣濃烈的氣味,正刺激觀眾的嗅覺,然而這滋味是那麼辛辣且令人作噁。在這如此重複性且強烈的演出中,不禁地驚嘆,這也許就是生活。

曉劇場的2014創作計畫《交感計畫》,選擇到高雄地區新興的展演空間院子劇場演出,並與院子劇場的藝術總監馮靖評共同創作。演出前十分值得期待的是,這所謂的交感的感官內容到底會是什麼? 另外在院子劇場,這樣以一個完整透天建築的展演空間,能否建構與演出達到相互的默契與關聯性?

上半場的《The Cave》,演出空間在院子劇場的戶外院子。一排被放置滿滿食物看似ㄇ字形的桌子上,在桌子後方,是一個極大的斜坡,然而這樣的舞台,似乎暗喻著那潛藏極度不穩定的生活狀態。接下來的演出,會看見一個女子開始料理著眼前的食材,伴隨著緩和的節奏,開始製作一道又一道的料理,餵食著在斜坡上的男子。身為被餵食的對象,男子在斜坡上寫下某些訊息,這樣行為正企圖去建構一個型態:一個藉由當中大量的壯陽食材述說,一個叫做「性」的生活。

規律性的做愛型態,雖然看似女性牽引著男性,但當燈亮起時,一個倒吊的機關開始躺下,男性恰巧主導著這一切。女性的聲音,則開始在樓上的窗邊響起,愉悅成了當下的現狀。在接下來這樣的生活型態,劇烈地不停地挑戰著觀眾,餵食、微笑、做愛、聲音,如此規律性,如此生活化,正不斷地建構出一個假像的虛實感。當女性開始不再做牽引,男性從一個被動性轉為一個主動性的要求角色時,這一切變調了。衝突後,那食物所傳來陣陣的腥臭味,是如此令人作噁,但想一想,這何嘗不是一個叫做「生活」的現實。

下半場的《白‧素‧貞》,則移到2樓的建築空間,一個聲音不斷地提起類白蛇傳的故事,一個女子穿著婚禮白紗開始化妝。這樣的化妝行為恰巧可以述說,關於自我能否信任當下一個叫作自己的形體。當音樂開始奔放,邀請眾人的狂歡熱舞,停止時,女子開始尋找一個依靠,這依靠不鎖定對象,只是一個叫作溫度的陪伴。狂歡後,接續著開始到三樓的空間,當列印完一張又一張的假想生活菜單,演出加入一個觸覺型態,「穿胸罩」。

演員開始邀請與教導觀眾戴上胸罩,胸罩讓一切回到女性的自我,一個又一個穿著胸罩的觀眾,隨著演員到了四樓演出空間。一個滿滿都是胸罩的場景,將白素貞一生痛苦,藉由年代、衛生棉的紅色點滴,告訴觀眾那身為女性部分的無奈與痛苦。演出隨著白蛇傳故事到終點,觀眾們來到頂樓戶外空間,女演員穿起白蛇的頭套,開始不停地詢問觀眾姓名。

你是誰? 我是白素貞

你是誰? 我是白素貞

此時那個依靠與眷戀不再出現,在眼前則出現一個獨立女性的形象。

整體來說,藝術家藉由不同激盪的觀點,成功地利用這空間,創造出一個性別與生活議題下的演出。那《交感計畫》是什麼? 我想讓一切身體感受,Make it Real,會是最好的想像。

《交感計畫》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計畫的兩個作品,可說都充滿了色香與慾念,形式上充分運用了整棟樓房空間,進行色、慾的意識流動;《白‧素‧貞》帶領觀眾從室內走到了四樓頂,瞬間感到戶外的清涼開闊,其實也隱隱然幫助了故事演出到此女人覺醒的氛圍,而不僅僅是幫忙表演空間與現成場景的轉換而已。(楊美英)
7月
29
201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