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性」感受《交感計畫》
7月
24
2014
交感計劃(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6次瀏覽

演出: 曉劇場

時間: 2014/07/20 18:30

地點: 院子劇場

文 李承曄(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

在黃昏的天空中,停滯在眼前的香料與海鮮灑落在地上,這樣的灑落不斷地重覆又重覆,一次又一次,形成看似混亂卻寫實的場景。同時間那食物氣味交疊而成,所帶來陣陣濃烈的氣味,正刺激觀眾的嗅覺,然而這滋味是那麼辛辣且令人作噁。在這如此重複性且強烈的演出中,不禁地驚嘆,這也許就是生活。

曉劇場的2014創作計畫《交感計畫》,選擇到高雄地區新興的展演空間院子劇場演出,並與院子劇場的藝術總監馮靖評共同創作。演出前十分值得期待的是,這所謂的交感的感官內容到底會是什麼? 另外在院子劇場,這樣以一個完整透天建築的展演空間,能否建構與演出達到相互的默契與關聯性?

上半場的《The Cave》,演出空間在院子劇場的戶外院子。一排被放置滿滿食物看似ㄇ字形的桌子上,在桌子後方,是一個極大的斜坡,然而這樣的舞台,似乎暗喻著那潛藏極度不穩定的生活狀態。接下來的演出,會看見一個女子開始料理著眼前的食材,伴隨著緩和的節奏,開始製作一道又一道的料理,餵食著在斜坡上的男子。身為被餵食的對象,男子在斜坡上寫下某些訊息,這樣行為正企圖去建構一個型態:一個藉由當中大量的壯陽食材述說,一個叫做「性」的生活。

規律性的做愛型態,雖然看似女性牽引著男性,但當燈亮起時,一個倒吊的機關開始躺下,男性恰巧主導著這一切。女性的聲音,則開始在樓上的窗邊響起,愉悅成了當下的現狀。在接下來這樣的生活型態,劇烈地不停地挑戰著觀眾,餵食、微笑、做愛、聲音,如此規律性,如此生活化,正不斷地建構出一個假像的虛實感。當女性開始不再做牽引,男性從一個被動性轉為一個主動性的要求角色時,這一切變調了。衝突後,那食物所傳來陣陣的腥臭味,是如此令人作噁,但想一想,這何嘗不是一個叫做「生活」的現實。

下半場的《白‧素‧貞》,則移到2樓的建築空間,一個聲音不斷地提起類白蛇傳的故事,一個女子穿著婚禮白紗開始化妝。這樣的化妝行為恰巧可以述說,關於自我能否信任當下一個叫作自己的形體。當音樂開始奔放,邀請眾人的狂歡熱舞,停止時,女子開始尋找一個依靠,這依靠不鎖定對象,只是一個叫作溫度的陪伴。狂歡後,接續著開始到三樓的空間,當列印完一張又一張的假想生活菜單,演出加入一個觸覺型態,「穿胸罩」。

演員開始邀請與教導觀眾戴上胸罩,胸罩讓一切回到女性的自我,一個又一個穿著胸罩的觀眾,隨著演員到了四樓演出空間。一個滿滿都是胸罩的場景,將白素貞一生痛苦,藉由年代、衛生棉的紅色點滴,告訴觀眾那身為女性部分的無奈與痛苦。演出隨著白蛇傳故事到終點,觀眾們來到頂樓戶外空間,女演員穿起白蛇的頭套,開始不停地詢問觀眾姓名。

你是誰? 我是白素貞

你是誰? 我是白素貞

此時那個依靠與眷戀不再出現,在眼前則出現一個獨立女性的形象。

整體來說,藝術家藉由不同激盪的觀點,成功地利用這空間,創造出一個性別與生活議題下的演出。那《交感計畫》是什麼? 我想讓一切身體感受,Make it Real,會是最好的想像。

《交感計畫》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計畫的兩個作品,可說都充滿了色香與慾念,形式上充分運用了整棟樓房空間,進行色、慾的意識流動;《白‧素‧貞》帶領觀眾從室內走到了四樓頂,瞬間感到戶外的清涼開闊,其實也隱隱然幫助了故事演出到此女人覺醒的氛圍,而不僅僅是幫忙表演空間與現成場景的轉換而已。(楊美英)
7月
29
2014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