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教了嗎?——《好好笑女孩》占立喜劇
5月
26
2022
《好好笑女孩》占立喜劇(好好笑女孩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3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好好笑女孩由維拉、QQ、阿花、班班、康蒂、沛沛演出,黃小胖主持。當我寫下這些文字時,才發現表演沒有名稱;再看一次售票資訊,「好好笑女孩」似乎既是表演名稱也是演出者/團體名稱,而這場「占立喜劇」將「站」的「立」字旁和「占」分開,並顛倒順序,透露出一個獨特的世界觀。以下先用一些篇幅簡述經過。


五齣短劇一條主軸

開場黃小胖率領一眾女孩(包括最有女人味的生理男沛沛),以媽媽桑身分自比,逐個介紹登場的演員。我們得知今天的演出不只是喜劇,還結合了占卜。演員們抽籤和解籤的動作符合占卜一問一答的形象,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漫才或脫口秀中常見的大喜利或遊戲機制,只不過「怪問」以抽籤代替,「趣答」以解籤代替,轉換相當聰明。好好笑女們還邀請一位五刷的男性觀眾上台互動,獎勵成了表演的一環。


《好好笑女孩》占立喜劇(好好笑女孩提供)

演出至少有五齣短劇,穿插著漫才,彼此看似獨立、隨意安排,其中幾齣卻似乎有一條主軸貫穿。一開始是班班飾演的考生,向QQ飾演的土地公詢問課業,後者表示這項業務屬於文昌帝君。隨後卻發現這位考生班班已分別參拜過文昌帝君和媽祖娘娘(維拉飾),而兩位同業/上司卻都把業務丟給土地公QQ。

接下來的短劇由康蒂扮演老師,負責帶領兩位心智幼兒化的學生阿花和QQ,教她們學會「忘記」。在此「靈魂特訓班」中,角色們都已經死了,所以必須徹底拋下生前記憶才能順利投胎。兩位學生被餵食「孟婆湯精華飲」,由於父母往往跟小孩以疊字對話,康蒂老師也展開一連串疊字訓練。

另一齣短劇的故事發生在停屍間,維拉飾演死者,阿花戴著長假髮飾演「維拉的靈魂」,沛沛則是驗屍醫生。演員維拉討厭諧音哏,靈魂阿花卻開始講出大量諧音哏,並自嘲「死後怎麼反而那麼愛諧音哏」。在同一個空間,班班被誤認為死去的大體,跟醫生沛沛展開彼此猜疑的互動,沒想到最後班班真的被維拉的靈魂殺死。


《好好笑女孩》占立喜劇(好好笑女孩提供)


占立喜劇世界觀

演出最後,我們再次回到最初那位考生班班祈願的廟宇。這回她問的是遺傳學概論,因為隔天就要考了。神明們又爭論起這個業務屬於哪位同行(當然是註生娘娘),甚至為了省麻煩,事先安排好考生擲筊的結果──類似「OOXXXOOXOO」的是非題答案順序。毫不意外地,話題被帶到性──遺傳學關注的就是怎麼把基因「遺傳下去」,女學生因而很在意自己能否覓得如意郎君,生下混血兒。沒想到,這時沛沛飾演騎單車的西方摩門宣教士,路過時一句「你要信教嗎?」被考生誤聽為「你要性交嗎?」,又一句「Motel,不行!」卻被重述成「Motel,pussy!」……幾個月後,考生班班完成心願,懷著大肚子重回廟宇。


《好好笑女孩》占立喜劇(好好笑女孩提供)

總的來說,除了中間的短劇「人工智慧冰箱」和幾段漫才(康蒂和班班的「小皮球,『想交友』」,以及沛沛飾演奧客跟全自動化店家對話),角色們可謂處於一個充滿神鬼的宗教世界(演出開始和結尾的短劇),由此出發,衍生出死與生。在死方面,我們看到停屍間的段落;在生方面,有各種性的聯想和明示暗示;死生之間,則非訓練遺忘的靈魂特訓班莫屬。

喜劇可能不太適合由上述傳統戲劇架構及腳本編排來詮釋,但看似各自為政的短劇,搞笑的元素卻工整地以這些超自然和生死的背景一以貫之,不知這是好好笑女孩有意而為,還是碰巧促成,又或是我過度聯想。時下喜劇演出不乏個別段子之間的互文,卻少見題材如此匹配到能構成一個世界觀的例子。比起笑料本身,好好笑女孩這個現象可能更值得玩味。

《好好笑女孩》占立喜劇

演出|好好笑女孩
時間|2022/05/21 15:30
地點|線上直播(月半窩表演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