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死亡與愛的邊界夢囈《據說有戰爭在遠方》
12月
21
2011
據說有戰爭在遠方(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00次瀏覽
施如芳

只要離遠遠的,就算戰爭撲天蓋地,台灣總也可以輕易地忽略、遺忘。無關痛癢。八○年代出生的劇場編導楊景翔,不曾經歷戰爭也沒當過兵,卻因閱讀一本非洲童兵的回憶錄,產生做戲的動機,到中歐參訪二戰紀念館兼遊夜店的旅程中,他因寤寐求之,還做夢飆台語三字經。這一夢索引出的暴怒和狂喜,讓他對準焦距,立定了《據說有戰爭在遠方》的主要結構。

《據》虛構了名為Pesadilla的太平洋小島,被獨裁政權搞得民不聊生,地方游擊隊起而反抗,引發百年來最大的內戰。一處避難所內,某軍閥的祕書,奉命保護留歐歸國接軍閥老子棒子的軍官,他們原本信誓旦旦要一起改變這個國家,但燒不盡的戰火,挑撥出叫人生不如死的痛與癢,哥倆好一個濕疹斷不了癢,一個患上偏頭痛,在無邊無際的等待中,他們拿死說嘴,虛張聲勢,忽有可疑的一男一女,相偕而來,記憶的混戰由此展開。

戲從兩個軍人審問女義工和帶病的童兵逃犯開始。充滿挑釁的語言,一把短刀,一把子彈上了膛的手槍,錯雜著身體硬碰硬的衝撞挾持,緊箍住這個戰爭的夾縫;但每一個「相打電」的剎那後,生死交關的時刻可以倒帶,重演另一個可能,或回到劇中人似曾相識的過往場景。

這些穿插倒敘,例如男女握手自我介紹,童兵被追問遭遇、被解開繩索,女義工頭部疑有槍傷,都像密碼似的,與正文有所呼應。帶出最多懸念的,莫過於米開朗基羅畫作〈最後的審判〉,耶穌信徒之一、基督教殉難者聖巴薩羅繆提著人皮的局部畫面,先後透過語言和投影,出現在旅人明信片和舞台背景,當交戰的兩方都以割下人皮來威脅想逃的童兵,當袋囊掉出金飾牙齒,顯示女義工和童兵在路上可能吃人肉來維生,當尾聲重返開頭的問審場景,這類深密的細節,很自然地聯結〈最後的審判〉,啟動「人可以為信念堅持到何種地步」的疑情。

《據》提示戰爭創傷的同時,也演繹了遺忘在極致困境中的妙用。楊景翔坦承,他曾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描述非自身經驗的「戰爭」。或許,因為陌生而益加慎重,最後「擁抱遺忘」,摸索到幽微的解密手法和勁道,再加上四個優秀的演員(莫子儀、隆宸翰、蔡佾玲、施名帥)忘情演出,一起把戰爭情境下的人性說得豐盈而有力,通俗而不媚俗。

本劇人物分明有名有姓,節目單上卻翻找不到。再一想也對,劇場如此美妙,當虛構的「愛」與「死」栩栩如生時,人名和國(島)名都無足輕重,不記得也罷。

《據說有戰爭在遠方》

演出|栢優座
時間|2011/12/17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