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未出生之前,你的本來面目為何?——《日日是好日》
4月
28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2次瀏覽

文/中村祥子(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譯者/邱麗娟


「我們在出生之後,會忘記過去的一切嗎?」

本作品在標題上有著這麼一句話。我認為這句話難以理解卻耐人尋味,直搗本作品的本質。

《日日是好日》真是一部跨越時空,讓我們體驗喚醒失去記憶的過程。並且詢問觀賞者「何謂『你』的存在?」此時此刻存在我們記憶中的,真的是我們生長過程中體驗的事情,不斷累積而獲得的記憶嗎?另外,人們所謂的「喜怒哀樂」這些感情是與生俱來的嗎?也或許人們在出生的瞬間,就已經擁有所有記憶了?抑或許透過出生至死亡,活著的每一天的過程,將出生前所累積的記憶「回想」起來?所謂記憶,是將我們無從掌握的經驗累積回想出來,說明了時間和人的本質。這是一項讓我們思考這些事物的當代表演。

從黑暗中微微亮起的舞台上,身著竹笠與類似僧服的人物站立其中,手指隨著時鐘的秒針聲開始刻劃時間。伴隨著沉鐵互相傾軋聲、水聲、風穿過熙攘人群的聲音,視界消失、生命消失、在生死間山谷般狹窄的空間裡,黑色的不明物體引導著,舞台再度開始。黑色的物體越來越大,在二人身旁不斷漂浮著,二人雖決意與之對抗,但就如擲筊問運勢一般,人類只能接受自己是投身於跨越性的洪流中,一個不確實的存在,只能漂浮於其中,任由黑色物體將魂魄抽離身軀。

在舞台上,人類這個動物獲得了身體的律動,獲得了喜怒哀樂、獲得了愛情、獲得了社會上的傾軋、憎惡、鬥爭,獲得了對社會的適應與枷鎖。在誕生之前的靈魂,內含著各種經驗,在時間中不斷循環再生,一個既老且新的靈魂。魂魄並不是存在於靈界,與現實世界隔離,而是在活著的人身邊靜謐又活躍的存在著。

作品名稱《日日是好日》雖然是個溫和平穩的字眼,卻也是個嚴肅的單字,不單是給予喜悅的經驗,即便是折磨、激怒、使人失去心靈平靜、讓人痛苦,都是人的一部分。

不如說人們是刻意去接受的,在「誕生」(或是「死亡」)的那一瞬間,記憶被牢牢的封存起來,但是記憶並不穩定,會突然浮現出來,在探詢記憶之處的同時,同時也在探詢「我」。

本作品是將去年試作原型《日日是好日》,經過一年的時間完成的作品。本作品和試作原型有相同的舞蹈編排,有六名舞者(包含導演我妻惠美子),以及我妻導演的獨舞演出,前者強調了社會裡的不順遂以及生活的不確定性,後者則是靈魂透過經驗,在累積生而為人過程中的記憶,透過我妻導演身段所呈現的訴求,感覺表現得更為強烈。

此外,本次在試作原型上增加了台灣地區的寺廟習俗以及民間對靈界存在的傳說,使表演讓人更能感覺到人們生活的感受。這也許已經成為在亞洲生活的、我們的故事。

如果說,這部作品是藉由禪宗「日日是好日』一詞來問我們「不在記憶當中的記憶,是你存在之處」的話,我會用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他窮其一生思考的禪宗公案一詞來試著反問「父母未出生之前,你的本來面目為何?」

《日日是好日》

演出|我妻惠美子、曉劇場
時間|2022/04/15 19:30 & 04/16、17 17:0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