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未出生之前,你的本來面目為何?——《日日是好日》
4月
28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0次瀏覽

文/中村祥子(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譯者/邱麗娟


「我們在出生之後,會忘記過去的一切嗎?」

本作品在標題上有著這麼一句話。我認為這句話難以理解卻耐人尋味,直搗本作品的本質。

《日日是好日》真是一部跨越時空,讓我們體驗喚醒失去記憶的過程。並且詢問觀賞者「何謂『你』的存在?」此時此刻存在我們記憶中的,真的是我們生長過程中體驗的事情,不斷累積而獲得的記憶嗎?另外,人們所謂的「喜怒哀樂」這些感情是與生俱來的嗎?也或許人們在出生的瞬間,就已經擁有所有記憶了?抑或許透過出生至死亡,活著的每一天的過程,將出生前所累積的記憶「回想」起來?所謂記憶,是將我們無從掌握的經驗累積回想出來,說明了時間和人的本質。這是一項讓我們思考這些事物的當代表演。

從黑暗中微微亮起的舞台上,身著竹笠與類似僧服的人物站立其中,手指隨著時鐘的秒針聲開始刻劃時間。伴隨著沉鐵互相傾軋聲、水聲、風穿過熙攘人群的聲音,視界消失、生命消失、在生死間山谷般狹窄的空間裡,黑色的不明物體引導著,舞台再度開始。黑色的物體越來越大,在二人身旁不斷漂浮著,二人雖決意與之對抗,但就如擲筊問運勢一般,人類只能接受自己是投身於跨越性的洪流中,一個不確實的存在,只能漂浮於其中,任由黑色物體將魂魄抽離身軀。

在舞台上,人類這個動物獲得了身體的律動,獲得了喜怒哀樂、獲得了愛情、獲得了社會上的傾軋、憎惡、鬥爭,獲得了對社會的適應與枷鎖。在誕生之前的靈魂,內含著各種經驗,在時間中不斷循環再生,一個既老且新的靈魂。魂魄並不是存在於靈界,與現實世界隔離,而是在活著的人身邊靜謐又活躍的存在著。

作品名稱《日日是好日》雖然是個溫和平穩的字眼,卻也是個嚴肅的單字,不單是給予喜悅的經驗,即便是折磨、激怒、使人失去心靈平靜、讓人痛苦,都是人的一部分。

不如說人們是刻意去接受的,在「誕生」(或是「死亡」)的那一瞬間,記憶被牢牢的封存起來,但是記憶並不穩定,會突然浮現出來,在探詢記憶之處的同時,同時也在探詢「我」。

本作品是將去年試作原型《日日是好日》,經過一年的時間完成的作品。本作品和試作原型有相同的舞蹈編排,有六名舞者(包含導演我妻惠美子),以及我妻導演的獨舞演出,前者強調了社會裡的不順遂以及生活的不確定性,後者則是靈魂透過經驗,在累積生而為人過程中的記憶,透過我妻導演身段所呈現的訴求,感覺表現得更為強烈。

此外,本次在試作原型上增加了台灣地區的寺廟習俗以及民間對靈界存在的傳說,使表演讓人更能感覺到人們生活的感受。這也許已經成為在亞洲生活的、我們的故事。

如果說,這部作品是藉由禪宗「日日是好日』一詞來問我們「不在記憶當中的記憶,是你存在之處」的話,我會用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他窮其一生思考的禪宗公案一詞來試著反問「父母未出生之前,你的本來面目為何?」

《日日是好日》

演出|我妻惠美子、曉劇場
時間|2022/04/15 19:30 & 04/16、17 17:0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