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觀眾的一場感官盛宴:體驗比思考更重要的奇幻旅程《鯨之嶋》
11月
23
2023
鯨之嶋(拾念劇集提供/攝影Mile End Photography)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35次瀏覽

文 劉霆杰(東海大學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一年級)

《鯨之嶋》無疑是一場跨越多元領域的奇幻作品,以無獨有偶工作室的精緻人偶,配合拾念劇集的南北管傳統音樂,加上舞臺佈景、燈光、與穿著華麗奇幻風服裝的角色跳上畫面感十足的舞蹈,再融合許多現代元素與傳統技藝底下,打造了一個令人眼花撩亂的舞臺,帶觀眾進入一場非現實世界的視覺享受。然而這種非現實的感官之旅是好是壞,或許真的是各花入各眼、見仁見智。

舞臺設計優秀 X 技術出色 = 最佳的感官饗宴

先不論故事性,舞臺上的各項呈現,的確配合得宜。燈光設計為不同章節定調了合適的氛圍,黑潮的暗藍、山林的草綠、火山的鮮紅,讓同一佈景之下顯出完全不同的場景感受;配合角色與角色之間的衝突,以燈光打出鯤兮與鯢兮兩者的區間,為觀眾呈現了鮮明的對立。南北管的現場演奏與聲音設計,同步於角色的動作,舉手投足配以聲效為其帶來更生動的漫畫式效果。於開場前與中場休息期間,亦播放著低沉的鯨聲,加上劇院的寧靜感,為觀眾打造一個在進入劇院的一刻已猶如進入海底裡的感受,同時為臺灣島神話的形成拉開序幕。

然而,從技術層面來看,進一步加強技巧的細節或許會使感官的享受得以提升。舞蹈方面,各演員的齊整度尚有進步空間,使用道具的熟練度亦未能帶出道具的真實感,例如一開場的海浪,演員拿著巨大的浪葉拼湊波濤洶湧的畫面,以及中間烏鴉飛過的寂靜畫面等等,都有種空有形式而不實的感覺;偶戲方面,比較出色的是雲豹LUKA的動作設計,完成度亦不錯,鯤兮與鯢兮的動作對我來說略為過於抽象,令我不太能把偶當成真正具有生命的角色,例如角色的移動、手部的運用,都略為粗糙,有種欠缺操偶細節的感覺。

傳統文化VS大眾親民

不過這種抽象與卡通化的呈現,並不只存在於鯤兮與鯢兮的偶戲部分,同時小伙伴的角色設計也蘊含一種卡通感,好像故意要打造搞笑幽默的氣氛,這種效果應該能吸引小朋友的目光與注意力,讓他們更易進入並享受到傳統技藝。傳統技藝與文化擁有深厚的脈絡,若然要一般人去欣賞,門檻未免過高。然而,要讓文化普及勢必先要讓人感興趣,此時加入現代熟悉的元素,以及搞笑幽默的元素,是其中一個使大部分人能夠感到有趣的方法,例如劇中以Hashtag來科普,加入臺語饒舌等等,我認為是一種「親民」的手段。相較於如何做出優秀的跨領域融合,或許首要事項是帶來有趣精彩的多元體驗。故此,這種適合一家大小的親子風格,與貼近現代生活的要素,似乎有其可取性。如果能夠將這些風格要素,與文本和傳統技藝融合,表現得更淋漓盡致,應該會使作品更上一層樓。

在擁有這麼多元素的前題下,我認為《鯨之嶋》已充分地展現傳統技藝,不失文化底蘊,與其他元素混合。四位樂席全場兩小時於舞臺之上,配合角色與劇情演奏,另外劇作亦安排了一段純粹的南北管演奏,讓四位樂席得以在劇作中成為一瞬間的主角,展現其精湛的技藝。此外飾演贔屭的朱安麗,〈在爆發〉一章大顯其歌唱造詣以及震懾觀眾的壓臺感,長大後的鯤兮與鯢兮從人偶,化為演員,獻出感動的唱詞,這些段落傳遞著傳統文化,而在跨領域創作中,也成為保有文化與衝破文化的平衡點。

科普知識VS角色故事

回到故事裡頭,劇作家施如芳說:「我們借黑潮認識鯤鯢,借鯤鯢認識世界。」《鯨之嶋》好像想要帶領我們去認識臺灣島的形成,以角色象徵的符號科普出一個確確實實的地理知識。劇作中運用了許多旁白朗讀有關科學知識的Hashtag,以供觀眾了解角色故事與臺灣歷史的關係。然而,知識流於表面、手法亦欠缺邏輯脈絡,僅將科學知識的詞彙丟在觀眾眼前,沒有深度與內涵。另外,角色們的象徵與實質臺灣的地理歷史對應,乍看之下好像可以呈現其真實性,但對於一個本來並沒有臺灣地理知識的觀眾來說,相信在看完整齣作品與所有角色符號的互動後,也不能夠理解到任何的知識,這是一種認知偏差的溝通,觀眾並不會因為觀看了一場符號式的敘述,便能夠了解到整個歷史脈絡與地理變遷的因由。若《鯨之嶋》是以科普為目的的話,那麼這注定是一場失敗的科普。

另一方面,劇作家希望透過臺灣島被地震海嘯摧毀之後的末世少女娜娜,帶領觀眾一起聆聽這個憑空打造的臺灣「山海經」此一神話。對此,我已不得其解。其一,如果要打造臺灣版的「山海經」,想必人物故事必為最重要的一環,然而對於KURO、鯤兮、鯢兮、贔屭、LUKA等等由地理條件還原而成的角色並沒有深刻的刻畫。角色們的性格特質很多時候都是講出來而不是從角色行動中呈現出來,劇情的推進沒有太大幫助到角色的建構,角色性格的塑造得不到有力依據。再者,故事的起承轉合略為單薄,並不能帶來深刻印象,有種看過好像沒看一樣的空洞感。其二,娜娜此一角色於整劇中真的重要嗎?她又能起到甚麼樣的作用?對我而言,娜娜這個角色可有可無,她並沒有幫助推動劇情,也沒有貫穿故事的脈絡,她就真的如劇作家所說如觀眾般聽著這個神話故事,或許這正是建構出觀眾與角色的心理連繫?那麼看來娜娜與神話故事之間的關係就好像觀眾與劇作之間一樣遙遠。

回歸到一個純粹的觀眾

科普知識的敘事邏輯與故事角色的描寫手法,這兩者要同時存在,而且要平衡得宜,似乎具有一定難度。《鯨之嶋》在這次透過科普方式來塑造架空神話,但似乎,既給不出一個有效的科普路徑,亦顧不了描述一個靠近觀眾的神話角色,這使得觀眾與作品的距離拉遠。

同時,《鯨之嶋》十分貪心地想把非常多的元素混合在一起,先是五官的饗宴,再來是腦袋的激盪,還有深入人心的神話,然後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融合。要在短短的兩小時內包含那麼多元素,並使每一項都得以發揮以及有效地傳給觀眾使其信服,這是一個很龐大的目標。

作為一個觀眾,其實有時候並不追求甚麼偉大的發人深省的意義,只是單純的去劇院享受一齣作品。要是說甚麼最有意義,純粹的視覺美學或許便是最有意義。劇作怎麼令觀眾反思、創作要有多創新,這通通只是創作者的追求罷了。觀眾只是主觀地看一齣作品,而當我看到大型偶LUKA從雲豹化身為鯨魚的過程那種驚歎感;鯤兮與鯢兮從一個人偶瞬間拆分為兩個人偶的錯愕感;鯨魚從右舞臺後面慢慢前進,背後一束亮光照向觀眾的立體壯麗感,這已經足夠讓我回味一番。這便是一場感官盛宴,這便是一場奇幻旅程,這需要觀眾沉浸在劇場之中去體驗每一刻,而不是抽離地分析每一個細節的意義。這是觀眾的選擇,並不是創作者能夠控制的。而如何能夠感受到《鯨之嶋》的美好,我相信是體驗而非思考。

《鯨之嶋》

演出|拾念劇集、無獨有偶工作室
時間|2023/10/21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無論是《阮是廖添丁》或《鯨之嶋》,兩部作品皆過度著墨於將材料轉化為各種「隱喻」和「表徵」,追求表面上的多元大雜燴,卻忽略了在材料的厚度之上自身究竟欲求透過戲劇來表達什麼?
6月
07
2023
《鯨之嶋》以臺灣的自然地理為基礎,構築各類山神海怪的故事,融入南北管音樂,意圖成為一齣「臺版山海經」,是一項頗有野心的計畫。只是,原應是遠古流傳、眾人共造的神話故事,如今成為憑空起造、主動創造的當代發明,《鯨之嶋》也無可避免地顛反了神話的邏輯⋯⋯
5月
18
2023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
《巧縣官》在節目宣傳上標舉的是一齣「詼諧喜劇」,於現代高壓的工作環境下,若能在週末輕鬆時刻進入劇院觀賞一場高水準的表演,絕對是紓壓娛樂的最佳選擇,也是引領觀眾接觸京劇表演藝術的入門佳作。
7月
12
2024
當然,《凱撒大帝》依然有當代傳奇劇場多年來的戲曲與聲樂、歌劇等表演形式結合的部分。吳興國演出賈修斯、凱撒、安東尼,各自使用了老生(末)、淨、武生、丑的行當,以聲腔與表演技巧詮釋三個角色,恰如其分,也維持《李爾在此》、《蛻變》的角色聲腔多重變化的設計。
7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