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與科學的倒退相混:論《鯨之嶋》的三個顛倒
5月
18
2023
鯨之嶋(拾念劇集提供/攝影Mile End Photography)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439次瀏覽

文 顏采騰(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長期以來,臺灣一直缺乏自己獨有且為眾人共享的起源神話,多數人熟悉的神話如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等故事源自中國大陸,而原住民的創世傳說則各族不同,亦被排除在主流敘事之外。有鑑於此,《鯨之嶋》以臺灣的自然地理為基礎,構築各類山神海怪的故事,融入南北管音樂,意圖成為一齣「臺版山海經」【1】,是一項頗有野心的計畫。

只是,原應是遠古流傳、眾人共造的神話故事,如今成為憑空起造、主動創造的當代發明,《鯨之嶋》也無可避免地顛反了神話的邏輯,從劇本、演出執行到意識形態都令人擔憂。以下文字,談論《鯨之嶋》對於神話的三個顛倒:

第一個顛倒,首先在於神話的功能。在遠古時代,神話的功能首先是記載、命名、解釋世界現象,並且是一套「擬人化」的邏輯:例如《山海經》提到雷神為「龍身而人頭,鼓其腹」,是將人的形象與飛龍結合,並用「雷神敲打腹部」解釋落雷的成因。可以說,神話的「擬人化」是人類將主體向外投射,藉以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理論科學誕生前的替代品或過渡形式。

然而,《鯨之嶋》則是反其道而行,將自然地理還原為神話,令事物簡單地退回神靈的擬人型態。劇中的多數角色,從自然景觀到怪奇生物,皆成為擬人化的角色,如黑潮化作風流男子「Kuro」、龜山島為閨怨婦女「贔屭」、臺灣山海則分為雙姝「鯤兮」與「鯢兮」等,透過人物互動來呈現臺灣島的誕生與成長。此劇沿著臺灣誕生的時間序,極詳盡地講述板塊擠壓、黑潮特性、物種遷徙等自然知識,並穿插著大量「科普hashtag」的滑稽旁白,例如「#hashtag歐亞大陸板塊」、「#hashtag黑潮流速每秒可達1公尺」等,幾乎有著科普劇場般的企圖。


鯨之嶋(拾念劇集提供/攝影Mile End Photography)


鯨之嶋(拾念劇集提供/攝影Mile End Photography)

可惜的是,在內容方面,這些科普知識多半淺薄且早已為眾人熟知,聽來毫無新意;而在演出方面,許多場面調度過於紊亂,有些場景烏鴉騷擾、鯤鯢嬉戲等看來冗長,也無推動劇情或人物曲線的功能,則是令人乏味。可以說,在科學體系已然穩固的今日,既然我們早已熟知這些自然常識,實在感覺不到「用劇場/擬人化重講一次」的意義何在。

第二個顛倒,在於科學與神話的顛倒。若說上半場的 #hashtag科普知識與神話故事二者界線分明,下半場的論調則使人憂心:在 #hashtag的部分,漸漸混入了屬於神話層次的用詞與敘事;同時,亦有角色問起,眼前所見究竟是神話,還是科普?於是神話與科學的界線漸漸模糊,甚至有神話晉升為科學之嫌。雖然說不是沒有學者將古代神話視為科學的同等形式,但該者的神話和科學都(曾)實際存在且為社會使用,情況和此並不相同。這裡的目的,是要透過(已被眾人肯認的)自然科學知識,來證成(憑空架起的)《鯨之嶋》神話故事及其一切價值意識的真實性。

坦白說,有幾個段落看得我相當不安:第一是在物種自大陸遷徙來臺的段落,旁白陸續唸了幾個臺灣特有種,包含「臺灣黑熊」、「臺灣雲豹」等,最後冷不防地說出了「臺灣人」;隨後解釋說,這些物種因為冰河期結束,和原生地斷了聯繫,只得落地生根,發展自己的生態——顯然是以歷史地理學為名,證成(justify)「臺灣人」這個超出物種學的複雜概念。另一個是,當「鯤兮」與「鯢兮」逐漸成熟並有意離家,「贔屭」卻將之雙雙綑綁,並怒斥她們「不可以有自由思想」——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當年白色恐怖對於思想的箝制與整肅,幾乎只差在「贔屭」原型為龜山島而非火燒島了。

於是,我們來到了第三個顛倒,即神話之於人類心靈的關係顛倒。以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神話無疑是人類心靈的產物,是無意識或壓抑慾求的投射,反映著人的主體性歷程,其中的邏輯是「先有人的心靈運作,而後實體化為神話」。然而當「臺灣人」的認同神話憑空現身,《鯨之嶋》也成為填補心靈空缺的主動敘事者,成為一部意識形態機器,意圖在觀眾的心中覆上一層國族認同。

劇作家施如芳自稱《鯨之嶋》是一齣「當代神話」,其實細思極恐:它是一種「神話」,因為它創造了一份大寫的敘事、一種國族位階的意識形態;它同時是「當代」的,因為劇中大量援引科普常識,把地理及生物學等科學信念佐證「臺灣人神話」的真實性。以前,法蘭克福學派點出「神話已經是啟蒙,而啟蒙倒退為神話」【2】,而《鯨之嶋》則是將啟蒙的科學宣稱為神話,同時將神話宣稱為臺灣人的誕生與自我啟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當意識形態至上,其中便不再有細節與辯證性了;每個角色都成為符號,故事本身精彩與否也不再重要,只剩國族認同的構成與否了。在這個意義上,九成臺語臺詞與南北管的使用,也是相同功能。

劇場作為再現神話故事的一種形式,我其實寧願《鯨之嶋》更照顧「故事」與劇場一些;劇中各種偶戲調度令人印象深刻,如山神「Luka」從雲豹變換為一只巨鯨、劇末一具鯨屍掛滿浮游海藻懸浮空中,這些超自然的感官經驗彷彿神蹟降世,才是真正讓人信服於神話的關鍵。只可惜,《鯨之嶋》並沒有進一步發揮這些元素,也沒有將故事說好。倘若創世神話如此乏味且狹隘,我寧願要一個沒有起源故事的後人類世界【3】——畢竟,《鯨之嶋》的故事不正是從人間世末說起嗎?

註釋

1、引劇作家之說法。參考電子版節目單,頁2。網址:https://vfms.npac-ntch.org/vfms-files/5f96e9f799bc99cd190c631e302d0516f691838c.pdf

2、參考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與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啟蒙的辯證》中〈啟蒙的概念〉一章,見原文全集版(Gesammelte Schriften; Suhrkamp Verlag)頁16。

3、參考哈洛威(Donna Haraway):〈賽伯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猿猴、賽伯格和女人:重新發明自然》,張君玫譯(臺北:群學出版,2010),頁246。


《鯨之嶋》

演出|拾念劇集、無獨有偶工作室
時間|2023/05/0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為一個觀眾,其實有時候並不追求甚麼偉大的發人深省的意義,只是單純的去劇院享受一齣作品。要是說甚麼最有意義,純粹的視覺美學或許便是最有意義。
11月
23
2023
無論是《阮是廖添丁》或《鯨之嶋》,兩部作品皆過度著墨於將材料轉化為各種「隱喻」和「表徵」,追求表面上的多元大雜燴,卻忽略了在材料的厚度之上自身究竟欲求透過戲劇來表達什麼?
6月
07
2023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