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之嶋》的無從登陸:象徵性砌成的虛幻本土
6月
07
2023
鯨之嶋(拾念劇集提供/攝影Mile End Photography)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69次瀏覽

文 廖建豪(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生)

編劇施如芳以台灣為座標,將人文地理特色轉化為各具獨特性格的角色,並攫取各種元素以編織其象徵意涵,其中包括風流浪子般的「黑潮Kuro」、性格強硬的「火山島贔屭」,以及海陸板塊孕育而成的孿生姊妹「鯤兮」與「鯢兮」。此外,由於台灣島形似鯨魚,於故事中鯤鯢半夢半醒的設定與鯨魚在海洋中半腦入眠的科學知識形成呼應,而神話故事與科學知識的結合,亦屬於《鯨之嶋》的戲劇策略之一。至於整體的戲劇形式,主要以無獨有偶工作室的偶戲結合南北管傳統技藝的演奏,嘗試給予觀眾一種多元的體驗,創造屬於「台灣的山海經」。

《鯨之嶋》是編劇施如芳在TIFA國際藝術節中的第二部戲劇作品。與《阮是廖添丁》相比,兩部作品都試圖在戲劇中融入具有「台灣性」或「在地性」的符號,並交錯使用多種元素,例如皮影戲、偶戲、台語饒舌和旁白的HASHTAG等,形成一場戲劇上的「多元盛宴」。然而,這兩部作品都共同面臨一個缺陷,即在多元的表面之下缺乏足夠強大的敘事核心。在《鯨之嶋》當中,角色塑造上固然不乏科學典故,可也正是為了遵循並服務典故,在已知材料上對於意義層面的產出便顯得稍嫌不足,製造多重意涵的符號卻彷若成為了戲劇的主要目的,導致創作素材僅是被象徵化和符號化,或僅是轉化為一個更具「詩意」的模樣而已。

然而,詩意除了仰賴偶戲與南北管傳統技藝在視覺和聽覺上營造不同層次的美感,還需要觀眾對別具心栽的特定符號有所先備知識才能產生共鳴。對於《鯨之嶋》這樣大量取材於地理與生物類型科學知識的作品而言,劇情理解的門檻相對較高。為此,在戲劇之外,節目手冊上的文字幾乎已經解密了所有符號的象徵意涵,這使劇作家對於素材的「轉化」變得毫無意義,表徵元素重於核心理念的創作結構也更加明顯。而在戲劇之中,各幕之間穿插著旁白朗誦現代化符號「#HASHTAG」的手法為觀眾進行提詞,卻也因此將觀眾從偶戲與南北管的體驗當中抽離。類似的感受也發生在歌隊台詞的斷裂式拋接和風格化的表演詮釋,孤島少女與玩偶的童音演繹尤其如此。

綜觀而言,無論是《阮是廖添丁》或《鯨之嶋》,兩部作品皆過度著墨於將材料轉化為各種「隱喻」和「表徵」,追求表面上的多元大雜燴,卻忽略了在材料的厚度之上自身究竟欲求透過戲劇來表達什麼?反倒在知識與史料的保護下,戲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遙遠,這對於一個試圖靠近本土的作品而言顯得矛盾。也儘管我願意相信這些作品並非只是投機於當代本土意識思潮的產物,可過度仰賴有所意識或先備知識的觀者來理解戲劇的可能性意圖,仍不免過於取巧。與其只是安全地待在本土素材或史料堆砌的象徵性視界中,等待層層解密的觀眾的到來,我更期待它不如試圖好好地把話說開,放棄過多地對於象徵性意涵的轉化與堅持,或許能夠與更加親近本土一些。

《鯨之嶋》

演出|拾念劇集、無獨有偶工作室
時間|2023/05/0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為一個觀眾,其實有時候並不追求甚麼偉大的發人深省的意義,只是單純的去劇院享受一齣作品。要是說甚麼最有意義,純粹的視覺美學或許便是最有意義。
11月
23
2023
《鯨之嶋》以臺灣的自然地理為基礎,構築各類山神海怪的故事,融入南北管音樂,意圖成為一齣「臺版山海經」,是一項頗有野心的計畫。只是,原應是遠古流傳、眾人共造的神話故事,如今成為憑空起造、主動創造的當代發明,《鯨之嶋》也無可避免地顛反了神話的邏輯⋯⋯
5月
18
2023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