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之嶋》的無從登陸:象徵性砌成的虛幻本土
6月
07
2023
鯨之嶋(拾念劇集提供/攝影Mile End Photography)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13次瀏覽

文 廖建豪(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生)

編劇施如芳以台灣為座標,將人文地理特色轉化為各具獨特性格的角色,並攫取各種元素以編織其象徵意涵,其中包括風流浪子般的「黑潮Kuro」、性格強硬的「火山島贔屭」,以及海陸板塊孕育而成的孿生姊妹「鯤兮」與「鯢兮」。此外,由於台灣島形似鯨魚,於故事中鯤鯢半夢半醒的設定與鯨魚在海洋中半腦入眠的科學知識形成呼應,而神話故事與科學知識的結合,亦屬於《鯨之嶋》的戲劇策略之一。至於整體的戲劇形式,主要以無獨有偶工作室的偶戲結合南北管傳統技藝的演奏,嘗試給予觀眾一種多元的體驗,創造屬於「台灣的山海經」。

《鯨之嶋》是編劇施如芳在TIFA國際藝術節中的第二部戲劇作品。與《阮是廖添丁》相比,兩部作品都試圖在戲劇中融入具有「台灣性」或「在地性」的符號,並交錯使用多種元素,例如皮影戲、偶戲、台語饒舌和旁白的HASHTAG等,形成一場戲劇上的「多元盛宴」。然而,這兩部作品都共同面臨一個缺陷,即在多元的表面之下缺乏足夠強大的敘事核心。在《鯨之嶋》當中,角色塑造上固然不乏科學典故,可也正是為了遵循並服務典故,在已知材料上對於意義層面的產出便顯得稍嫌不足,製造多重意涵的符號卻彷若成為了戲劇的主要目的,導致創作素材僅是被象徵化和符號化,或僅是轉化為一個更具「詩意」的模樣而已。

然而,詩意除了仰賴偶戲與南北管傳統技藝在視覺和聽覺上營造不同層次的美感,還需要觀眾對別具心栽的特定符號有所先備知識才能產生共鳴。對於《鯨之嶋》這樣大量取材於地理與生物類型科學知識的作品而言,劇情理解的門檻相對較高。為此,在戲劇之外,節目手冊上的文字幾乎已經解密了所有符號的象徵意涵,這使劇作家對於素材的「轉化」變得毫無意義,表徵元素重於核心理念的創作結構也更加明顯。而在戲劇之中,各幕之間穿插著旁白朗誦現代化符號「#HASHTAG」的手法為觀眾進行提詞,卻也因此將觀眾從偶戲與南北管的體驗當中抽離。類似的感受也發生在歌隊台詞的斷裂式拋接和風格化的表演詮釋,孤島少女與玩偶的童音演繹尤其如此。

綜觀而言,無論是《阮是廖添丁》或《鯨之嶋》,兩部作品皆過度著墨於將材料轉化為各種「隱喻」和「表徵」,追求表面上的多元大雜燴,卻忽略了在材料的厚度之上自身究竟欲求透過戲劇來表達什麼?反倒在知識與史料的保護下,戲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遙遠,這對於一個試圖靠近本土的作品而言顯得矛盾。也儘管我願意相信這些作品並非只是投機於當代本土意識思潮的產物,可過度仰賴有所意識或先備知識的觀者來理解戲劇的可能性意圖,仍不免過於取巧。與其只是安全地待在本土素材或史料堆砌的象徵性視界中,等待層層解密的觀眾的到來,我更期待它不如試圖好好地把話說開,放棄過多地對於象徵性意涵的轉化與堅持,或許能夠與更加親近本土一些。

《鯨之嶋》

演出|拾念劇集、無獨有偶工作室
時間|2023/05/0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為一個觀眾,其實有時候並不追求甚麼偉大的發人深省的意義,只是單純的去劇院享受一齣作品。要是說甚麼最有意義,純粹的視覺美學或許便是最有意義。
11月
23
2023
《鯨之嶋》以臺灣的自然地理為基礎,構築各類山神海怪的故事,融入南北管音樂,意圖成為一齣「臺版山海經」,是一項頗有野心的計畫。只是,原應是遠古流傳、眾人共造的神話故事,如今成為憑空起造、主動創造的當代發明,《鯨之嶋》也無可避免地顛反了神話的邏輯⋯⋯
5月
18
2023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
發自庶民性的市場空間表演雖未必不好,還原來自民眾純然的欣賞習慣也有道理,但總期盼能朝向精緻度更顯著的面向提升。就演出內容而言,除了延續過往擅長的《白馬風雲傳》系列連本戲之外,建議劇團應可大膽創作新的故事劇本,嘗試新的表演模式
11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