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韓戶外共舞《1+1》
4月
17
2017
注視(風乎舞雩創作聚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5次瀏覽
吳佳茵(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2017 臺南藝術節城市舞台「1+1」,由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以及韓國ON&OFF DANCE COMPANY,兩個演出團隊各帶來一支舞作,加上一支共同創作舞作,三個作品組成《1+1》。其中《注視》此作品曾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舞團2015新舞季演出過,從黑盒子劇場到名勝古蹟,場地的轉換,有了更深的意義。

韓國 ON&OFF DANCE COMPANY的作品《夢幻》,燈光照射出四方形的框框,男女舞者關係看似熟悉卻又帶點陌生。女舞者主動靠近男舞者,獨立的兩人生活在同一個空間,做著同樣的事。分分合合,像是現實與夢境中的時空切換,走在框框邊緣,深怕跌出框外未知的世界。隨著舞者的肢體動作,四方形框框像是一間房間、一張床,有著不同想像的空間。當燈光照射在舞者身上,產生出影子與舞者的對話。影子與舞者相連,但影子中的兩人似乎比現實中的兩人更加親密,更密不可分。

第二支作品是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注視》,延平郡王祠的大門開啟,身穿黑衣的演唱者緩緩的從門外走進,傳來直升機轟隆隆的聲音。演唱者唱著亞細亞的孤兒,舞者分別以高水平與低水平,來顯示擁有高地位者與弱勢者的反差。高地位者帶著自信、堅定的眼神,身穿黑色,象徵擁有權力與神秘,而弱勢者則是全身塗滿白色油彩,眼神空洞充滿無奈與失落。與其說是高地位者與弱勢者,又好像是人與動物,過程中雙方肢體呈現反抗與馴服、對抗與抵制,舞者們的低吼聲像是釋放心中的負面能量。力與力之間相互對抗,使得能量互相抵制無法傳遞,低吼聲成為了另一個能量的出口。隨著舞者的汗水、與地面的摩擦,白色油彩,跟著時間,慢慢剝落,顯得殘破不堪。直升機聲再度傳入,舞者們致敬的手勢,不知是尊敬還是服從。演唱者就像是旁觀者一樣安靜的看著一切的發生,直到舞者們離場。舞作尾聲,舞者爬向演唱者,演唱者也走向舞者,兩人相互靠近,演唱者唱著亞細亞的孤兒,段落與段落間,對弱勢者不斷提問,叫什麼名字?你的定位?對未來的看法?你的歷史?你來自哪裡?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又非常深奧,舞者一句話也沒回答,而問題彷彿是在詢問觀眾,延平郡王祠的大門關起,讓觀眾帶回家深思。

最後一支舞作《在場》音樂演奏者打著輕快的節奏,舞者們在延平郡王祠各個角落,一一出現,舞者們沒有任何角色,單純的跳出自我風格,並且帶著觀眾一起與空間共舞,在輕鬆愉快的舞蹈中,結束了演出。

「1+1」兩個舞團,兩首不同風格的舞作,在最後一首舞作相互融合,共同創作出兩個舞團共同的舞作。而觀眾當下也跟著編舞者、舞者們共同即興創作,過程觀眾像是「在場」一同參與。在這的《1+1》不再是雙舞作,而像是兩個團隊。在兩首舞作後,加上了共同創作,達到節目單上所說的共同展演並互相交流。

《1+1》

演出|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韓國 ON&OFF DANCE COMPANY
時間|2017/04/15 19:30
地點|台南延平郡王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抽屜人》已經沒有一個真正的符號象徵,它給我們更多的自由想像空間,或是讓我們只關注在舞者與抽屜的互動,回到欣賞身體動作的美。(許芷榕)
7月
17
2017
幾個世紀以來臺灣所承受的暴力究竟不能總是向外追究,筆者以為這段舞蹈一定程度擴延了舞蹈在「臺灣議題」上的眼界,舞者身體所揭櫫的暴力形象,指向臺灣歷史尚未完全清理的統治與壓迫史觀。(王昱程)
5月
02
2017
「黑白打鬥」的場景遍布中庭與觀者四周的迴廊,這是以舞蹈包圍觀眾,製造出周遭皆「戰火」的景象。有時舞者也穿越觀眾身旁,近距離的展演製造鮮明生動效果,猶如現場發生的「真實」打鬥(戰爭)事件。(徐瑋瑩)
4月
19
2017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