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韓戶外共舞《1+1》
4月
17
2017
注視(風乎舞雩創作聚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3次瀏覽
吳佳茵(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2017 臺南藝術節城市舞台「1+1」,由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以及韓國ON&OFF DANCE COMPANY,兩個演出團隊各帶來一支舞作,加上一支共同創作舞作,三個作品組成《1+1》。其中《注視》此作品曾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舞團2015新舞季演出過,從黑盒子劇場到名勝古蹟,場地的轉換,有了更深的意義。

韓國 ON&OFF DANCE COMPANY的作品《夢幻》,燈光照射出四方形的框框,男女舞者關係看似熟悉卻又帶點陌生。女舞者主動靠近男舞者,獨立的兩人生活在同一個空間,做著同樣的事。分分合合,像是現實與夢境中的時空切換,走在框框邊緣,深怕跌出框外未知的世界。隨著舞者的肢體動作,四方形框框像是一間房間、一張床,有著不同想像的空間。當燈光照射在舞者身上,產生出影子與舞者的對話。影子與舞者相連,但影子中的兩人似乎比現實中的兩人更加親密,更密不可分。

第二支作品是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注視》,延平郡王祠的大門開啟,身穿黑衣的演唱者緩緩的從門外走進,傳來直升機轟隆隆的聲音。演唱者唱著亞細亞的孤兒,舞者分別以高水平與低水平,來顯示擁有高地位者與弱勢者的反差。高地位者帶著自信、堅定的眼神,身穿黑色,象徵擁有權力與神秘,而弱勢者則是全身塗滿白色油彩,眼神空洞充滿無奈與失落。與其說是高地位者與弱勢者,又好像是人與動物,過程中雙方肢體呈現反抗與馴服、對抗與抵制,舞者們的低吼聲像是釋放心中的負面能量。力與力之間相互對抗,使得能量互相抵制無法傳遞,低吼聲成為了另一個能量的出口。隨著舞者的汗水、與地面的摩擦,白色油彩,跟著時間,慢慢剝落,顯得殘破不堪。直升機聲再度傳入,舞者們致敬的手勢,不知是尊敬還是服從。演唱者就像是旁觀者一樣安靜的看著一切的發生,直到舞者們離場。舞作尾聲,舞者爬向演唱者,演唱者也走向舞者,兩人相互靠近,演唱者唱著亞細亞的孤兒,段落與段落間,對弱勢者不斷提問,叫什麼名字?你的定位?對未來的看法?你的歷史?你來自哪裡?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又非常深奧,舞者一句話也沒回答,而問題彷彿是在詢問觀眾,延平郡王祠的大門關起,讓觀眾帶回家深思。

最後一支舞作《在場》音樂演奏者打著輕快的節奏,舞者們在延平郡王祠各個角落,一一出現,舞者們沒有任何角色,單純的跳出自我風格,並且帶著觀眾一起與空間共舞,在輕鬆愉快的舞蹈中,結束了演出。

「1+1」兩個舞團,兩首不同風格的舞作,在最後一首舞作相互融合,共同創作出兩個舞團共同的舞作。而觀眾當下也跟著編舞者、舞者們共同即興創作,過程觀眾像是「在場」一同參與。在這的《1+1》不再是雙舞作,而像是兩個團隊。在兩首舞作後,加上了共同創作,達到節目單上所說的共同展演並互相交流。

《1+1》

演出|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韓國 ON&OFF DANCE COMPANY
時間|2017/04/15 19:30
地點|台南延平郡王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抽屜人》已經沒有一個真正的符號象徵,它給我們更多的自由想像空間,或是讓我們只關注在舞者與抽屜的互動,回到欣賞身體動作的美。(許芷榕)
7月
17
2017
幾個世紀以來臺灣所承受的暴力究竟不能總是向外追究,筆者以為這段舞蹈一定程度擴延了舞蹈在「臺灣議題」上的眼界,舞者身體所揭櫫的暴力形象,指向臺灣歷史尚未完全清理的統治與壓迫史觀。(王昱程)
5月
02
2017
「黑白打鬥」的場景遍布中庭與觀者四周的迴廊,這是以舞蹈包圍觀眾,製造出周遭皆「戰火」的景象。有時舞者也穿越觀眾身旁,近距離的展演製造鮮明生動效果,猶如現場發生的「真實」打鬥(戰爭)事件。(徐瑋瑩)
4月
19
2017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