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6 19:30
張婷婷獨立製作《抽屜人》首演於2012年,而稻草人舞團《詭跡》首演於2015年,這次合作成為《1+1》系列,在實驗劇場演出濃縮成各約四十分鐘的精華版。
張婷婷從小出生在繪畫的環境中,《抽屜人》的創作靈感來自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Salvador Dali,1904-1989)的⟨抽屜人⟩。舞臺設計拿掉了以往的投影技術,留下的是簡單全白,讓觀眾對整個抽屜人的呈現有更多想像空間。舞者不斷撫摸抽屜,把耳朵貼在抽屜上傾聽,又把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放在抽屜裡,抽屜像是自己,亦或是一個人,舞者和抽屜在舞臺上對話起來。利用不同時間點的燈光製造出不同方位的交錯斜線,張婷婷認為抽屜就像人的記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記憶,美好的會把它擺上面,不堪回首的擺下面,或把它上鎖、翻轉、蓋住、藏起……,但是實際上那些記憶到底在說什麼,只有自己知道。
張婷婷讓舞者在其中一個部分的衣服呈現繪畫中的三原色紅、黃、藍,再加上全白的佈景,她在演後座談中表示,他希望觀眾能欣賞在純美的肢體,並且像是在欣賞一幅畫作,雖然靈感來自於達利的⟨抽屜人⟩,但她並沒有要詮釋它。【1】在這次重新詮釋的演出,《抽屜人》已經沒有一個真正的符號象徵,它給我們更多的自由想像空間,或是讓我們只關注在舞者與抽屜的互動,回到欣賞身體動作的美。
羅文瑾的《詭跡》靈感來自於沙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小說《嘔吐》,舞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水桶,而水桶的材質是鐵製,因此水桶當承接屋頂漏水會發出清亮的聲響,規律又雜亂,羅文瑾提到這個屋頂漏水的場景就是台南排練場的場景,從日常生活中的漏水狀況帶進人心裡的焦慮感,進而透過水桶呈現在舞作中,在劇場的演出無法控制水與水桶的不定性,試著透露出恐懼的感覺。
舞作中出現身穿白色大衣,頭上套著水桶,詭異的穿梭在整個舞臺,水桶一層一層的覆蓋,當最後一個水桶拿掉時,出現的是黑色的布蓋住了臉,好似《嘔吐》裡頭的主角,任何東西都不能代表著自己的本質,別人怎麼看你,那也不是真正的自己。《詭跡》整個核心在探討「存在」二字,不論是舞者的動作還是舞臺設計,都是沒有規律的,甚至把水桶擬人化,產生一種荒謬的感覺。沙特的存在主義強調的是一種「偶然的存在」,人在生活中常常發生很多出乎意料的事情,因此人會因為這些事情而採取行動,然後證明自己還有事情的存在,例如整個舞作中的漏水事件。
經典作品的濃縮其實是一個艱難的任務,濃縮的好就會覺得整場很有重點,濃縮的不好就會失去了軸心,再者拿兩個經典作品放在一起呈現,是否會被觀眾不斷比較?但會發現兩者除了運用道具,竟然還有微妙的共同之處:人的內心。
註釋
1、創作者演後座談之陳述。
《1+1》
演出|張婷婷獨立製作、稻草人現代舞團
時間|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