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創作,沒有極限《2014新人新視野》
12月
22
2014
新人新視野/我們在開創意會議(國藝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6次瀏覽
陳雅婷(高雄市文化局表演產業中心駁二正港小劇場技術經理)

《2014新人新視野》,將三位年輕的創作者聚集在一起,跳脫出各自的框架,進行一場只有創作沒有極限的演出。國藝會每年帶來的年輕藝術家,總在每一年為台灣的表演藝術界點綴出美好的未來展望,每年觀賞新人新視野的演出,都會讓我期待這些年輕藝術家未來的作品。

張剛華的作品《我們在開創意會議》,表現出殺掉創意的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開場的童言童語建立起一個虛幻卻又莫名熟悉的角色,彷彿在告訴觀眾:對,你一定在什麼地方看過他。當然,我們都看過國片《報告班長》,人生中都有很長一段時間被植入原住民語尾都會加上「的啦」的既定印象,這正是這齣戲最誠實的部分--在現代社會中,創意根本不存在,所有的創意都是模仿。雖然某部分的轉場之間仍有些僵硬,過度的玩弄花俏的效果,令人有「為轉場而轉場」之感,但透過誇張的肢體語言與強烈的角色符號,再加上緊湊的劇情對話,五個正在開會的演員緊緊的吸住觀眾的視線。

打著創意這塊招牌,其實卻毫無創意;表面上重視創意,事實上根本不在乎創意。創意已死,於是張剛華為創意舉行了一場喪禮,弔詭的是,創意從開演到最後都不曾存在過,未有生,何有死?所以下一個畫面,創意又回到了舞台上,這次創意無法言語,只能順著端出這道菜的人走向觀眾,觀眾手上握著的是殺死創意的凶器。這才赫然大悟,殺死創意的不是不斷模仿的創作者,而是噬肉嗜血的觀賞者。

張國韋創作的《肌哲》,是一個解構肢體的過程。當表演者使用身體去表現無論抽象或者具象的概念時,永遠都是以肌肉作為工具進行表演,然而以人體去表現肌肉卻不是常見的表現方式。人體其實與肌肉在形象上極度的相似,同樣是利用伸展收縮進行運動,只是平常我們看不見肌肉的動作,但卻可以透過人體的動作去了解究竟使用到多少肌肉。

透過張國韋的背景,可以猜測他對人體的了解甚深,《肌哲》就是他對人體的解構。他將觀眾對人體的印象分解成各種不同的層面,從大眾一般對於肌肉剛強的印象出發,充滿力度的使用身體每一塊肌理,在燈光的輔助下甚至可以看到單塊肌肉的延展。有時又無限柔軟,極慢的同時表現出肌肉強大的承受度,透過舞者以部分軀體的拼接,再透過鏡面壓克力的反射,模擬肌肉運作時的延展及彈性。張國韋所追求的是對肢體的知,這個求知慾在舞台上露骨的流瀉,使人難以移開視線。

由陳逸恩創作的《日子》,說著一個最簡單卻最複雜的故事。舞台上使用大量的鏡子以及日光燈,最具象的事物融合現代舞抽象的肢體,成為一股深入內心的重擊,重擊著我們漸漸僵化的感官。甫自大學畢業的陳逸恩創作出《日子》更具說服力,離開了熟悉的求學環境,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面對未來的恐懼,當你照著鏡子的時候,不安就會從最日常的角落鑽出來,恐懼不存在生活裡,而是生活本身就是恐懼。

《日子》讓我想起蔡明亮的電影《洞》,那樣晦澀、孤獨、不確定,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生活究竟是什麼,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早已麻痺--我們為了生活汲汲營營,而生活,卻反過來榨乾我們。最後鏡子朝著觀眾逼近,壓迫著整個視覺,我才發現,這些鏡子壓迫的不是舞蹈中的舞者,而是我們這些睜著大眼坐在觀眾席屏息的觀賞者。

這三位年輕的創作者透過新人新視野得到了互相交流的機會,也讓觀賞者看到了更多思考的空間。非常期待再看到這三位創作者的作品,希望能再次有機會,透過他們的視角去看看他們所看到的世界。

《2014新人新視野》

演出|陳逸恩、張國韋、張剛華
時間|2014/12/13 19:30
地點|高雄市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新人創作者面對15萬跟50萬,是兩道截然不同的題目。有了充沛優渥的資源支持,還需面對因限制而來的挑戰嗎?除了創作之外的現實面呢?這該是屬於創作者的自我提問與警覺。(黃佩蔚)
1月
28
201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