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創作,沒有極限《2014新人新視野》
12月
22
2014
新人新視野/我們在開創意會議(國藝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0次瀏覽
陳雅婷(高雄市文化局表演產業中心駁二正港小劇場技術經理)

《2014新人新視野》,將三位年輕的創作者聚集在一起,跳脫出各自的框架,進行一場只有創作沒有極限的演出。國藝會每年帶來的年輕藝術家,總在每一年為台灣的表演藝術界點綴出美好的未來展望,每年觀賞新人新視野的演出,都會讓我期待這些年輕藝術家未來的作品。

張剛華的作品《我們在開創意會議》,表現出殺掉創意的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開場的童言童語建立起一個虛幻卻又莫名熟悉的角色,彷彿在告訴觀眾:對,你一定在什麼地方看過他。當然,我們都看過國片《報告班長》,人生中都有很長一段時間被植入原住民語尾都會加上「的啦」的既定印象,這正是這齣戲最誠實的部分--在現代社會中,創意根本不存在,所有的創意都是模仿。雖然某部分的轉場之間仍有些僵硬,過度的玩弄花俏的效果,令人有「為轉場而轉場」之感,但透過誇張的肢體語言與強烈的角色符號,再加上緊湊的劇情對話,五個正在開會的演員緊緊的吸住觀眾的視線。

打著創意這塊招牌,其實卻毫無創意;表面上重視創意,事實上根本不在乎創意。創意已死,於是張剛華為創意舉行了一場喪禮,弔詭的是,創意從開演到最後都不曾存在過,未有生,何有死?所以下一個畫面,創意又回到了舞台上,這次創意無法言語,只能順著端出這道菜的人走向觀眾,觀眾手上握著的是殺死創意的凶器。這才赫然大悟,殺死創意的不是不斷模仿的創作者,而是噬肉嗜血的觀賞者。

張國韋創作的《肌哲》,是一個解構肢體的過程。當表演者使用身體去表現無論抽象或者具象的概念時,永遠都是以肌肉作為工具進行表演,然而以人體去表現肌肉卻不是常見的表現方式。人體其實與肌肉在形象上極度的相似,同樣是利用伸展收縮進行運動,只是平常我們看不見肌肉的動作,但卻可以透過人體的動作去了解究竟使用到多少肌肉。

透過張國韋的背景,可以猜測他對人體的了解甚深,《肌哲》就是他對人體的解構。他將觀眾對人體的印象分解成各種不同的層面,從大眾一般對於肌肉剛強的印象出發,充滿力度的使用身體每一塊肌理,在燈光的輔助下甚至可以看到單塊肌肉的延展。有時又無限柔軟,極慢的同時表現出肌肉強大的承受度,透過舞者以部分軀體的拼接,再透過鏡面壓克力的反射,模擬肌肉運作時的延展及彈性。張國韋所追求的是對肢體的知,這個求知慾在舞台上露骨的流瀉,使人難以移開視線。

由陳逸恩創作的《日子》,說著一個最簡單卻最複雜的故事。舞台上使用大量的鏡子以及日光燈,最具象的事物融合現代舞抽象的肢體,成為一股深入內心的重擊,重擊著我們漸漸僵化的感官。甫自大學畢業的陳逸恩創作出《日子》更具說服力,離開了熟悉的求學環境,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面對未來的恐懼,當你照著鏡子的時候,不安就會從最日常的角落鑽出來,恐懼不存在生活裡,而是生活本身就是恐懼。

《日子》讓我想起蔡明亮的電影《洞》,那樣晦澀、孤獨、不確定,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生活究竟是什麼,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早已麻痺--我們為了生活汲汲營營,而生活,卻反過來榨乾我們。最後鏡子朝著觀眾逼近,壓迫著整個視覺,我才發現,這些鏡子壓迫的不是舞蹈中的舞者,而是我們這些睜著大眼坐在觀眾席屏息的觀賞者。

這三位年輕的創作者透過新人新視野得到了互相交流的機會,也讓觀賞者看到了更多思考的空間。非常期待再看到這三位創作者的作品,希望能再次有機會,透過他們的視角去看看他們所看到的世界。

《2014新人新視野》

演出|陳逸恩、張國韋、張剛華
時間|2014/12/13 19:30
地點|高雄市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新人創作者面對15萬跟50萬,是兩道截然不同的題目。有了充沛優渥的資源支持,還需面對因限制而來的挑戰嗎?除了創作之外的現實面呢?這該是屬於創作者的自我提問與警覺。(黃佩蔚)
1月
28
201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