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傳統的情理之外《三目二郎君》
7月
09
2013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1次瀏覽
楊美英(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鑒於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推動「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迄今十年來,幫助各地歌仔戲劇團提昇表演美學與排演製作的水準,爭取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變成歌仔戲的粉絲,包括許多阿嬤阿公一起來看戲,在廟埕廣場再現溫馨人潮;也曾經多次透過此項聯演活動看到不少富有新意的傳統戲曲佳作,於是,這回再次擠入觀眾席邊緣,特地站在台南大天后宮前看了大約兩小時的《三目二郎君》。

然而,首先印入眼簾的舞台設計,在表演區域的兩側各有一幅青山藍嵐,呼應了舞台上的兩幅景片,猜想其意圖建構場上的景深,可惜,反讓整場舞台視覺顯得凌亂,加上導演的場面調度經常用到舞台後半段角落,造成除了舞台正前方以外的觀眾們均會有視線不良的死角區域,對於全場爆滿的觀眾來說,實在遺憾。

因為就現代劇場的舞台空間概念而言,導演必須考量觀眾與表演之於空間的三角關係,尤其是如此廟口廣場野台上的文化場,顯然本計畫對於傳統戲曲團隊提升現代化的劇場概念,尚有不小的進步餘地。其他如音量的過大破嗓、舞台布景的穿場破綻、演員或工作人員從幕後的探頭探腦等等,均屬現代劇場演出基本守則的違規,破壞了整體的戲感,更遑論許多理應情緒高亢的情節段落,卻見若干演員動作走位鬆散,有損全場戲劇張力或情緒變化的經營。

劇情大意敘述二郎神楊戩命令夏谷族民將「神石」雕成其塑像以供膜拜,又以執法公正自詡,堅持嚴懲違反天條的聖母與沉香這對母子,經過齊天大聖孫悟空居中化解,終於喚醒了自己一樣有著人神相戀、劈山救母的相似處境……最後,在舞台上完成「神魂合一、才能不自欺」,全劇告終。

其中,孫悟空與二郎神君一番對話,前者嘻笑怒罵、慧黠舒坦,正與後者的執法威嚴、道德論述形成腳色表現的輕、重差別,末了更達到舉重若輕的巧妙效果。

劇中的幾位主要腳色唱得悅耳流利,遠勝過場上略顯遲緩無力的武打戲,筆者特別注意到幾處,一如三聖母與凡人劉彥昌之相遇、相戀,「新編-狂妄」「心生憐愛」等詞曲,互動婉轉而繾綣,甚至聽到「我在伊眼中,看見我的形相」,頗有白話文藝腔氣息;二如第六場關係對峙又拉扯不清的二郎君、三聖母、子沉香之間猶如三重唱的互相呼喚或詰辯,彼此參差相喝,營構腳色關係張力,頗為生動。

再者,全劇所強調二郎神因幼年救母受罰而質疑天理,導致成長之後的武裝自己、看不清自已,甚至造成魂魄分離而不自知、剛愎自用、假面偽善,所幸天地機緣讓他有機會面對身心靈的離異、淨化心中的執念,重溫所謂「初衷」之美好之重要,也才能成為真正的神。如此的創作核心理念,自然無疑動人,只是書生佳人的愛情何生何滅、迅速有效,或是母子深重情義的對話模式既非日常也無特定動機,散發了傳統的習氣,徒然削薄了腳色個別的內在衝突、腳色之間的情理之爭,不免令人更有期待。

《三目二郎君》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13/07/05  19:30
地點|台南市安平開台天后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
這也更仰賴演員的表演與角色建構。三位主要演員王婕菱、陳昭婷與于浩威恰好表現出了三種表演方案——王婕菱可見戲曲表演的痕跡,又更靈活地挪用了自己的肢體與聲音特質,幾個耍帥的動作與神情可見她對人物的刻畫。陳昭婷是最趨近於歌仔戲的,特別是尾音、指尖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到她相對拿捏在戲曲的表演系統裡。于浩威則明顯沒有戲曲身體,演唱方法趨近流行歌曲,也符合「國外返鄉青年」的人物設定。演員表演的細節,不只是劇場調度上給予了空間,更因他們的表演強化了空間的畫面感。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