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地的愛情變貌《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
11月
13
2014
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古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3次瀏覽
周倩漪(舞評人)

古舞團的年度製作《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是一部貌似熟悉老調、實則蘊藏多重變貌的作品。如果單以傳統觀舞的單一線性模式,或僅以即興舞蹈的自由解讀印象,將無法深入玩味舞作中之二元並置、多重視角,及對「結構性」與「當下性」兩者做出突破性思維的耳目一新表現。

典型的愛情敘事始於追求,過程在親密與衝突間輪替,終局以喜劇(在一起)或悲劇(無法在一起)收場。探討核心不外乎權力關係中的操控或被操控,親密關係中的失去自我或建立自我,存在意義中的永恆或虛無等等。對此,舞蹈創作更能藉由形式來表達個人內在與外在環境的對照,及從兩人到三、四人等多角關係的探究;當然,肢體語彙的巧思,更是表達各種有血有肉情感的最佳媒介。然而關於「愛情」與「存在」的關係,就這樣了嗎?在上述內容主旨之外,還有沒有什麼疆域,是尚未探尋涉足的?還有沒有什麼盲點謎團,等待著從二元對立中解脫、從線性邏輯中釋放?

如此的企圖心,可以從微觀和鉅觀兩方面同時著手,而這正是編舞者蘇安莉與余彥芳兩人相互激盪前進的路徑。微觀的部份,四名舞者的故事想像和情緒感知在一段段的舞蹈設計中鮮活呈現。愛情之始,源於四人的自我觀照:是在矛盾中疑惑自省,還是在城牆中渴欲突圍,或是在敞開中追尋未知,不同的存在感將造就出迥異的愛情質地。而愛情過程,這是舞作中最細膩幽微、然而又精準明快的編排處理。此時加入了社會性元素:性別。在男女、女女、男男之舞中,本以為會看到的是在刻板性別印象中的老調議題:佔有與被佔有、操控與被操控、擁有與失落、衝突與和諧……但就在這時,從舞作初始一直持續至終的四人繞行環場,無論是繞圈進出或定點舞蹈,發揮了從微觀連結到鉅觀的強大影響力。這往復循環、週而復始、不斷輪迴的四人進進出出之迴圈,可以解讀為愛情中的習性慣性、人性欲望的輪迴、時間的不止巨輪,或任何人無法視而不見、似乎只能選擇進出的結構性條件──它可能是社會結構、空間結構、時間結構、人性結構等等。

這結構看似無可規避,但在男女之舞中,角色與對象的不斷轉換,讓佔有與安全感等「愛情必需品」在極度疲乏與無解中,突然產生了鬆脫及無可無不可的距離空間,不同的自我之間融合不易、切割困難,唯有保持舒適的身心距離方得喘息,然這也只是暫時性及不斷變動的。在女女之舞中,兩位編舞者/舞者展現的不是既定印象中的香草感情或姐妹情誼,反觀她們探討同性之間衝突的起源、衝突與親密的關連、自我對他人的同質性暸解及同情性理解,由此帶出在勢均力敵的較勁或交流後彼此心中仍留存的人性溫柔。在男男之舞中,人人帶上自我的堡壘城牆,不容親近,卻在挑釁與回應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像是鏡面反射,無數的反射後漸次理解了他人是自己的縮影,於是與自己和好,重新為他人/自己整理剝落的自我衣裝。

此中巧妙的是編舞者對於每一種情感情境的時間與空間處理,及其所帶來所呼喚出的奇特當下性。無論是矛盾、衝突、佔有、失落、孤獨、理解、防禦、敞開,每一種情緒都在極快速的時間內濃縮,道出菁華,而後結束與流動至下一種情態。它絕不耽溺,絕少重複,編舞者用一種減法的方式來訴說愛情百態,感知與意義流轉與凝結於每一個當刻,然後再度流動,沒有任何情緒或狀態是永遠存在與不變的,因此愛在當刻值千金;而不同空間場域的變換及人與人間距離的位移,同樣帶來當下此地的獨特性及不可取代性。如果說《愛情如是繼續》僅僅是精緻好看的極短篇故事集,此說法有說中各個舞段的短小精悍特質,卻又忽略了此舞作更饒富趣味和深意的觀賞角度:互文性,或謂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

互文性來自後結構主義的文本概念,指的是文本的意義由其他文本所構成,文本與文本之間在相互參照、相互涵攝、相互指涉中構築出文本的意義,而且此意義須置放在特定的脈絡之中而被理解,因此文本的意義可能是多重的、歧異的、流動的、變遷的。回到舞作,當男女、男男、女女之舞中的舞者主體變貌與情感流轉如是一幕幕流動變幻,觀者能夠清楚對位自己是哪一個主角位置,或能毫不猶豫地感知自己就僅只是男女之舞中的樣板樣態嗎?就此看來,「性別」只是一個方便的手法,它帶領觀者置入特定文本,卻在五彩繽紛、流動變換的文本互涉中,從男女中看到女女,從女女中看到男男,從男男中看到每一個自己,而所有的性別組合之舞及其情緒情感樣態,都像是人類在愛情中的各個分身。分身與分身間的喜怒哀樂愛惡欲,上演的是自我之中的互相競逐、互相防衛、互相理解、互相接納,而人類在愛情關係中透過文本互涉之理解,同時瞭解了自我存在於片刻展露的珍貴真實面向。

因此,當舞作中「不變」與「變化」並置,「位置」與「流動」共存,「結構性」與「當下性」同時展演,從後結構主義式的文本理解來看這齣舞蹈創作,就不令人驚訝了,它反而充滿著多重延伸的感知趣味。它不是零碎的絮語,而是充滿互涉趣味的舞蹈創作。視野拉至鉅觀面,回到那最初與最終的結構,那一直存在的迴圈,正是因為意識到結構的存在,因而在結構的進出之際,舞者展現出愛著與活著的當仁不讓本質:舞在當下,愛在當下,此時此地(Here and Now)就是如實存在的唯一真實;在結構的內外之間,舞者一遍遍掏洗出愛情中自我的各種變貌,亦悄悄讓結構的內涵不再黑白二分,於流動中釋出另種可能性。每個當下的自我,組成了緩緩流動的結構及從現在到未來的多軌橋,而悠悠流轉的時間,將伴隨著愛情,如是如實地流向未知之河。

《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

演出|古舞團
時間|2014/11/08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愛情如是繼續》的失語,一方面因為即興舞蹈的侷限,另一方面則是文本的薄弱。對於關係的描繪,僅僅點到為止的肢體碰觸,隔靴搔癢,停留在觸不到的戀人絮語裏糾結,缺席了面對愛情,真實的刻骨銘心。(黃佩蔚)
11月
11
2014
舞者的質地和身體表現,應該是今晚最可觀之處。我們看到了許多會心的片刻,卻沒有累積出更誘人的視野。舞蹈當然可以什麼也不說,但是當有意要說、又說不出新意時,即使觀眾的座位不斷漂移,也無法看到不同的風景。(鴻鴻)
11月
10
2014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