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迴圈的愛情迷航《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
11月
11
2014
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古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5次瀏覽
黃佩蔚(專案評論人)

對應於宇宙恆河,人的存在渺小,愛情如何偉大,也抵不過時間的長河,終究消逝,能夠遺留下來的,只有人類意識所構築的永恆。

在喑黑的空間裡,如海浪潮汐的環場音,如置深海,無垠無盡的深海之中,四名男女遊走,觀看在場中的獨行(舞)者,呼吸之間,盡展姿態,是語是訴、如行如遊,像是每個擦身而過的城市大街場景,茫茫人海中的滄海一粟。關係行動轉換,以水滴聲作為暗號,自起至落的0.25秒,輕微而細緻的迴盪,如同生命的須臾、愛情的轉瞬之間,開場的900秒,成了全長75分鐘裡,最接近命題而唯一的段落。

剩下來的篇幅,環繞在兩男兩女,不同關係的排列組合,同性、異性、三角、四邊,或疏離或黏膩,或張或弛,羅列鋪排著曖昧、甜美、暴力、渴望、孤獨。在開場的驚鴻一瞥之後,那些關於愛情的形容詞,只能浮貼在始終不見張力的囈語,無法堆疊的行動迴圈,原地盤旋,直到語無倫次。

節奏中錯落著觀眾席的移動,切割行動空間、伸縮觀演距離,舞者則穿梭在變動之中,一路舞至終幕之前,四人徘徊於一桌二椅之間,流動在看似反覆的結構語言,他她他她的糾葛愛慾拉扯之間,未見其完整的樣貌,即已進入扭曲變奏,終成無以名狀的碎裂喃喃。腦中浮現碧娜鮑許《穆勒咖啡館》其中一幕,同樣有桌有椅,但不依靠期間,女子環抱男子,另一男子手動操控著讓男子與女子搭落成公主抱,男子無感脫手讓女子落地後,女子隨即回到環抱姿態,離開的另一男子走回,再次操控兩個肢體。結構精準反覆,直到速度加快而無所失序,離開的男子不再回來,兩人卻進入制約,不再需要他人操控的自我輪迴。

《愛情如是繼續》無以形成結構,凸顯了古舞團擅長的即興舞蹈創作的極限與盲點。即興舞蹈(Dance Improvisation/ Contact Improvisation)本就不以結構為創作方式,強調流動及肢體關係的自由互動特質。在短編作品,或是創作初期、肢體開發,極有發展探索未知的可能性。但當進入長篇幅的發展,如果仍然捨棄結構,在缺乏對於命題足夠強大的核心意念,加上創作者之間的默契不足、意識無感的情況下,便容易集體航向失語、不見盡頭的無垠北極圈。

舞台設計吳季璁,繼《shapde5.5 》(劉守曜獨舞)之後,再次使用人力操控的手工動力裝置,以低限思考舞台的定義,企圖模糊觀演的界限,也具體抵抗關於當代跨界劇場的科技迷思。將觀眾席置於五片大小不同的黑色平面台車上,在視覺上,造成消失的錯覺,利用人力移動的裝置,改變空間的結構,成為另一層敘事語言。但擁擠的空間,讓希望觀眾或坐或臥的想法,無法實現,而更顯尷尬侷促,即便已是減至最無感的操作,仍顯干擾,空間切割對應作品想像的延展,觀演關係的破格重組,同樣因為執行力不足的遺憾,完成不了浪漫的想像。

《愛情如是繼續》的失語,一方面因為即興舞蹈的侷限,另一方面則是文本的薄弱。對於關係的描繪,僅僅點到為止的肢體碰觸,隔靴搔癢,停留在觸不到的戀人絮語裏糾結,缺席了面對愛情,真實的刻骨銘心。但是,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在其自傳中提到﹕「動作從不說謊,舞者從身體動作中告訴觀眾他/她是誰」。如果所言不虛,或許這也就是真實了,我們的確見證創作者本身對於情感關係表達的封閉與防備,以致最終,當站在舞台上燈光下眾目睽睽前時,選擇如此安全的自我保護機制。觀者被迫站在關著門的大堂前,無以挑戰彼此,只有疏離。

像是電影《closer》(偷情)清新版,沒有放肉桂的蘋果派。要在愛情的古調裏彈出新曲以動人,本是難事,欲言又止,更難以成事,作為劇場實驗的嘗試,則只能繼續,但心門不開,必然無以為繼。

《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

演出|古舞團
時間|2014/ 11/0 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舞者對於每一種情感情境的時間與空間處理,及其所帶來所呼喚出的奇特當下性。無論是矛盾、衝突、佔有、失落、孤獨、理解、防禦、敞開,每一種情緒都在極快速的時間內濃縮,道出菁華,而後結束與流動至下一種情態。(周倩漪)
11月
13
2014
舞者的質地和身體表現,應該是今晚最可觀之處。我們看到了許多會心的片刻,卻沒有累積出更誘人的視野。舞蹈當然可以什麼也不說,但是當有意要說、又說不出新意時,即使觀眾的座位不斷漂移,也無法看到不同的風景。(鴻鴻)
11月
10
2014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