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於抒情後的抒情方式《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
11月
10
2014
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古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0次瀏覽
鴻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四位質地迥異的舞者,剛柔並濟,好像非常適合談愛情。女女、男男、男女,不管怎樣的排列組合,都可以發展出不同的關係。舞蹈,尤其適合用來呈現情感的主題───局部的敏感接觸、溫柔的呵護、渴求與滿足、閃躲與追尋……許多難以言宣的微妙情愫,都可以藉著舞蹈這種形式,藉力量的拉扯、對峙或呼應,無盡地探索下去。

這些,在《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的前半場,都一如預期地呈現出來。從開場每個人在流泉聲中獨自徜徉,彷彿原始的、自得的伊甸世界,然後兩兩相遇,在不同聲響的人造音頻,甚至噪音當中,開始了甜美的火花與憂患爭逐。最終,愛情彷彿只剩下苟延殘喘、互相忍讓、永遠懷疑的傷痕。

已過了青春期的創作者,當然要談的不是羅密歐與茱莉葉式的青澀之愛,而是「如何繼續」。然而,疲於抒情之後,愛情還能怎麼談?───或者更重要的是,談什麼?「愛情」,就像「壓力」、「憂鬱」等等情感反應,看似抽象,但實與外界有千絲萬縷的關聯。要深挖,恐怕就不能侷限在單人情緒或兩人天地的格局。性別、階級、族群、角色扮演、社會認同,無不是影響愛情關係的要素。舞蹈看似抽象,但其實也是擅長表現潛在權力關係的媒介。

《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的舞台設計,相當具有表現戀人與環境因素的優勢。觀眾坐在幾座移動的平台上,隨著演出進行,不時會被推移改變位置,「移動平台上的人們是背景也是表演者」(節目單摘錄舞台設計吳季璁語)。作為觀者,穩固的觀看位置瞬間改變時,彷彿脫離地心引力,不由自主被帶往不可知的位置,一如被愛情牽著鼻子走的戀人;而作為被觀看者,平台上的觀眾也構成了無形的環境壓力。

但是很可惜的,平台只被運用為重塑表演空間的硬體,讓戀人們身在時而寬廣、時而擠仄、時而狹長、時而對立的地帶。觀眾如同面目模糊的隱形存在,舞者從未對之做出反應。任何一座平台,從未變成真正的介入者,或是改變表演的主體。也就是說,「社會」從未出現。再怎麼滄桑,都只是兩人小世界的滄桑。很難想像趨近中年的愛可以這麼「純情」,這麼封閉,甜與痛都這麼自足。

在演出的後半場,這一侷限更為明顯。平台基本上固定不動了,台上多了一張長桌和兩張椅子,四人同步在場。然而,漫長的四人舞中,沒有發展出真正的群體關係,仍然是無盡反覆的拉扯、頹倒、強求的片刻溫存。四人之間,進行的仍只是兩人關係的不斷換位複製,同樣的情緒,缺乏層次地變成機械性的排列組合,像是不斷停格的人體雕塑,但是,更複雜的關係,並沒有開發出來。在長時間的重複之後,只看到舞者的體力暴虎憑河式的揮灑,卻什麼也沒留下來。

蘇安莉的收放自如、余彥芳的柔中帶剛、魏雋展的神經質、徐展鵬的剽悍───舞者的質地和身體表現,應該是今晚最可觀之處。我們看到了許多會心的片刻,卻沒有累積出更誘人的視野。舞蹈當然可以什麼也不說,但是當有意要說、又說不出新意時,即使觀眾的座位不斷漂移,也無法看到不同的風景。

《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

演出|古舞團
時間|2014/11/0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舞者對於每一種情感情境的時間與空間處理,及其所帶來所呼喚出的奇特當下性。無論是矛盾、衝突、佔有、失落、孤獨、理解、防禦、敞開,每一種情緒都在極快速的時間內濃縮,道出菁華,而後結束與流動至下一種情態。(周倩漪)
11月
13
2014
《愛情如是繼續》的失語,一方面因為即興舞蹈的侷限,另一方面則是文本的薄弱。對於關係的描繪,僅僅點到為止的肢體碰觸,隔靴搔癢,停留在觸不到的戀人絮語裏糾結,缺席了面對愛情,真實的刻骨銘心。(黃佩蔚)
11月
11
2014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