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於抒情後的抒情方式《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
11月
10
2014
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古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04次瀏覽
鴻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四位質地迥異的舞者,剛柔並濟,好像非常適合談愛情。女女、男男、男女,不管怎樣的排列組合,都可以發展出不同的關係。舞蹈,尤其適合用來呈現情感的主題───局部的敏感接觸、溫柔的呵護、渴求與滿足、閃躲與追尋……許多難以言宣的微妙情愫,都可以藉著舞蹈這種形式,藉力量的拉扯、對峙或呼應,無盡地探索下去。

這些,在《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的前半場,都一如預期地呈現出來。從開場每個人在流泉聲中獨自徜徉,彷彿原始的、自得的伊甸世界,然後兩兩相遇,在不同聲響的人造音頻,甚至噪音當中,開始了甜美的火花與憂患爭逐。最終,愛情彷彿只剩下苟延殘喘、互相忍讓、永遠懷疑的傷痕。

已過了青春期的創作者,當然要談的不是羅密歐與茱莉葉式的青澀之愛,而是「如何繼續」。然而,疲於抒情之後,愛情還能怎麼談?───或者更重要的是,談什麼?「愛情」,就像「壓力」、「憂鬱」等等情感反應,看似抽象,但實與外界有千絲萬縷的關聯。要深挖,恐怕就不能侷限在單人情緒或兩人天地的格局。性別、階級、族群、角色扮演、社會認同,無不是影響愛情關係的要素。舞蹈看似抽象,但其實也是擅長表現潛在權力關係的媒介。

《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的舞台設計,相當具有表現戀人與環境因素的優勢。觀眾坐在幾座移動的平台上,隨著演出進行,不時會被推移改變位置,「移動平台上的人們是背景也是表演者」(節目單摘錄舞台設計吳季璁語)。作為觀者,穩固的觀看位置瞬間改變時,彷彿脫離地心引力,不由自主被帶往不可知的位置,一如被愛情牽著鼻子走的戀人;而作為被觀看者,平台上的觀眾也構成了無形的環境壓力。

但是很可惜的,平台只被運用為重塑表演空間的硬體,讓戀人們身在時而寬廣、時而擠仄、時而狹長、時而對立的地帶。觀眾如同面目模糊的隱形存在,舞者從未對之做出反應。任何一座平台,從未變成真正的介入者,或是改變表演的主體。也就是說,「社會」從未出現。再怎麼滄桑,都只是兩人小世界的滄桑。很難想像趨近中年的愛可以這麼「純情」,這麼封閉,甜與痛都這麼自足。

在演出的後半場,這一侷限更為明顯。平台基本上固定不動了,台上多了一張長桌和兩張椅子,四人同步在場。然而,漫長的四人舞中,沒有發展出真正的群體關係,仍然是無盡反覆的拉扯、頹倒、強求的片刻溫存。四人之間,進行的仍只是兩人關係的不斷換位複製,同樣的情緒,缺乏層次地變成機械性的排列組合,像是不斷停格的人體雕塑,但是,更複雜的關係,並沒有開發出來。在長時間的重複之後,只看到舞者的體力暴虎憑河式的揮灑,卻什麼也沒留下來。

蘇安莉的收放自如、余彥芳的柔中帶剛、魏雋展的神經質、徐展鵬的剽悍───舞者的質地和身體表現,應該是今晚最可觀之處。我們看到了許多會心的片刻,卻沒有累積出更誘人的視野。舞蹈當然可以什麼也不說,但是當有意要說、又說不出新意時,即使觀眾的座位不斷漂移,也無法看到不同的風景。

《I’m Still Here愛情如是繼續》

演出|古舞團
時間|2014/11/0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舞者對於每一種情感情境的時間與空間處理,及其所帶來所呼喚出的奇特當下性。無論是矛盾、衝突、佔有、失落、孤獨、理解、防禦、敞開,每一種情緒都在極快速的時間內濃縮,道出菁華,而後結束與流動至下一種情態。(周倩漪)
11月
13
2014
《愛情如是繼續》的失語,一方面因為即興舞蹈的侷限,另一方面則是文本的薄弱。對於關係的描繪,僅僅點到為止的肢體碰觸,隔靴搔癢,停留在觸不到的戀人絮語裏糾結,缺席了面對愛情,真實的刻骨銘心。(黃佩蔚)
11月
11
201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