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新編的提煉與平衡──《漁樵歌》
4月
15
2025
漁樵歌(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1次瀏覽

文 黃廣宇(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向來致力傳承廖瓊枝老師技藝的「薪傳歌仔戲劇團」,有賴廖老師豐富的演藝生命,擁有許多內台、廣播等時期的經典「腹內戲」。因此該團近年的劇場公演,除了新編作品、固定培養新生代演出的「薪傳小戲節」之外;多見老戲修編的劇場作品。然而令筆者思考的是,「藝以人傳」的歌仔戲經典劇目,經過新世紀編劇有意潤飾後,是否能讓觀眾體悟到劇團致力傳承的成果?抑或僅存摒棄八股,迎合當代觀眾品味的新作?縱然以藝術史角度觀之,前輩藝師的劇目搬演,必然是台灣歌仔戲藝術史不可或缺的一環,但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經典嶄頭注入新意 提煉技藝與情感厚度

本劇以「漁樵山水閒話」為劇情核心,透過漁夫、樵夫山中相遇的互動,映照出人間五毒「貪、嗔、癡、慢、疑」,再以五毒串聯五齣歌仔戲經典嶄頭:「貪」(《宋宮秘史》〈劉妃奪后〉)、「嗔」(《斬經堂》〈母命如劍〉)、「癡」(《山伯英台》〈討藥歸天〉)、「慢」(《王魁負桂英》〈情變認夫〉)、「疑」(《莊周試妻》)。

漁樵歌(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墉)

此次演出除了首尾兩折是編劇劉秀庭新編外,皆依循廖瓊枝老師的口述劇本演出。若以《漁樵歌》結構觀之,編劇企圖不傷害本事根源的既有情感,同時透過最大化的「人性」面貌去重新組織劇情,保有編劇自我意識的新意。例如「貪」一折子,有別於過往劉妃(張孟逸飾)出場即為反派,編劇重新舖陳,從劉妃不爭不貪的「忍」,窺見其內心不願成為呂后、武媚娘那種「惡婦汙名」的「自潔」,鋪墊角色內心掙扎,迅速讓觀眾進入情境,直到意識昔日侍婢的李妃生產,產生地位翻轉的威脅,才轉向欲奪后位,緊湊地烘托出「貪」的極致。

至於最後一折「疑」,為本次劇情因果結構保留最完整的折子戲。〈大劈棺〉的原始故事本就男性觀點出發,近來新編多轉向思考田氏的女性自覺或內心掙扎,但編劇改變田氏自刎的「貞節」情節,改從搧墳婦(鄭紜如飾)的葵扇對於田氏(王台玲飾)與莊周(古翊汎飾)的意義出發,並在劇末讓演員鄭紜如雙扮九天玄女,產生搧墳婦與九天玄女的連結,將斧頭轉化成葵扇,進而點醒莊周「執著」為求道之「罣礙」,讓田氏的死成為莊周依然在人世修行的諷刺。如此運用最具歌仔戲庶民色彩的神明度化情節收尾,不僅不覺突兀,更給予〈大劈棺〉中情感與哲學意義的新詮釋。

兩段修編幅度較大的折子戲,亦點出舊戲新編的窘境,在於經典嶄頭修整與演員技藝的平衡。因編劇增強劉妃的內在動機後,使得劉妃的心狠手辣的力量反而沒有太大的高潮,這也驅使演員需依靠自身技藝補足,但卻也讓薪傳台柱張孟逸面對自己較少飾演的反派角色,能透過「笑容」的收放與聲情,成就一種「柔中帶狠」的獨特個人風采。至於飾演田氏的王台玲,則是透過水袖功,讓〈大劈棺〉新編後的情慾流動更為彰顯:例如當演員水袖一拋,配合一句「我才拄守寡」,充分表達面對楚王孫的「欲拒還迎」;同時面對是否劈棺的掙扎心理,演員改變以往的高亢唱腔,配合流暢地身段做功,一氣呵成造就「利斧削去一世冤」的戲劇張力。由此可見,經典嶄頭新編不僅要重新修補角色情感,或許要更能夠驅使演員從中提煉出技藝,才能夠在最具有傳統韻味的劇目中,摹形創神。

漁樵歌(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墉)

青年演員調度別緻 突破新秀展演之限度

近年傳統戲曲各劇團紛紛努力培養「新生代」演員,但多是讓青年演員擔任折子戲主角或「前輩藝師與新生代演員共飾一角」的方式調度運用。然而新生代演員充沛的薪傳,在本次演出針對青年演員的調配上別出心裁。例如新生代的鄭力榮、許博淵擔任劇中關鍵串聯戲碼的漁夫、樵夫,這類帶有極高度功能性的角色,多半容易呆板、毫無特色。但兩位青年演員無論是人物口吻、建立折子戲的情境,甚至運用身段唱念點綴串場的節奏,不僅穩健地畫龍點睛,也有效地讓人看見演員魅力。

此外,本次演出中無論是劇團要角張孟逸(雙飾劉妃、英台)、江亭瑩(山伯、焦正賢)都有演員一趕二的調度,青年演員鄭紜如亦如是。上半場飾演梁母,面對山伯歸天,一曲【梅花落】訴說「黃葉先落才應該,無疑青葉落下來」的痛徹心扉,聲情收放感染力十足;下半場轉換成帶有三八味道的搧墳婦,卻不覺突兀,最終劇末扮起莊嚴的九天玄女,短短一齣戲可見演員極大的可塑性。

至於「慢」一折是少數在一齣新編戲中,由新生代演員獨挑大樑,是筆者認為本次演出中最能看見薪傳培育歌仔戲人才的成果。《王魁負桂英》〈認夫〉一折從「眼見魁郎」【七字調】起韻,到【十一字都馬】,最終【都馬散板】收尾,當中情感層次百轉千折,極考驗青年演員衝突營造的穩定度。本次演出中,由吳妍菲飾演王魁;吳育霓飾演焦桂英。兩位新生代主角雖著實將戲劇張力托出,但美中不足在於王魁耍狠的表情有點單一;焦桂英的苦旦身段跟唱腔,即便十分流暢動人,但氣韻的起承轉合不太明顯,使得在曲牌安歌固定的嶄頭中,即便摒除前輩藝師演出身影,也較難能夠打造個人獨特的角色風采。

漁樵歌(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墉)

為演員打造表演空間、擁有最傳統的歌仔戲表演套路與富有台語語言機趣的戲文,一直是歌仔戲經典劇目搬演不輟的看點。以《山伯英台》〈討藥歸天〉為例,那些承襲自歌仔冊的「六月厝頂霜」、「貓腱水蛙毛」等台語詞句,不僅是民歌唱詞口語化的表現,更能跨時空讓當代觀眾透過新生代演員的聲情營造、甩髮身段,被字裡行間那份怨情感動。而「薪傳歌仔戲劇團」向來以細膩的身段、唱腔作為劇團特色,但也不禁令人思考,將邁入第三十六年的劇團,確實一步步成功地將廖老師的身段教材、老戲保存與再現,但「台灣第一苦旦」的個人魅力終究無人能復刻。當劇團關注「老戲新編」、致力修整前輩藝師的口述劇本時,是否走向刻意保留?或許這類型演出,反倒關注於當代戲曲與新生代演員之價值上,拋出一個最大的叩問:歌仔戲最基本的「歌仔」因子,在舞台美學意涵不斷變化的現今,是否已過度流失?

經典所動人之處唯是情,並非在於復刻前輩藝師;也絕非流於劇目名稱,以重新觀點包裝新創作所能及。或許老戲新編無須另闢蹊徑,而能從情感提煉,去蕪存菁,讓演員技藝能在文本中充分發揮。或許,每一次的老戲新編,能讓代代新生代演員保有「薪」意,讓觀眾的觀賞記憶能產生兩代演員展演的連結,感受到歌仔戲「技藝傳承」的紮實與開創。

《漁樵歌》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5/04/05 14: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 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