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自己的《很久很久以前》
7月
14
2023
很久很久以前(潘巴奈X黃雅農提供/攝影鄭敬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35次瀏覽

文 林亞璇(表演藝術工作者)

走進劇場,可以看見懸空的大型鋁箔裝置緩慢旋轉。裝置下,編舞者潘巴奈蜷縮在地,宛如蟲輩。隨著燈光暗下,音樂創作者黃雅農以聲響注入空間,抖擻了場域精神並打響共鳴,震盪著觀者、也喚醒蜷縮著的舞者。這場序幕就像驚蟄,坐落在節氣之始、一年之春,以大地回暖與雷鳴驚醒蟄伏於冬眠的生物,然後開始新的週期。

潘巴奈運用豐富的身體語言,演示多類型的生物樣態,或爬蟲、或魚類、或走獸、或飛鳥,以及更遠古或流傳在神話之間的物種,姿態實美。然後另一種聲響再現,魚缸清亮的聲音縈繞場域,因水摩擦、或者鋁箔造聲,隨著編舞者將鋁箔直線拉展,形成物理上的道路,是爬蟲類甦醒後的美麗皮膚,也是個體在圓熟路上的自我照映。

爾後,黃雅農分別以小提琴和嗩吶引出不同舞段,可以獨立事件觀之,或者串起前後脈絡,觀看自由度極大。演奏者將過往用於廟會、紅白帖場合的嗩吶提升至另一層次,加入旋律而非純粹聲響,演奏技藝與情境鋪陳令人耳目一新。與此同時,潘巴奈正悄然起身,披上鋁箔的舞者宛如蛇,從絃樂器轉換至吹奏樂器的過程中,拋出各方有趣的文化元素,是伊甸園裡誘使亞當夏娃吃蘋果的蛇、是原住民神話掌管福禍的蛇、是白蛇傳說大戰法海的蛇⋯⋯,善惡同體,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如同生命本質,需要不斷修煉與蛻變,得以生生不息。

觀看至此,可以發現生命周而復始的主題反覆出現。舞作後半,創作者更將這樣的循環推向宇宙誕生之始。黃雅農在漆黑的劇場空間打開手電筒,一道光劃破黑暗,就像大爆炸帶來光,因而膨脹形成巨大的宇宙。觀者也跟著這道光,注視及體察懸空的大型鋁箔裝置,是星系中漫遊數年的隕石碎片,是遠古生物歷經劫難後的遺骸,或者是很久以前曾經存在的我們。不過,讓人意猶未盡之處,恐怕是光映射下生成的影,藏於無垠之中的不可說。畢竟,偌大的宇擁有無限可能;也正是這些可能,讓萬物每每以不同型態和設定到來,不厭其煩挖掘存在的真理。

尾聲,或下一個開始。背景音以水滴聲先行,彷彿胎兒於母體中得到的滋養,穩定且踏實。這樣的存在無庸置疑,透過水,母親能聽見強健有力的胎心音,知道胎兒一切安好。這或許解釋了黃雅農選擇魚缸為聲響樂器的初衷,不只容器的外形貌似子宮,其注水孕育生命的功能亦是如此;回歸此段,子宮的意象透過潘巴奈擁抱大型鋁箔裝置塑形而生,舞者將裝置拉扯入懷,吟著歌逐漸將鋁箔縮小至胸前。潘巴奈說,這是阿美族人拿來裝水的陶甕,同時象徵母親圓潤的肚子。黃雅農則以管子溫柔的音色呼應,娓娓道出人們耳熟能詳的神話開頭:在很久很久以前,世間萬物即將誕生⋯⋯。

演出到此告一段落,彼時的舞台空無一物。然而,這樣的空卻帶來可能,出入在有無之間,存在的形式與範疇變得更加多元。這是黃雅農與潘巴奈在共同創作中的平衡有度,適度留白、互為主體,才能保持他者觀看時的彈性空間,包含物理與精神層次。這也是這齣作品令人舒心之處,能夠自由擷取引動觀者的所思所感,進而平心靜氣,以恬養知,智慧才會生光。

《很久很久以前》

演出|潘巴奈X黃雅農
時間|2023/06/30 20:00
地點|走馬啡大同老屋門市2F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崩》在疫情中斷後再度上演,恰好成為下一個世代必須面對的提問:社會可能瓦解,制度可能崩壞,而身體往往最先回應真實;在崩解之際,身體甚至可能是唯一仍能作為政治行動的媒介。這部作品留下的不是結論,而是一種正在進行中的狀態——一個不再假裝完整、正試圖從舊訓練、舊制度與舊語言中掙脫的身體。
11月
28
2025
《崩》中舞者面對的是世界的崩解與制度殘留,身體被逼迫即時反應並掙脫訓練痕跡;而《機》中的身體則面對人工技術與外骨骼介入,需要在精密機械節律中尋找自主節奏與協作感。
11月
28
2025
這間虛擬的咖啡廳,是四位舞者生命交會的空間。咖啡粉被細心勻配成圓,成為她們生命軌跡的視覺化呈現——那個圓,象徵著起點即是終點的循環。而這場演出最動人之處,正在於它將個人的身體史轉化為集體的記憶圖景。
11月
26
2025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