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自己的《很久很久以前》
7月
14
2023
很久很久以前(潘巴奈X黃雅農提供/攝影鄭敬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70次瀏覽

文 林亞璇(表演藝術工作者)

走進劇場,可以看見懸空的大型鋁箔裝置緩慢旋轉。裝置下,編舞者潘巴奈蜷縮在地,宛如蟲輩。隨著燈光暗下,音樂創作者黃雅農以聲響注入空間,抖擻了場域精神並打響共鳴,震盪著觀者、也喚醒蜷縮著的舞者。這場序幕就像驚蟄,坐落在節氣之始、一年之春,以大地回暖與雷鳴驚醒蟄伏於冬眠的生物,然後開始新的週期。

潘巴奈運用豐富的身體語言,演示多類型的生物樣態,或爬蟲、或魚類、或走獸、或飛鳥,以及更遠古或流傳在神話之間的物種,姿態實美。然後另一種聲響再現,魚缸清亮的聲音縈繞場域,因水摩擦、或者鋁箔造聲,隨著編舞者將鋁箔直線拉展,形成物理上的道路,是爬蟲類甦醒後的美麗皮膚,也是個體在圓熟路上的自我照映。

爾後,黃雅農分別以小提琴和嗩吶引出不同舞段,可以獨立事件觀之,或者串起前後脈絡,觀看自由度極大。演奏者將過往用於廟會、紅白帖場合的嗩吶提升至另一層次,加入旋律而非純粹聲響,演奏技藝與情境鋪陳令人耳目一新。與此同時,潘巴奈正悄然起身,披上鋁箔的舞者宛如蛇,從絃樂器轉換至吹奏樂器的過程中,拋出各方有趣的文化元素,是伊甸園裡誘使亞當夏娃吃蘋果的蛇、是原住民神話掌管福禍的蛇、是白蛇傳說大戰法海的蛇⋯⋯,善惡同體,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如同生命本質,需要不斷修煉與蛻變,得以生生不息。

觀看至此,可以發現生命周而復始的主題反覆出現。舞作後半,創作者更將這樣的循環推向宇宙誕生之始。黃雅農在漆黑的劇場空間打開手電筒,一道光劃破黑暗,就像大爆炸帶來光,因而膨脹形成巨大的宇宙。觀者也跟著這道光,注視及體察懸空的大型鋁箔裝置,是星系中漫遊數年的隕石碎片,是遠古生物歷經劫難後的遺骸,或者是很久以前曾經存在的我們。不過,讓人意猶未盡之處,恐怕是光映射下生成的影,藏於無垠之中的不可說。畢竟,偌大的宇擁有無限可能;也正是這些可能,讓萬物每每以不同型態和設定到來,不厭其煩挖掘存在的真理。

尾聲,或下一個開始。背景音以水滴聲先行,彷彿胎兒於母體中得到的滋養,穩定且踏實。這樣的存在無庸置疑,透過水,母親能聽見強健有力的胎心音,知道胎兒一切安好。這或許解釋了黃雅農選擇魚缸為聲響樂器的初衷,不只容器的外形貌似子宮,其注水孕育生命的功能亦是如此;回歸此段,子宮的意象透過潘巴奈擁抱大型鋁箔裝置塑形而生,舞者將裝置拉扯入懷,吟著歌逐漸將鋁箔縮小至胸前。潘巴奈說,這是阿美族人拿來裝水的陶甕,同時象徵母親圓潤的肚子。黃雅農則以管子溫柔的音色呼應,娓娓道出人們耳熟能詳的神話開頭:在很久很久以前,世間萬物即將誕生⋯⋯。

演出到此告一段落,彼時的舞台空無一物。然而,這樣的空卻帶來可能,出入在有無之間,存在的形式與範疇變得更加多元。這是黃雅農與潘巴奈在共同創作中的平衡有度,適度留白、互為主體,才能保持他者觀看時的彈性空間,包含物理與精神層次。這也是這齣作品令人舒心之處,能夠自由擷取引動觀者的所思所感,進而平心靜氣,以恬養知,智慧才會生光。

《很久很久以前》

演出|潘巴奈X黃雅農
時間|2023/06/30 20:00
地點|走馬啡大同老屋門市2F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