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行的路上《捕風捉影Ⅲ–無為》
6月
26
2014
捕風捉影III—無為(肢體音符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8次瀏覽
梁羽淳 (劇場愛好者)

肢體音符舞團藝術總監華碧玉老師,在2004年因為電影《臥虎藏龍》,引發了她以「武」入「舞」的創作靈感,舞蹈版武俠作品《捕風捉影》系列因而誕生。睽違近十年,華碧玉以「老子思想」為基礎,創作《捕風捉影》第三部曲《無為》,以道之哲理,傳達「舞」與「武」的肢體美學。

舞台燈光緩緩亮起,長髮女子著一襲白色長衫,安祥地坐在舞台左側的青色大石上。白衣女子左膝曲起、右足半趺,此「自在坐」乃早期印度寺院常見的塑像坐姿;隨著此起彼落的琵琶與洞簫聲,女子起身行走、旋轉、起舞,身段纖細、婀娜優雅,特別是手部動作之細膩,讓人聯想起變化萬千的敦煌手姿。白衣獨舞者正是舞團藝術總監、編舞家華碧玉本人,封腳十年,再次重回舞台。此時背景布幕投影出中國書畫家林海鐘的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突然之間,舞台成了一幅題上道德經與水月觀音像的字畫,饒富禪意,煞是好看。

雖說是舞作,但音樂在《無為》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透過樂音的引導,幕與幕之間順暢轉換相連,帶領著觀眾透過音樂的節奏,欣賞舞者與樂手的肢體表現。采風樂坊林慧寬、吳宗憲兩位音樂家,帶來的琵琶與洞簫即興演奏令人驚艷,在專業的技法之外加入了肢體的律動與眼神的流轉,隨著腳步輕移,樂音忽遠忽近、如絲如縷,引人入勝。

由黃子翎老師領軍的鼓•行者所呈現的擊鼓演出,是這支作品中重要的跨界嘗試。尤其是第二幕「一念之間」,由擊鼓的動作元素編作舞步,那股樸實卻帶勁的氣,在舞台上流動。當鼓手們將鼓棒持於身後、緩步穿過層層黑紗布幕來到台前,彷彿是正在修行的日本武士,或許該說武僧更為貼切,堅定而沈穩地向觀眾走來,戲劇張力十足;鼓與「武」一直都有著密切的關聯,而這次鼓與「舞」的交會,帶來了聽覺與視覺的雙重享受。與其將這場演出歸為「舞蹈」的單一類別,我更覺得《無為》是舞中有樂、樂中有舞,音樂與舞蹈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舞者的肢體表現是整支作品的精髓,這回肢體音符舞團找回當年《捕風捉影》前兩部曲的舞者周燕琳及林春輝擔當《無為》主要獨舞者,熟齡舞者呈現的不只是身體技巧控制能力更臻純熟,演出的神韻也更為自在大器。在第一幕「生息」以千手觀音手法表現太極之美,第三幕「一步之遙」以板凳代替梅花樁、在跳躍追逐中表現高低重心的精準拿捏,對於年輕舞者而言,這樣的作品無非是是相當嚴峻的肢體考驗,要達到所謂「身行意走」的至高境界,實在不是那麼容易。

「行者,就是修行的人。對我來說,其實每個人都是行者。」華碧玉老師在演出前的這麼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舞者、鼓手、樂手、觀眾,每個人,都在修行的路上。

《捕風捉影Ⅲ–無為》

演出|肢體音符舞團
時間|2014/06/14 19:30
地點|台北社教館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