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行的路上《捕風捉影Ⅲ–無為》
6月
26
2014
捕風捉影III—無為(肢體音符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9次瀏覽
梁羽淳 (劇場愛好者)

肢體音符舞團藝術總監華碧玉老師,在2004年因為電影《臥虎藏龍》,引發了她以「武」入「舞」的創作靈感,舞蹈版武俠作品《捕風捉影》系列因而誕生。睽違近十年,華碧玉以「老子思想」為基礎,創作《捕風捉影》第三部曲《無為》,以道之哲理,傳達「舞」與「武」的肢體美學。

舞台燈光緩緩亮起,長髮女子著一襲白色長衫,安祥地坐在舞台左側的青色大石上。白衣女子左膝曲起、右足半趺,此「自在坐」乃早期印度寺院常見的塑像坐姿;隨著此起彼落的琵琶與洞簫聲,女子起身行走、旋轉、起舞,身段纖細、婀娜優雅,特別是手部動作之細膩,讓人聯想起變化萬千的敦煌手姿。白衣獨舞者正是舞團藝術總監、編舞家華碧玉本人,封腳十年,再次重回舞台。此時背景布幕投影出中國書畫家林海鐘的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突然之間,舞台成了一幅題上道德經與水月觀音像的字畫,饒富禪意,煞是好看。

雖說是舞作,但音樂在《無為》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透過樂音的引導,幕與幕之間順暢轉換相連,帶領著觀眾透過音樂的節奏,欣賞舞者與樂手的肢體表現。采風樂坊林慧寬、吳宗憲兩位音樂家,帶來的琵琶與洞簫即興演奏令人驚艷,在專業的技法之外加入了肢體的律動與眼神的流轉,隨著腳步輕移,樂音忽遠忽近、如絲如縷,引人入勝。

由黃子翎老師領軍的鼓•行者所呈現的擊鼓演出,是這支作品中重要的跨界嘗試。尤其是第二幕「一念之間」,由擊鼓的動作元素編作舞步,那股樸實卻帶勁的氣,在舞台上流動。當鼓手們將鼓棒持於身後、緩步穿過層層黑紗布幕來到台前,彷彿是正在修行的日本武士,或許該說武僧更為貼切,堅定而沈穩地向觀眾走來,戲劇張力十足;鼓與「武」一直都有著密切的關聯,而這次鼓與「舞」的交會,帶來了聽覺與視覺的雙重享受。與其將這場演出歸為「舞蹈」的單一類別,我更覺得《無為》是舞中有樂、樂中有舞,音樂與舞蹈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舞者的肢體表現是整支作品的精髓,這回肢體音符舞團找回當年《捕風捉影》前兩部曲的舞者周燕琳及林春輝擔當《無為》主要獨舞者,熟齡舞者呈現的不只是身體技巧控制能力更臻純熟,演出的神韻也更為自在大器。在第一幕「生息」以千手觀音手法表現太極之美,第三幕「一步之遙」以板凳代替梅花樁、在跳躍追逐中表現高低重心的精準拿捏,對於年輕舞者而言,這樣的作品無非是是相當嚴峻的肢體考驗,要達到所謂「身行意走」的至高境界,實在不是那麼容易。

「行者,就是修行的人。對我來說,其實每個人都是行者。」華碧玉老師在演出前的這麼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舞者、鼓手、樂手、觀眾,每個人,都在修行的路上。

《捕風捉影Ⅲ–無為》

演出|肢體音符舞團
時間|2014/06/14 19:30
地點|台北社教館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