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行的路上《捕風捉影Ⅲ–無為》
6月
26
2014
捕風捉影III—無為(肢體音符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8次瀏覽
梁羽淳 (劇場愛好者)

肢體音符舞團藝術總監華碧玉老師,在2004年因為電影《臥虎藏龍》,引發了她以「武」入「舞」的創作靈感,舞蹈版武俠作品《捕風捉影》系列因而誕生。睽違近十年,華碧玉以「老子思想」為基礎,創作《捕風捉影》第三部曲《無為》,以道之哲理,傳達「舞」與「武」的肢體美學。

舞台燈光緩緩亮起,長髮女子著一襲白色長衫,安祥地坐在舞台左側的青色大石上。白衣女子左膝曲起、右足半趺,此「自在坐」乃早期印度寺院常見的塑像坐姿;隨著此起彼落的琵琶與洞簫聲,女子起身行走、旋轉、起舞,身段纖細、婀娜優雅,特別是手部動作之細膩,讓人聯想起變化萬千的敦煌手姿。白衣獨舞者正是舞團藝術總監、編舞家華碧玉本人,封腳十年,再次重回舞台。此時背景布幕投影出中國書畫家林海鐘的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突然之間,舞台成了一幅題上道德經與水月觀音像的字畫,饒富禪意,煞是好看。

雖說是舞作,但音樂在《無為》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透過樂音的引導,幕與幕之間順暢轉換相連,帶領著觀眾透過音樂的節奏,欣賞舞者與樂手的肢體表現。采風樂坊林慧寬、吳宗憲兩位音樂家,帶來的琵琶與洞簫即興演奏令人驚艷,在專業的技法之外加入了肢體的律動與眼神的流轉,隨著腳步輕移,樂音忽遠忽近、如絲如縷,引人入勝。

由黃子翎老師領軍的鼓•行者所呈現的擊鼓演出,是這支作品中重要的跨界嘗試。尤其是第二幕「一念之間」,由擊鼓的動作元素編作舞步,那股樸實卻帶勁的氣,在舞台上流動。當鼓手們將鼓棒持於身後、緩步穿過層層黑紗布幕來到台前,彷彿是正在修行的日本武士,或許該說武僧更為貼切,堅定而沈穩地向觀眾走來,戲劇張力十足;鼓與「武」一直都有著密切的關聯,而這次鼓與「舞」的交會,帶來了聽覺與視覺的雙重享受。與其將這場演出歸為「舞蹈」的單一類別,我更覺得《無為》是舞中有樂、樂中有舞,音樂與舞蹈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舞者的肢體表現是整支作品的精髓,這回肢體音符舞團找回當年《捕風捉影》前兩部曲的舞者周燕琳及林春輝擔當《無為》主要獨舞者,熟齡舞者呈現的不只是身體技巧控制能力更臻純熟,演出的神韻也更為自在大器。在第一幕「生息」以千手觀音手法表現太極之美,第三幕「一步之遙」以板凳代替梅花樁、在跳躍追逐中表現高低重心的精準拿捏,對於年輕舞者而言,這樣的作品無非是是相當嚴峻的肢體考驗,要達到所謂「身行意走」的至高境界,實在不是那麼容易。

「行者,就是修行的人。對我來說,其實每個人都是行者。」華碧玉老師在演出前的這麼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舞者、鼓手、樂手、觀眾,每個人,都在修行的路上。

《捕風捉影Ⅲ–無為》

演出|肢體音符舞團
時間|2014/06/14 19:30
地點|台北社教館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