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行的路上《捕風捉影Ⅲ–無為》
6月
26
2014
捕風捉影III—無為(肢體音符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8次瀏覽
梁羽淳 (劇場愛好者)

肢體音符舞團藝術總監華碧玉老師,在2004年因為電影《臥虎藏龍》,引發了她以「武」入「舞」的創作靈感,舞蹈版武俠作品《捕風捉影》系列因而誕生。睽違近十年,華碧玉以「老子思想」為基礎,創作《捕風捉影》第三部曲《無為》,以道之哲理,傳達「舞」與「武」的肢體美學。

舞台燈光緩緩亮起,長髮女子著一襲白色長衫,安祥地坐在舞台左側的青色大石上。白衣女子左膝曲起、右足半趺,此「自在坐」乃早期印度寺院常見的塑像坐姿;隨著此起彼落的琵琶與洞簫聲,女子起身行走、旋轉、起舞,身段纖細、婀娜優雅,特別是手部動作之細膩,讓人聯想起變化萬千的敦煌手姿。白衣獨舞者正是舞團藝術總監、編舞家華碧玉本人,封腳十年,再次重回舞台。此時背景布幕投影出中國書畫家林海鐘的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突然之間,舞台成了一幅題上道德經與水月觀音像的字畫,饒富禪意,煞是好看。

雖說是舞作,但音樂在《無為》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透過樂音的引導,幕與幕之間順暢轉換相連,帶領著觀眾透過音樂的節奏,欣賞舞者與樂手的肢體表現。采風樂坊林慧寬、吳宗憲兩位音樂家,帶來的琵琶與洞簫即興演奏令人驚艷,在專業的技法之外加入了肢體的律動與眼神的流轉,隨著腳步輕移,樂音忽遠忽近、如絲如縷,引人入勝。

由黃子翎老師領軍的鼓•行者所呈現的擊鼓演出,是這支作品中重要的跨界嘗試。尤其是第二幕「一念之間」,由擊鼓的動作元素編作舞步,那股樸實卻帶勁的氣,在舞台上流動。當鼓手們將鼓棒持於身後、緩步穿過層層黑紗布幕來到台前,彷彿是正在修行的日本武士,或許該說武僧更為貼切,堅定而沈穩地向觀眾走來,戲劇張力十足;鼓與「武」一直都有著密切的關聯,而這次鼓與「舞」的交會,帶來了聽覺與視覺的雙重享受。與其將這場演出歸為「舞蹈」的單一類別,我更覺得《無為》是舞中有樂、樂中有舞,音樂與舞蹈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舞者的肢體表現是整支作品的精髓,這回肢體音符舞團找回當年《捕風捉影》前兩部曲的舞者周燕琳及林春輝擔當《無為》主要獨舞者,熟齡舞者呈現的不只是身體技巧控制能力更臻純熟,演出的神韻也更為自在大器。在第一幕「生息」以千手觀音手法表現太極之美,第三幕「一步之遙」以板凳代替梅花樁、在跳躍追逐中表現高低重心的精準拿捏,對於年輕舞者而言,這樣的作品無非是是相當嚴峻的肢體考驗,要達到所謂「身行意走」的至高境界,實在不是那麼容易。

「行者,就是修行的人。對我來說,其實每個人都是行者。」華碧玉老師在演出前的這麼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舞者、鼓手、樂手、觀眾,每個人,都在修行的路上。

《捕風捉影Ⅲ–無為》

演出|肢體音符舞團
時間|2014/06/14 19:30
地點|台北社教館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