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月映星」的演出與傳承《大河彈劍》
7月
14
2020
大河彈劍2019台北場(國家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33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

以五或十為倍數的「周年大戲」似乎總是給予觀眾新的期待,「新風格」、「新嘗試」或各種宣示性的轉向,對劇團而言是回顧也是展望未來。「十年磨一劍」恰恰是戲曲舞台上功底的凝練過程,對於「明華園」這個老字號的歌仔戲劇團來說,「九十周年壓軸代表作」也格外引人注目──再過一個十年,即將邁入「百年老店」的明華園,在此時喊出了「傳承元年」。【1】

事實上,明華園於多年前已開始進行傳承計畫,曾在2014年宣布進入「傳承年」,由第三代擔綱部份劇目主演。如《么嘍正傳》原為孫翠鳳飾演龍麒麟與么嘍,改編後由陳昭賢主演么嘍與孫翠鳳進行對手戲。因此,新舊版本的比較、新舊世代的技藝比較,乃是無可厚非。去年(2019)首演的《大河彈劍》也有同樣的情況,《大河彈劍》乃是就《李靖斬龍》進行修編與擴增,原《李靖斬龍》由孫翠鳳主演李靖,《大河彈劍》則由李郁真擔綱此角;雖然《大河彈劍》與《李靖斬龍》有其戲劇結構與角色配重的差異,並非如《么嘍正傳》直接以「青春版」作為世代傳承的對應,但是以角色的傳承意義而言仍具代表性。

如果比較《么嘍正傳》與《大河彈劍》如何處理「傳承」的編排,可以看出細微的差距,前者由當家名角擔綱故事要角,其餘角色改由青年演員擔任,這種「母雞帶小雞」的方式可說是戲曲劇團培養新演員經常使用的方式。《大河彈劍》原則上看起來像「母雞帶小雞」,劇中三個重要角色:李世民由孫翠鳳飾演,李軌由陳勝在飾演,李靖則由李郁真擔綱,在節目廣告單上,孫翠鳳被安置在角色群的正中央,其餘角色圍繞在側;然而由角色配重而言,仍舊難脫《李靖斬龍》的影子,實以李靖作為本劇主角。這齣戲的處理方式較像是「以月映星」,讓青年演員擔綱主演、當家演員作為旁襯──問題是,月亮本身容易吸引目光,星星只能更奮力的閃耀,因此對青年演員而言更為挑戰。

《大河彈劍》以隋唐起義作為故事背景,戲曲的歷史設定常有不符史實或時空錯亂等為人詬病的情況,《大河彈劍》在歷史處理上也有同樣問題,但這裡無意一一指出問題所在,文章想著重的是角色安排的問題。戲劇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名「石漆」,下半場名「槐樹子」,「石漆」一場象徵著眾人逐鹿天下的過程中,展現李靖善於用兵法權謀又不失心狠手辣的一面。石漆原為上天賜與李世民,李世民知曉後並未如同李靖用來戰爭取勝,反而擔憂石漆會引發生靈塗炭決定毀之,展現李世民宅心仁厚的一面。下半場「槐樹子」為李世民、李軌與李靖三結義之處,三人各自配戴槐樹子於身上,作為兄弟情誼的象徵,至此,故事定調為兄弟情誼的衝突與背叛。

比較李世民、李靖與李軌三個角色,李世民除了展現仁愛的一面外,並無多少發揮,面對其父李淵一統天下的野心與兄弟情誼間的衝突,他並未極力違抗父命,而是選擇勸降李軌;勸降不成,以消極方式放李軌一條生路。至於李軌,則帶有亦正亦邪的性格,他威脅官員以領取政府補餉,也賞識李靖決定結交,最後堅持涼州登基不願受降,性格呈現較為多面。

然而從角色的設定來看,李靖一角出場時間最久,也往往扮演最關鍵性的決定。從一開始以石漆火攻殲滅王世充大軍、取得關鍵性勝利,又決定跟隨李世民、背叛了楊素,最後又被迫背叛李軌攻打涼州,李靖是富有野心的,每一次背叛的決定都是內在的野心的勃發。可惜這個角色的處理,並未如《李靖斬龍》一劇,表現李靖對李世民的較勁與服氣的轉折過程,當李靖知道石漆為上天賜與李世民時,仍舊將石漆用於兵法,最後在紅拂女的規勸下,才終於將石漆的祕密告知李世民。但李靖難道不曾懷疑過,為何上天是將石漆賜給李世民而不是自己?最終選擇告知李世民這個祕密,只是因為紅拂女的道德勸說、而沒有內在的不服氣或掙扎?

在《李靖斬龍》時,因為以李靖為要角,可以盡情鋪墊角色內心的情感與矛盾,但是《大河彈劍》不能只處理好李靖,畢竟孫翠鳳和李勝在是明華園當家名角,必須回應觀眾期待、兼顧李世民和李軌的角色戲份,卻使得應該更為細膩的地方輕輕帶過。因此,我認為《大河彈劍》有意讓演出李靖的青年演員多一些發揮的戲份,也是間接地傳承了《李靖斬龍》的角色,李世民和李軌的角色主要用以陪襯李靖,看似主角實非主角。若不明白這個脈絡,對於李世民一角平淡的處理方式會讓人疑惑當家名角的戲份如此地少;同時,想要三者兼顧的情況下,也相對犧牲了李靖一角內心轉折的發揮。

如果再次解讀《么嘍正傳》喊出的「傳承年」與九十周年大戲宣示的「傳承元年」,差別在於《么嘍正傳》的主角還是當家小生孫翠鳳,以「眾星拱月」的方式讓青年演員逐步擔綱重要角色;而《大河彈劍》則是「以月映星」,孫翠鳳與陳勝在退居一步,讓李郁真發揮戲份較重的李靖一角。2019年,也同時推出新作《吆嘍正傳之二部曲─龍城爭霸》、「青春版」《真命天子》與《雲中君》,由青年演員擔綱演出,因此「傳承元年」不僅是角色配重、還有青年演員對劇目的傳承。

作為九十周年壓軸代表作的《大河彈劍》,看起來隱約要讓青年演員挑大梁,卻又小心翼翼、多方拉扯,反而顯得顧此失彼。邁進2020年,原訂演出首部漫畫跨界劇作的《冥戰錄》因疫情關係取消演出,在題材選擇方面頗有新意,對明華園而言是個新嘗試。再磨十年、回首已是百年身的明華園,下一階段會如何回顧這十年?誰又是下一代當家名角,去扛起百年老店這塊沈重的招牌?

註釋

1、兆欣:〈明華園九十周年大戲 名角擔綱綠葉 《大河彈劍》新生代嶄露頭角〉,《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23期(2019年11月),頁54-55。

《大河彈劍》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20/06/28 14:30
地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
《文武天香》在這次的版本裡,因為角色關係的變調,在演員表現上產生了新的逸趣,劇作核心從情愛流轉衍生出新的流變——逃逸美學。愛與自由從創作命題的理想問題,轉化為辯證關係
7月
23
2025
真正獨特之處,是此作依循古典歌仔戲結構形式,卻深入核心思維以求突破,以自由意志挑戰既有體制。自此,作為創作者不畏權勢、自由表述的「身分責任」,取代倫常階級的封建定義。所謂「守本分」,不再是臣服於體制,而是忠於信念的堅持。
7月
23
2025
《尋》結合過往被劃分於不同領域的影音實踐,直球對決編導提出的布袋戲傳承問題:如何在不同技術元素間進行有效調節,使各種力量的消長既相容、又能共構出表演的敘事張力。
7月
21
2025
《雙身》自序幕起,即大量使用意象破除既有的性別框架,也挑戰傳統歌仔戲大多是「忠君愛國」的母題,展現青世代對時代議題的關注與對傳統技藝的創新。
7月
20
2025
整體上,《絃斷鹿台》在音樂設計、舞台特效、服裝配置、還有演員的演技、身段、唱腔等方面都非常完整,整體劇情架構也不錯。除了細節略有不足,人物設計缺乏情感變化外,作者仍給予極高的評價。
7月
20
2025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