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月映星」的演出與傳承《大河彈劍》
7月
14
2020
大河彈劍2019台北場(國家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10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

以五或十為倍數的「周年大戲」似乎總是給予觀眾新的期待,「新風格」、「新嘗試」或各種宣示性的轉向,對劇團而言是回顧也是展望未來。「十年磨一劍」恰恰是戲曲舞台上功底的凝練過程,對於「明華園」這個老字號的歌仔戲劇團來說,「九十周年壓軸代表作」也格外引人注目──再過一個十年,即將邁入「百年老店」的明華園,在此時喊出了「傳承元年」。【1】

事實上,明華園於多年前已開始進行傳承計畫,曾在2014年宣布進入「傳承年」,由第三代擔綱部份劇目主演。如《么嘍正傳》原為孫翠鳳飾演龍麒麟與么嘍,改編後由陳昭賢主演么嘍與孫翠鳳進行對手戲。因此,新舊版本的比較、新舊世代的技藝比較,乃是無可厚非。去年(2019)首演的《大河彈劍》也有同樣的情況,《大河彈劍》乃是就《李靖斬龍》進行修編與擴增,原《李靖斬龍》由孫翠鳳主演李靖,《大河彈劍》則由李郁真擔綱此角;雖然《大河彈劍》與《李靖斬龍》有其戲劇結構與角色配重的差異,並非如《么嘍正傳》直接以「青春版」作為世代傳承的對應,但是以角色的傳承意義而言仍具代表性。

如果比較《么嘍正傳》與《大河彈劍》如何處理「傳承」的編排,可以看出細微的差距,前者由當家名角擔綱故事要角,其餘角色改由青年演員擔任,這種「母雞帶小雞」的方式可說是戲曲劇團培養新演員經常使用的方式。《大河彈劍》原則上看起來像「母雞帶小雞」,劇中三個重要角色:李世民由孫翠鳳飾演,李軌由陳勝在飾演,李靖則由李郁真擔綱,在節目廣告單上,孫翠鳳被安置在角色群的正中央,其餘角色圍繞在側;然而由角色配重而言,仍舊難脫《李靖斬龍》的影子,實以李靖作為本劇主角。這齣戲的處理方式較像是「以月映星」,讓青年演員擔綱主演、當家演員作為旁襯──問題是,月亮本身容易吸引目光,星星只能更奮力的閃耀,因此對青年演員而言更為挑戰。

《大河彈劍》以隋唐起義作為故事背景,戲曲的歷史設定常有不符史實或時空錯亂等為人詬病的情況,《大河彈劍》在歷史處理上也有同樣問題,但這裡無意一一指出問題所在,文章想著重的是角色安排的問題。戲劇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名「石漆」,下半場名「槐樹子」,「石漆」一場象徵著眾人逐鹿天下的過程中,展現李靖善於用兵法權謀又不失心狠手辣的一面。石漆原為上天賜與李世民,李世民知曉後並未如同李靖用來戰爭取勝,反而擔憂石漆會引發生靈塗炭決定毀之,展現李世民宅心仁厚的一面。下半場「槐樹子」為李世民、李軌與李靖三結義之處,三人各自配戴槐樹子於身上,作為兄弟情誼的象徵,至此,故事定調為兄弟情誼的衝突與背叛。

比較李世民、李靖與李軌三個角色,李世民除了展現仁愛的一面外,並無多少發揮,面對其父李淵一統天下的野心與兄弟情誼間的衝突,他並未極力違抗父命,而是選擇勸降李軌;勸降不成,以消極方式放李軌一條生路。至於李軌,則帶有亦正亦邪的性格,他威脅官員以領取政府補餉,也賞識李靖決定結交,最後堅持涼州登基不願受降,性格呈現較為多面。

然而從角色的設定來看,李靖一角出場時間最久,也往往扮演最關鍵性的決定。從一開始以石漆火攻殲滅王世充大軍、取得關鍵性勝利,又決定跟隨李世民、背叛了楊素,最後又被迫背叛李軌攻打涼州,李靖是富有野心的,每一次背叛的決定都是內在的野心的勃發。可惜這個角色的處理,並未如《李靖斬龍》一劇,表現李靖對李世民的較勁與服氣的轉折過程,當李靖知道石漆為上天賜與李世民時,仍舊將石漆用於兵法,最後在紅拂女的規勸下,才終於將石漆的祕密告知李世民。但李靖難道不曾懷疑過,為何上天是將石漆賜給李世民而不是自己?最終選擇告知李世民這個祕密,只是因為紅拂女的道德勸說、而沒有內在的不服氣或掙扎?

在《李靖斬龍》時,因為以李靖為要角,可以盡情鋪墊角色內心的情感與矛盾,但是《大河彈劍》不能只處理好李靖,畢竟孫翠鳳和李勝在是明華園當家名角,必須回應觀眾期待、兼顧李世民和李軌的角色戲份,卻使得應該更為細膩的地方輕輕帶過。因此,我認為《大河彈劍》有意讓演出李靖的青年演員多一些發揮的戲份,也是間接地傳承了《李靖斬龍》的角色,李世民和李軌的角色主要用以陪襯李靖,看似主角實非主角。若不明白這個脈絡,對於李世民一角平淡的處理方式會讓人疑惑當家名角的戲份如此地少;同時,想要三者兼顧的情況下,也相對犧牲了李靖一角內心轉折的發揮。

如果再次解讀《么嘍正傳》喊出的「傳承年」與九十周年大戲宣示的「傳承元年」,差別在於《么嘍正傳》的主角還是當家小生孫翠鳳,以「眾星拱月」的方式讓青年演員逐步擔綱重要角色;而《大河彈劍》則是「以月映星」,孫翠鳳與陳勝在退居一步,讓李郁真發揮戲份較重的李靖一角。2019年,也同時推出新作《吆嘍正傳之二部曲─龍城爭霸》、「青春版」《真命天子》與《雲中君》,由青年演員擔綱演出,因此「傳承元年」不僅是角色配重、還有青年演員對劇目的傳承。

作為九十周年壓軸代表作的《大河彈劍》,看起來隱約要讓青年演員挑大梁,卻又小心翼翼、多方拉扯,反而顯得顧此失彼。邁進2020年,原訂演出首部漫畫跨界劇作的《冥戰錄》因疫情關係取消演出,在題材選擇方面頗有新意,對明華園而言是個新嘗試。再磨十年、回首已是百年身的明華園,下一階段會如何回顧這十年?誰又是下一代當家名角,去扛起百年老店這塊沈重的招牌?

註釋

1、兆欣:〈明華園九十周年大戲 名角擔綱綠葉 《大河彈劍》新生代嶄露頭角〉,《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23期(2019年11月),頁54-55。

《大河彈劍》

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
時間|2020/06/28 14:30
地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