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作曲家的音樂一向給人強烈剛毅的感覺,加上之前社會主義的背景,高超的技藝與磅礡的音響效果,一直是多數人對於俄羅斯作曲家作品的印象;來自於俄羅斯的鋼琴家亞列克斯.古德列榭夫(Alexey Kudryashov),卻大大地顛覆了這個既定的印象。
從音樂會的第一個琴音開始,鋼琴家就透過他的指尖用琴音征服了全場的觀眾,準確而扎實的每顆音符下,優美如歌的弦律不斷的出現,甚至在和聲飽滿的低音片段中,仍可清楚地聽見那柔美的樂句線條。俄羅斯作品中常見的強大氣勢片段,如同砲彈般不斷的重擊觀眾的聽覺,扎實而沈穩的觸鍵讓人喘不過氣來,沒有過多的殘響與樂句混淆,乾淨而清楚的音樂處理,恰到好處的令人印象深刻。仔細一瞧,舞臺上的琴是目前兩廳院年紀最大的史坦威434(該琴曾經被當作加料鋼琴使用),霧面的琴身在視覺上讓人有歷史與滄桑感,但經由鋼琴家的巧手,呈現出來的卻是同時有著柔美輕巧與渾厚扎實的標準史坦威鋼琴音色,不禁讓我想起多年前在奧地利電視台看到鋼琴家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的專訪片段,他說:「鋼琴家應該瞭解他所彈的琴、駕馭他所使用的鋼琴,而不是被眼前鋼琴所限制。」看來,這位來自俄羅斯的年輕鋼琴家,成功的賦予了這架史坦威全新的生命—或者是說,發揮了它深藏的內在能量。
上半場音樂會一開始,朦朧有如霧裡看花的音色,就直接把觀眾帶入了史克里亞賓那令人捉摸不定、充滿神祕色彩的音樂世界裡,很難想像如此高大的俄羅斯人,卻能夠演奏出如此輕巧細膩的琴音。在作品10的兩首即興曲中,鋼琴家用雙手唱出了樂曲的主要旋律,如歌的旋律輕巧的歌唱著,搭配著豐富又刻意收斂的低聲部,即使是澎湃的段落,也完全不會搶了主要旋律的丰采,沒有過多的延音踏板,也沒有過份的低聲共鳴,就如此自然且和諧地共處著。作品11的24首前奏曲,雖然每首都簡短,卻能讓人每每耳目一新:延綿不絕的樂句,如同湧泉般源源不絕的流瀉著,在流暢的右手樂音中仍可清楚的聽到其中的主旋律,可見鋼琴家每根手指之獨立與力道之掌握。充滿著歌唱的旋律,這讓主修聲樂的筆者都不得不佩服,怎能讓鋼琴如此地歌唱,就如同愛人間的低聲呢喃。三連音的流暢,就如同用絲巾滑過琴鍵般的輕巧,其中的主要旋律,更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盤般,彷彿在絲巾上輕快的跳躍著,在意猶未竟之時嘎然而止;下行的音符就如同嘆息般,充滿著深沈的憂傷。
下半場的普羅高菲夫讓許多觀眾都相當的好奇,會是印象中暴力且磅礡的詮釋,抑或是如同上半場般文謅謅的歌唱?從鋼琴家的肢體動作中可以看出,下半場的曲目可是使出了渾身解數,除了每個樂章間的拭汗,身體數度離開座椅的力道更是讓人視覺上有傳統巨大聲響與迴音(尤其是低音)的錯覺;然而,聽覺上所感受到的,除了扎實的力道與和聲撞擊外,卻沒有印象中的轟轟殘響與手指用力敲擊琴鍵的聲響,取而代之的是相對內斂與刻意壓抑的強音(forte),而在這強音當中竟然還可以清楚地聽見低音的、如歌的旋律,這對於習慣大量延音踏板與轟隆聲響的臺灣觀眾來說,無疑是全新的聽覺感受—就普羅高菲夫的作品而言。鋼琴家用和聲與音樂性的張力取代了巨大的聲響,搭配上乾淨俐落的踏板處理,讓觀眾不但能夠感受到既有的強大能量(power),更清楚的聽到了常被混淆的和聲所掩蓋的內在旋律,如此縝密的設計與細膩的詮釋,真的是讓觀眾耳目一新,也難怪整場音樂會結束後,掌聲久久不停,連續安可六首曲子。
《亞列克斯.古德列榭夫鋼琴獨奏會》
演出|亞列克斯.古德列榭夫
時間|2016/07/09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