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風情二次元《螢姬物語》
6月
26
2017
02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70次瀏覽
劉亮延(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是宮崎駿還是久石讓?有什麼樣的戰後心靈需要平撫?是哪一群丟掉書本上街去的少年少女需要緬懷?否則,有什麼事情,又為了什麼這麼甜?從螢火蟲之墓、龍貓到神隱少女。難道音樂家對於日本的想像,就僅止於此?或者音樂家以大眾為理由,給出了這樣一個「日式」的理解。我不禁回想起二十年前的法式、美式、義式、歐風諸般「文化形式論」,又猛然看到唐團二十週年深情獻禮標題,真心生懷舊,亂有復古感。然而,耐心看完這個戲,又再次證明了,跨文化困境,這個台灣歌仔戲傳承而來的宿命。換句話說,異國料理的罐頭人人愛用,而本土食安,盡是口水而已。可是,我們不早已全球化?我們不都已經網際網路無國界?況且本來就不至於陌生的大日本元素,怎麼一上了國家劇院大舞台,就變得想當然爾了起來?

《螢姬物語》這個故事,看似浪漫幻想和漢穿越,實際上卻重申甚至肯定了父權,在此視角下大談同性戀人權、轉世因果。加以滿台坤生,一點諷刺揶揄也捨不得,卻寧願在古代幻想的自由穿越間不追求自由,而重申夫妻繁殖之需;不反思輪迴轉世之積極性,卻重複肯定倫理壓迫之理;藉自由之便,為父權大唱哭調,多元成家方休,花甲少年正紅,如今唱這台戲,豈不令人憂鬱至極。

這台濃濃日式風情、卡漫式的古裝大戲,幸有小咪、唐美雲、許秀年等滿台一流演員加持,在台灣歌仔戲的沃土中,觀眾幸得常年對新製作包容接納且演出不墜的三位前輩名家。更有前輩名家匠心設計給新生代演員的角色,陳禹安的定遠/光秀、吳宜臻的阿斗/螢姬。前後世代同台競藝,引路指路,台上台下,作為戲迷,何等幸福。

然而導演或許得扛比較大的責任了,就一台主演掛帥的戲曲作品來說,開場的處理著實生硬。剪影中乾唱的時間太長,剪影的尺寸又無處理,在誰都看不見誰的狀況下要交代事件,模模糊糊中開唱,演員不為亮相也不為賣味而唱,緊接水紋樣(多半用於江戶時期的娼妓服飾)的景片上,便開始投影輪播演員劇照,佐以頻率不變的飛蚊症特效,怕是火金姑真這麼多,火金姑不是火金姑,簡直希區考克的《鳥》了。

《螢姬物語》在音樂、舞台與服裝層面,看似以大眾市場之名,做的十分貼心。譬如反覆出現的卡通配樂式的主旋律,可見將歌仔戲作音樂劇進化的用心;舞台投影物件極其淺顯直白易懂;衣裝採用日本古代(中世紀之前)的官家款式,充滿使人無從熟悉的異國皇家風情。

但對演員表演來說,這些以大眾市場之名的設計者的用心,卻幾乎難起作用。前輩名家所唱,皆是傳統曲調,而新生代演員的唱段,又幾乎是歌仔戲風情音樂劇,哪一個古哪一個今,又為何如此?服裝道具與身段設計的關係薄弱或理解不足,服裝並沒有幫到演員發展出新的身段。以至於這滿台的精彩演員,在披披掛掛與青紅黃燈之下,最後只能仰仗自己的舞台素養。我們看見作為當代北台灣最好的幾個歌仔戲演員,在很急促的調度與音樂縫隙,為了要向觀眾亮相、要與觀眾交流,為了展現藝人的最高禮儀:向滿場觀眾致意,使得他們的上場與下場,不足以自在揮灑。這部分多與導演的審美品味問題有關,或是不覺重要或是還不明瞭。

但延伸到音樂,姬兄高舉多年的「電影配樂式」,似乎也無法補足導演之盲點,比如為了凸顯/強化角色而去設計,讓不同的主旋律或節奏,依著不同角色進出而使用。而非整個戲就一句主旋律,大劇場活生生血淋淋,拋下了角色,音樂跟著劇本退回/躍入二次元界,著實可惜了。

在音樂如何為演員而設計的層面上,小咪的法師最難,這角色得嚴肅又得柔情,但我們看到的除了一個架子和尚,陰陽師的自戀、陰險甚至偏執等神秘色彩音樂家皆未著墨。唐老師的員外與許秀年的員外夫人,為了撐台鬧熱,浪費太多功夫,對於兒子的性向問題,僅能詮釋到求藥治病的表面,音樂亦放棄去深入宣染。唐老師的蛉子,雖然十足魅力令人屏息,但既然引用日舞名段《藤娘》之典,營造紫藤花開盛景,即便舞台大太人造花尺寸過小,音樂卻寧可不對長唄形式稍作理解,譬如讓彈唱與舞蹈暫時分開,譬如參考一下拍舞的邏輯,調動一下節拍與動作的慣性,即能畫龍點睛輔助演員表演。

即便如此,小咪、唐美雲與許秀年的招牌唱腔,飽滿厚實歷歷在耳,其中小咪與許秀年的乾起清唱,足以讓整台配樂奏不完,不知要飛到哪去的卡通故事,透過留白,達到了另一個理性與現實,而那個片刻,才是筆者認為全劇最動人的時刻。陳禹安的兩世情郎,台詞與唱段皆不多,但卻仍處處亮點。陳禹安從頭至尾雖無七字都馬能唱,單靠她吐字與念白,就足令人印象深刻。

戲曲作品的創新題材有許多,特效服裝累累見,音樂跨界也非新聞,但戲迷要看的無外乎是好演員。沒有舞台明星,這年代滑滑手機看影視便足矣。唐團二十年,牢牢抓著表演本位,名家來往維持著不墜的市場魅力,做戲迷的,挑刺說嘴,終究都還是為了看戲樂。恭喜唐團!戲迷滿滿!

《螢姬物語》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17/6/23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生理性別為女性的唐美雲,因其行當為生角而演出男性角色;劇中卻必須「反串」演出旦角的蛉子,這本屬於他生理性別的人物,反倒讓我感受到某種不安。這何嘗不就形成全劇在表演系統裡最饒富趣味的性別論述。(吳岳霖)
7月
05
2017
夢醒之後,李金蓮因為潘金蓮的境遇要成為怎樣的金蓮?是此劇難以解讀到的層次。更為要緊的是:李京璇在《金蓮與夢》之後,要成為怎樣的李京璇/演員?
12月
10
2024
在「承功」這個共演平臺,歌仔戲獨特「活戲」的「即興」特質是很難在「精緻化」的賽道與前述劇種競爭的。為了與古老劇種競演,每年參與「承功」演出的歌仔戲,除了凸顯師承傳統,展現藝術能量外,如何「老戲新演」反而是觀察要點。
12月
06
2024
而當歌仔戲走入新世紀,腹內戲傳承不易,新一代演員也多依靠劇本演出,但外台戲仍是歌仔戲源源不絕的原動力。本次演出可見星二代早已不僅只是以製作「大型外台戲」的模式,而是想運用一些劇場元素進入外台場域。
12月
03
2024
本劇述說臺灣鄉土的傳奇故事,運用兒童劇的方式吸引親子共賞,展現如動畫的舞台風格與豐富色調,在娛樂的觀賞效果外注入人情寬容的教育內涵,也將作品推向合作分工模式的代表性地位。
11月
25
2024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