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風情二次元《螢姬物語》
6月
26
2017
02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52次瀏覽
劉亮延(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是宮崎駿還是久石讓?有什麼樣的戰後心靈需要平撫?是哪一群丟掉書本上街去的少年少女需要緬懷?否則,有什麼事情,又為了什麼這麼甜?從螢火蟲之墓、龍貓到神隱少女。難道音樂家對於日本的想像,就僅止於此?或者音樂家以大眾為理由,給出了這樣一個「日式」的理解。我不禁回想起二十年前的法式、美式、義式、歐風諸般「文化形式論」,又猛然看到唐團二十週年深情獻禮標題,真心生懷舊,亂有復古感。然而,耐心看完這個戲,又再次證明了,跨文化困境,這個台灣歌仔戲傳承而來的宿命。換句話說,異國料理的罐頭人人愛用,而本土食安,盡是口水而已。可是,我們不早已全球化?我們不都已經網際網路無國界?況且本來就不至於陌生的大日本元素,怎麼一上了國家劇院大舞台,就變得想當然爾了起來?

《螢姬物語》這個故事,看似浪漫幻想和漢穿越,實際上卻重申甚至肯定了父權,在此視角下大談同性戀人權、轉世因果。加以滿台坤生,一點諷刺揶揄也捨不得,卻寧願在古代幻想的自由穿越間不追求自由,而重申夫妻繁殖之需;不反思輪迴轉世之積極性,卻重複肯定倫理壓迫之理;藉自由之便,為父權大唱哭調,多元成家方休,花甲少年正紅,如今唱這台戲,豈不令人憂鬱至極。

這台濃濃日式風情、卡漫式的古裝大戲,幸有小咪、唐美雲、許秀年等滿台一流演員加持,在台灣歌仔戲的沃土中,觀眾幸得常年對新製作包容接納且演出不墜的三位前輩名家。更有前輩名家匠心設計給新生代演員的角色,陳禹安的定遠/光秀、吳宜臻的阿斗/螢姬。前後世代同台競藝,引路指路,台上台下,作為戲迷,何等幸福。

然而導演或許得扛比較大的責任了,就一台主演掛帥的戲曲作品來說,開場的處理著實生硬。剪影中乾唱的時間太長,剪影的尺寸又無處理,在誰都看不見誰的狀況下要交代事件,模模糊糊中開唱,演員不為亮相也不為賣味而唱,緊接水紋樣(多半用於江戶時期的娼妓服飾)的景片上,便開始投影輪播演員劇照,佐以頻率不變的飛蚊症特效,怕是火金姑真這麼多,火金姑不是火金姑,簡直希區考克的《鳥》了。

《螢姬物語》在音樂、舞台與服裝層面,看似以大眾市場之名,做的十分貼心。譬如反覆出現的卡通配樂式的主旋律,可見將歌仔戲作音樂劇進化的用心;舞台投影物件極其淺顯直白易懂;衣裝採用日本古代(中世紀之前)的官家款式,充滿使人無從熟悉的異國皇家風情。

但對演員表演來說,這些以大眾市場之名的設計者的用心,卻幾乎難起作用。前輩名家所唱,皆是傳統曲調,而新生代演員的唱段,又幾乎是歌仔戲風情音樂劇,哪一個古哪一個今,又為何如此?服裝道具與身段設計的關係薄弱或理解不足,服裝並沒有幫到演員發展出新的身段。以至於這滿台的精彩演員,在披披掛掛與青紅黃燈之下,最後只能仰仗自己的舞台素養。我們看見作為當代北台灣最好的幾個歌仔戲演員,在很急促的調度與音樂縫隙,為了要向觀眾亮相、要與觀眾交流,為了展現藝人的最高禮儀:向滿場觀眾致意,使得他們的上場與下場,不足以自在揮灑。這部分多與導演的審美品味問題有關,或是不覺重要或是還不明瞭。

但延伸到音樂,姬兄高舉多年的「電影配樂式」,似乎也無法補足導演之盲點,比如為了凸顯/強化角色而去設計,讓不同的主旋律或節奏,依著不同角色進出而使用。而非整個戲就一句主旋律,大劇場活生生血淋淋,拋下了角色,音樂跟著劇本退回/躍入二次元界,著實可惜了。

在音樂如何為演員而設計的層面上,小咪的法師最難,這角色得嚴肅又得柔情,但我們看到的除了一個架子和尚,陰陽師的自戀、陰險甚至偏執等神秘色彩音樂家皆未著墨。唐老師的員外與許秀年的員外夫人,為了撐台鬧熱,浪費太多功夫,對於兒子的性向問題,僅能詮釋到求藥治病的表面,音樂亦放棄去深入宣染。唐老師的蛉子,雖然十足魅力令人屏息,但既然引用日舞名段《藤娘》之典,營造紫藤花開盛景,即便舞台大太人造花尺寸過小,音樂卻寧可不對長唄形式稍作理解,譬如讓彈唱與舞蹈暫時分開,譬如參考一下拍舞的邏輯,調動一下節拍與動作的慣性,即能畫龍點睛輔助演員表演。

即便如此,小咪、唐美雲與許秀年的招牌唱腔,飽滿厚實歷歷在耳,其中小咪與許秀年的乾起清唱,足以讓整台配樂奏不完,不知要飛到哪去的卡通故事,透過留白,達到了另一個理性與現實,而那個片刻,才是筆者認為全劇最動人的時刻。陳禹安的兩世情郎,台詞與唱段皆不多,但卻仍處處亮點。陳禹安從頭至尾雖無七字都馬能唱,單靠她吐字與念白,就足令人印象深刻。

戲曲作品的創新題材有許多,特效服裝累累見,音樂跨界也非新聞,但戲迷要看的無外乎是好演員。沒有舞台明星,這年代滑滑手機看影視便足矣。唐團二十年,牢牢抓著表演本位,名家來往維持著不墜的市場魅力,做戲迷的,挑刺說嘴,終究都還是為了看戲樂。恭喜唐團!戲迷滿滿!

《螢姬物語》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17/6/23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生理性別為女性的唐美雲,因其行當為生角而演出男性角色;劇中卻必須「反串」演出旦角的蛉子,這本屬於他生理性別的人物,反倒讓我感受到某種不安。這何嘗不就形成全劇在表演系統裡最饒富趣味的性別論述。(吳岳霖)
7月
05
2017
《一代神鑄歐冶子》在舞臺表現與議題選擇上頗有亮點,特別是以傳統戲曲探討當代議題,展現出值得讚許的企圖心。可惜對老年照護這熱門主題,仍停留於融入情節層次,未能更深入挖掘其複雜性與情感深度,不得不說是有些遺憾。
1月
28
2025
此次《三個人兒兩盞燈》重製,即便主題不再像當初吸睛,但在兩組演員的精彩演繹下,故事中流淌的細膩情感依舊如涓涓細流般緩緩流入現代觀眾的心靈中。
1月
28
2025
《雙龍比武》貌似大武戲,卻乘著岳飛之名,自其身後延展家族裡事。無獨有偶,亂世背景自然勾勒出岳飛後人的復仇黑暗路,忠、孝、禮、法互斥之下,反映著倫理價值、法律和權威彼此競合的動態世局;復加虛實交錯、立場各異的角色群像讓戲劇性更強烈。
1月
23
2025
野草製作的《再生緣.鏡花水仙》將兩個女性角色結合,加上多元性別的議題,讓舊時代的靈魂得以與現代相遇,雖然整體而言有創作概念重於戲劇結構的意味,但也重新賦予一齣老戲新的生命
1月
23
2025
用新編戲成立的條件去審視,《一代神鑄歐冶子》取材元素豐富,包含技藝/人性、世代間的落差/傳承、長者的生命意義/自我接納以及老年照護。然而多數元素只是點到為止,像是技藝相關內容多由唱唸帶過。
1月
09
2025
《追香記》的結構設定本非大開大闔的磅礡氣勢,也沒有刻意營造的詭譎瑰麗,卻像是平實而溫馨的生活小品,淡淡的訴說著一齣浪漫歡欣的愛情喜劇。
12月
31
2024
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編作品開始從史書中挖掘題材,風格逐漸向歷史劇靠攏。《仁劍.開鋒》便是在戲說的「鍘美案」基礎上,強化歷史背景,聚焦於君臣,把原本的負心案件,轉變為一齣探討君王如何面對私情與公理衝突的君臣戲。
12月
27
2024
第一部曲主要在音樂性的嘗試,而第二部曲與皮影戲的跨域合作也實數不易,但若能適當地保留並延續地第一部曲的部份聽覺效果,整體而言會更加完整且迷人。
12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