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摯的遊戲,虛飾的成年禮《聽海日記》
11月
12
2019
聽海日記(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72次瀏覽

蔡孟凱(專案評論人)


邁入第八年的臺南藝術節,每年都會以「城市舞台」單元徵選具環境劇場或即地創作要素的作品,打破場域的界線,拓展城市與藝術的潛力與彈性,同時對城市不同時空中的面向提出詰問。今年的臺南藝術節將此一概念全面延伸至整個策展理念,邀請國內外各世代的藝術家們,以「穿越看不見的城市」為號召,往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探詢爬梳,展開藝術的觸角,也將城市的碎片與燐光帶回劇場。

作為2019臺南藝術節閉幕節目的《聽海日記》由作曲家趙菁文統籌,邀請烏茲別克籍的音樂劇場導演阿雍.金(Artyom Kim)導演,並和國內音樂家顧鈞豪、吳正宇、鄭翔夫擔任協同創作指導,帶領臺南市民族管弦樂團的演奏家、和臺南市七股區龍山國民小學的三十餘位學童,透過長達一年的共同製作與協力創作,演繹濱海之境的年少靈魂,在海風與都市之間迷走徘徊的生命圖像。

《聽海日記》將自身定義為一「以音樂為主體的大型劇場演出」,【1】在阿雍‧金的整合下,臺南市民族管弦樂團的演奏家們以層層延伸的方式,即興堆疊手中的樂句,各種樂器的聲響帶領著孩子們大聲答數,彷彿學校音樂教室的場景;在此呈現出成長與傳承的意象,數字本身的神祕力量和樂器聲響的設計更建構出某種知識形成的啟蒙現場。《聽海日記》最迷人之處,也無疑是這群七股龍山國小的學童們自然展現的的充沛動能。學童用手邊材料DIY的樂器裝置、七股海邊實錄的海浪聲響、少年少女的笑聲與奔跑,這些略為粗糙卻力道生猛的素材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地鄉土樸實卻溫暖的能量與質感。答數不整齊?樂器聲音小?陣型不對稱?這些在此刻的舞台上都不重要,因為這些來自海與土地的元素自然散發的光彩早已深深感動每一位觀眾。

但是,隨著文本推進,《聽海日記》的雕琢痕跡便逐漸顯露。原本暗喻學習與成長的音樂數字遊戲,在〈數字的意義〉一幕被強定義進《易》思想的框架,一口氣限縮了觀眾詮釋的空間(並且,諸如兩儀四象等等的哲學術語到底與七股孩子的成長經驗有多少鏈結,也同樣令人費解);【2】〈假預言的演說〉企圖演繹政治盲從的社會亂象,在此同樣顯得刻板造作而失之扁平。

當可愛的學童用朝氣十足的聲音念誦超齡的台詞,迎面襲來的違和感便將文本的斧鑿手法表露無疑。也讓人不禁想問,究竟這些曠日費時的協力共創與共同工作,有多少創作成果確實地內化、轉兌在作品裡?舞台上又有多少是真心回應孩子們的在地觀察和生命經驗,而不(只)是服膺藝術家們自身的創作理念?《聽海日記》要憑幾幕政治性的理念宣示便想描繪(或想像)這群少年、少女的成長圖像,未免太過一廂情願。

無論是在前期文宣還是演出現場的導聆和座談,《聽海日記》都不斷地強調其藝術下鄉、「協同創作」的理念。而就演後座談中,龍山國小的老師與孩子們感動熱淚的心得分享,也不難看出這一年與藝術家們和師長同儕之間的朝夕相處,絕對會是這群濱海少年們寶貴的成長經驗。但不可諱言的是,在一部以社區共創、協同創作為號召的製作裡頭,藝術家究竟把自己擺在什麼位置?與社區保持什麼樣的距離?絕對是一件需要謹慎以對的課題。算上外籍導演,節目單裡有四位藝術家掛名「協同創作指導」。而「指導」也好、「引導」也罷,身在這些微妙的權力關係中的推動者們,一朝越過了線,便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事。哪怕藝術家僅僅多說了那麼一句半語,便會將作品推往離「在地」或「社區」最遙遠的地方。


註釋

1、見2019臺南藝術節閉幕製作《聽海日記》(長版預告),網址::https://youtu.be/Np5I9azjBw4

2、這邊補充一件事,就趙菁文於演後座談所言,所有《聽海日記》的文本素材「都取自於」龍山國小孩子們的日記。但就最後的呈現而言,應該一定程度還是被人為剪裁、修整、甚至是加料過的。

《聽海日記》

演出|臺南市民族管弦樂團、臺南市七股區龍山國民小學、阿雍‧金
時間|2019/11/10 14:30
地點|臺南市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劇的舞台與道具,配上燈光後所呈現的光影效果,將畫面更豐富起來。製作團隊將男女學童們各自的遊戲、男女生之間的鬥嘴,以巧妙的方式搬上舞台形成演出。(吳佳茵)
11月
12
2019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