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臺南藝術節閉幕表演《聽海日記》音樂劇場,由作曲家暨導演Artyom Kim、龍山國小三十幾位學生、臺南市民族管弦樂團等,十一位優秀音樂家共同創作,以不同於傳統的音樂或戲劇表演形式,於臺南市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在《聽海日記》裡的音樂演出者,不單純只是彈奏樂器,也有成為劇中角色的可能,讓筆者感覺到除了音樂,畫面更是凸顯出來。
走進演藝廳,望上舞台已有一位小男孩坐在裝滿蚵殼的籠子上,看著一本日記,把玩著手上的蘋果,舞台上的燈光像海浪般,由上舞台打至下舞台,燈光的路線打出浪的波紋,至下舞台擺在地上的紗網上,伴隨著海浪聲,營造出臺南沿海的風光,演出已在入場時悄然開始。小男孩翻動他手上拿著的日記,唸出日記內容,然而小男孩訴說的日記似乎只是個《聽海日記》形式上的開端與結尾,與中間的演出並無緊密的連結──《聽海日記》以孩子們的日記作發想,但故事的連接卻看起來斷斷續續,甚至讓筆者感覺好像是不同的故事。
接著,令筆者第一個印象深刻的畫面出現,一群成年人踩著相同的步伐,圍繞著中間裸著上半身的男子,躺在地上的這位男子明顯的看出骨感──而骨頭帶給筆者的感覺是,這個人有故事要說,是真正要說故事的人。雖然場中不斷跑進兩兩一對的小孩,拉著繩、繞著圈走,但整體仍營造出宗教的神祕感,彷彿是復活死者的場景一般。最後,裸身男子起身,便是本劇的導演Artyom Kim。
另一個小女孩開始訴說著他的日記,比起小男孩的聲音與肢體,整體來說生澀許多。值得讚賞的是龍山國小的學生,將演出表現得不錯,不管是他們的肢體、還是聲音表達。小女孩訴說著懷念故人的聽海時光,連結劇中裸身男子演出的片段,從復活、矇眼跟著牽繩人走、被人拿長竿架著、辛苦搬裝滿蚵殼的籠子,最終與小女孩牽手走入門中,好似在說一段「由死至生再復死」的故事。其間,不斷有撐船意象的推車經過舞台,車上的人悠然彈琴,彷彿擺渡於生死之間的冥間使者。
由於本齣表演大部分的表演者為學童,內容及素材雖發源自學童,但內容並非以兒童為導向;更甚者,演出內容的片段帶有對工商社會(像是無意義的交遞文件)及選舉政治(像是政客讚許1+1=8)的反諷,由兒童穿著西裝或鳴笛(模仿選舉場合)超齡演出社會的現實面,一方面強化了諷刺力道,一方面也稍顯失去童真。未來孩子們在回顧自己的演出時,會不會才能明白當時演出背後的社會?
不過本劇的舞台與道具,配上燈光後所呈現的光影效果,將畫面更豐富起來。製作團隊將男女學童們各自的遊戲、男女生之間的鬥嘴,以巧妙的方式搬上舞台形成演出;以及那飛翔的鷺鷥,讓沒有生命的道具也活了起來。最後,龍山國小的孩子跳著跳鼓陣,配上三太子,帶出龍山國小的學校特色。
其實,臺南藝術節要將這麼多不同單位的人合起來做一個製作,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整體來說,這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相信對於國小孩童來說也是回憶深刻的經歷,台上音樂家們反而成為帶領者、引導者與老師的角色,陪伴孩子們一同成長。
《聽海日記》
演出|臺南市民族管弦樂團、臺南市七股區龍山國民小學、阿雍‧金
時間|2019/11/09 19: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演藝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