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予(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在學生)
讀演劇人劇團「經典・在地系列」之首部曲《白話》,於9/1、9/2在台中國家歌劇院亮相。《白話》改編原型為愛爾蘭劇作家Brian Friel的劇本《Translations》,原劇講述十九世紀英國軍方到愛爾蘭進行官方地圖施作,劇作家利用後殖民角度、後設形式反思20世紀末愛爾蘭文化處境。
《白話》以台灣的228事件為脈絡,以別於鮮明觀點的敘述視角,刻劃從事件爆發後「處理委員會」成立,至基隆308大屠殺七日內發生的故事。《白話》的題材圍繞在禁忌的邊緣,不同的人有著自己的觀點和視角,然而導演把眼光放在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細刻小人物內心的矛盾與無奈,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處境。
2018年的我們,面對一段我們未曾經歷過的歷史,當聽到二二八事件時,是怎樣一種心境呢?
導演沒有告訴我們正確答案,《白話》不給出一種強烈的意識形態,亦非游移於對立觀點之間,而是以一種溫柔的方式,細膩的讓觀者的情緒隨著戲中主角而波濤。
劇中穿插台語、日語、國語,語言的裂解崎嶇在大時代脈絡之中。然而,劇中人物口述皆為國語,一則為了不造成觀眾聽覺上的辨識困難,二則透過劇中人物的表情動作來凸顯當時因語言不同而產生的謬誤與錯亂。
二二八是活在這座島上的人民的共同創傷記憶,把自己安放其中,在矛盾的拉扯中互留一步為對立的一方思考,也許才有對話、交流的可能。《白話》裡派遣來基隆的外省軍官,蒙上自衛隊口中「土匪兵」之名,卻與其它外省軍官不同,他仔細地記下了基隆地名,在沙灘上面對本省女子時一一說出,在那之前、之後,即使美秀不懂他的語言,卻覺得好像有話語在其中流動,好似對話不再困難。
《白話》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人,堅持民主改革反對暴力行事的本省知識份子、日治時期離台前往中國大陸的半山、奉命前來接收卻意外戀上基隆的外省軍、必須自己養活一家子的苦情女子、認為武裝抗爭才能帶來真正和平的激進份子、覺得台灣才是她的家但又覺自己非台灣人的灣生,錯縱在一起,譜成一個大時代。
大時代的陰影裡,激進的人無從反抗又被更為巨大的勢力壓垮,知識分子余學文後終至失語。在土匪兵殺遍基隆時,他染著鮮紅的血坐在學堂的凳子上,一雙空洞的眼神、一個最終絕望的靈魂。罪該擺放至誰的位置上?拼湊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象徵《白話》全劇裡裂解的語言在時代下是如此卑微、毫無力量可言。
然而,用一件事來看清整條脈絡的軸線仍是一件難事。時代是我們共有的,記憶的創傷亦是,唯一產生對話的可能就是把自己放進敘事的位置,安放一個視角,不要忘記。
《白話》
演出|讀演劇人
時間|2018/09/01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小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