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知死亡的權力戰場《揮劍烏江冷》
12月
11
2012
揮劍烏江冷(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0次瀏覽
陳雅萍

當新古典舞團演出以歷史人物或故事為主題的舞劇時,擬古或溯源往往不是最重要的目的,而是欲藉歷史情境或經典人物來探討人性普遍的議題。過去的《曹丕與甄宓》透過曹丕、曹植兩兄弟和甄宓間的三角關係,講權力的壓迫,以及在這壓迫之下生命的黑暗與孤絕。此次演出的《揮劍烏江冷》除了項羽與虞姬間不離不棄的愛情之外,另一個更突出的主題,其實是戰爭的殘酷,以及對人最基本生存權的剝奪。

舞劇的開頭與結尾均見一柄巨大而染紅的劍,高懸舞台上方,劍尖朝下,暗示死亡迫在眉睫的威脅。這死亡當然指向舞劇最後,漢軍四面楚歌之下,虞姬在烏江畔的自刎,以及項羽最終的功敗垂成;但它同時也為〈寒月狼煙篇〉、〈斷橋篇〉、〈廢墟沉思篇〉等幾幕戰爭場景裡,戰士屍橫遍野、百姓流離失所埋下伏筆。

不知是否為刻意安排,舞劇中的許多次要角色其實比主角更教人印象深刻。例如,在〈朱門夜宴篇〉裡,楚漢兩軍首領項羽(陳逸民飾)和劉邦(王偉帆飾)間的角力,主要是藉由羅慶城和盧怡全所扮演的兩方謀士,他們之間肢體互動所展現的爾虞我詐來表現。同一幕中,扮演丑角的黃平更是搶盡鋒頭,他臉畫白粉丑妝,罩著一襲上綴鮮黃條紋的黑色長斗篷,快速旋轉著橫掃舞台,以嬉鬧逗趣反襯權力爭奪的虛偽與無謂。此外,二軍交戰之後,楚軍的潰敗在結尾的〈無言篇〉中,也是透過漢謀士對兩名楚宮女的肢體欺凌來傳達。

《揮劍烏江冷》的舞蹈肢體語彙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以楚宮女為代表的翹袖折腰的楚舞姿態。不同於中國大陸的古典舞表演總以誇張的肢體與臉部表情取悅觀眾,新古典舞團的古舞演出總以莊重典雅為尚,以「人」的思考為出發點,舞者不是供人玩賞的「客體」,而是要表達某種意涵與思想的「主體」。即使是〈朱門夜宴篇〉裡的楚宮女群舞,也是藉楚舞幽婉曲折的體態,以內蘊的張力,傳達歌舞昇平的表面之下蠢蠢不安的戰爭陰影;而類似的舞蹈動作到了〈無言篇〉楚宮被破,宮女流散遭欺的場景中,楚舞長袖善舞的肢體語言則被轉化為女性在暴力傾軋之下身體反抗的張力符碼。

另一組核心的舞蹈語彙則是融合了武術肢體與現代舞編排手法的戰士舞蹈,這部分最能凸顯出劉鳳學的編舞中總教人印象深刻的立體空間概念與運用。但不同於過去如《曹丕與甄宓》的作品裡,戰士舞蹈主要以傳達戰場上陽剛磅礡的戰鬥氣勢為主,《揮劍烏江冷》的戰爭場景更多是關於戰爭的殘酷與生命的失落,於是楚漢兩軍在橋上狹路相逢的戰鬥場景之後,一名男舞者將身體長久地懸掛於傾頹的斷橋與地面之間,長達二幕之久,成為整齣舞劇最強烈的死亡符號。

此次新古典舞團與國家交響樂團、台北愛樂合唱團、台灣戲曲學院合作,可謂兩廳院的大手筆。整體而言,亦見新古典舞團一貫嚴謹的製作態度。比較值得商榷的是,舞劇中虞姬的角色分為前虞姬與後虞姬,分由林惟華與林威玲飾演。雖然可以看出林惟華在開頭的〈浮生篇〉裡詮釋的是,昇平時期溫婉如小鳥依人的後宮粉黛,而林威玲則闡述虞姬在國事緊繃、甚至國家傾頹時,內歛剛毅的果斷女子,但或許正是這一分為二的角色安排,讓人覺得舞劇在虞姬這條重要的敘事軸線上有明顯的斷裂感,同時也讓主要舞者較難有整體性的角色發揮。另一點則是後半段處理二軍爭戰中百姓流離失所的場景太過冗長,其中小孩的出現雖能「寫實」地呈現戰爭對弱勢者的剝削,但同時卻也拖累了舞劇的節奏感。就這二點而言,或許正是《揮劍烏江冷》整體作品結構的緊實度不若《曹丕與甄宓》的主要原因。

《揮劍烏江冷》

演出|新古典舞團
時間|2012/11/30 19:30
地點|國家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考證為歷史舞劇不可缺少的因素,特別是歷史舞台劇當中舞台的設計,對於劇中的建築、服裝、道具均需一一求證。此次新古典舞團《揮劍烏江冷》的演出,舞台背景可謂規模浩大,但是以當時的歷史背景觀之,在舞台背景設計上有幾個問題點。(李長蔚)
1月
07
2013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