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舞劇舞台考證之必要《揮劍烏江冷》
1月
07
2013
揮劍烏江冷(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16次瀏覽
李長蔚

考證為歷史舞劇不可缺少的因素,特別是歷史舞台劇當中舞台的設計,對於劇中的建築、服裝、道具均需一一求證。此次新古典舞團《揮劍烏江冷》的演出,舞台背景可謂規模浩大,並且精緻典雅,藉由傳統的建築樣式,傳達出古代歷史深遠的情境。

特別在《浮生篇》與《朱門夜宴篇》當中,舞台背景的朱紅建築,顯示出強烈磅礡的古典氣勢。《浮生篇》的描述背景落在秦朝末年前207年,秦軍與項羽部隊在鉅鹿展開的決戰,最後項羽獲勝。鉅鹿之戰後,項羽得到短暫的勝利與和平,因此項羽與虞姬兩人舞劍作樂沉醉於溫柔鄉之中。另外,《朱門夜宴篇》所描述的即是著名的鴻門宴,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

這兩幕的背景同為高大的朱紅建築,乍看之下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以當時的歷史背景觀之,在舞台背景設計上有以下幾個問題點,一、建築顏色:秦朝末年崇尚的顏色並非朱紅而是黑色,宮殿的顏色以朱紅色呈現,實為唐宋以後才會出現的建築色調。二、建築樣式:舞台背景的建築是所謂干欄式結構,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一種結構形式,主要用於潮濕的南方地區。其主要特徵是將房屋的底層用較短的柱子架空,柱端上鋪木板,形成室內的地面。然而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在北方的咸陽郊外,依照中國古代建築史當中的考古發現,當時的宮殿建築應該為為夯土形式的高台式宮殿。三、建築尺度:不知是否為刻意設計,在過於高大的牆體上,避開了斗栱的設置,斗栱型制是展現建築年代最好的辨別特徵。

其他的細部設計亦非常的講究,格子形式的門窗,目前在日本諸多的古老寺院建築都可見到,例如東京上野的清水觀音堂,即是類似的形式。雖然日本的古建築多源流自中國,但是最遠也只到隋唐年間,和秦代的建築相差近千年。另外,建築的階梯設計為六階,習俗上一般建築階梯多取單數,是因為單數(奇數)為陽,雙數(偶數)為陰,所以多用單數階梯。中國古代的建築,尤其是宮殿和寺廟,都很重視這種階梯數的禁忌。事實上這亦是為了符合人體動作上的習慣性,雙數的階梯容易使人在登階梯時踩空或是跌倒,這在舞台的設計上應該更為謹慎。

筆者看了新古典舞團的《揮劍烏江冷》的演出實為感動,整體的舞台設計與規劃,在質感與情境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能令觀眾融入其中。僅以一些個人觀點陳述,期望臺灣的舞台設計能夠更趨於完美。

《揮劍烏江冷》

演出|新古典舞團
時間|2012/12/0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知是否為刻意安排,舞劇中的許多次要角色比主角更教人印象深刻。例如,在〈朱門夜宴篇〉裡,主要是藉由羅慶城和盧怡全所扮演的兩方謀士,他們之間肢體互動所展現的爾虞我詐來表現。扮演丑角的黃平更是搶盡鋒頭,以嬉鬧逗趣反襯權力爭奪的虛偽與無謂。(陳雅萍)
12月
11
2012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