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舞劇舞台考證之必要《揮劍烏江冷》
1月
07
2013
揮劍烏江冷(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30次瀏覽
李長蔚

考證為歷史舞劇不可缺少的因素,特別是歷史舞台劇當中舞台的設計,對於劇中的建築、服裝、道具均需一一求證。此次新古典舞團《揮劍烏江冷》的演出,舞台背景可謂規模浩大,並且精緻典雅,藉由傳統的建築樣式,傳達出古代歷史深遠的情境。

特別在《浮生篇》與《朱門夜宴篇》當中,舞台背景的朱紅建築,顯示出強烈磅礡的古典氣勢。《浮生篇》的描述背景落在秦朝末年前207年,秦軍與項羽部隊在鉅鹿展開的決戰,最後項羽獲勝。鉅鹿之戰後,項羽得到短暫的勝利與和平,因此項羽與虞姬兩人舞劍作樂沉醉於溫柔鄉之中。另外,《朱門夜宴篇》所描述的即是著名的鴻門宴,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

這兩幕的背景同為高大的朱紅建築,乍看之下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以當時的歷史背景觀之,在舞台背景設計上有以下幾個問題點,一、建築顏色:秦朝末年崇尚的顏色並非朱紅而是黑色,宮殿的顏色以朱紅色呈現,實為唐宋以後才會出現的建築色調。二、建築樣式:舞台背景的建築是所謂干欄式結構,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一種結構形式,主要用於潮濕的南方地區。其主要特徵是將房屋的底層用較短的柱子架空,柱端上鋪木板,形成室內的地面。然而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在北方的咸陽郊外,依照中國古代建築史當中的考古發現,當時的宮殿建築應該為為夯土形式的高台式宮殿。三、建築尺度:不知是否為刻意設計,在過於高大的牆體上,避開了斗栱的設置,斗栱型制是展現建築年代最好的辨別特徵。

其他的細部設計亦非常的講究,格子形式的門窗,目前在日本諸多的古老寺院建築都可見到,例如東京上野的清水觀音堂,即是類似的形式。雖然日本的古建築多源流自中國,但是最遠也只到隋唐年間,和秦代的建築相差近千年。另外,建築的階梯設計為六階,習俗上一般建築階梯多取單數,是因為單數(奇數)為陽,雙數(偶數)為陰,所以多用單數階梯。中國古代的建築,尤其是宮殿和寺廟,都很重視這種階梯數的禁忌。事實上這亦是為了符合人體動作上的習慣性,雙數的階梯容易使人在登階梯時踩空或是跌倒,這在舞台的設計上應該更為謹慎。

筆者看了新古典舞團的《揮劍烏江冷》的演出實為感動,整體的舞台設計與規劃,在質感與情境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能令觀眾融入其中。僅以一些個人觀點陳述,期望臺灣的舞台設計能夠更趨於完美。

《揮劍烏江冷》

演出|新古典舞團
時間|2012/12/0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知是否為刻意安排,舞劇中的許多次要角色比主角更教人印象深刻。例如,在〈朱門夜宴篇〉裡,主要是藉由羅慶城和盧怡全所扮演的兩方謀士,他們之間肢體互動所展現的爾虞我詐來表現。扮演丑角的黃平更是搶盡鋒頭,以嬉鬧逗趣反襯權力爭奪的虛偽與無謂。(陳雅萍)
12月
11
2012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