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文本的互文場域《裂縫 — 斷面記憶》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差事劇團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9次瀏覽

文 林乃文(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入夜,五光十色的城市燈火幾乎閃瞎人的眼睛;穿過汀州路的「公館創意/跳蚤市集」,拐上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入口的「光節」布展攤位;摸索到寶藏巖深處,終於在面向新店溪上方匝道交錯、遠眺車燈如流瀑的草地上,發現一頂半露天帳篷,正是《裂縫,斷面記憶》的演出地點。沿山坡地形遍佈的燈柱,未亮時如插立戰士之劍的墓塚堆。開演前雨突然狠狠飄下,看客紛紛套起塑膠雨衣,像河灘上的卵石,漸漸聚集到了台前。

如果知道這是一齣關於戰爭的戲,會有更多人洶湧而至嗎?

作為一個被強鄰以平均每月百餘架軍機擾境的島國【1】,島民們對戰爭議題的反應已經不能以冷靜形容,好像那是另一則國際媒體報導——俄烏、以哈、南中國海、台海;或是政客在撥弄的一台算盤、扳扳手指即可魔法消除。或許是經歷持續三十八年「反攻大陸」的軍事動員,之後又無縫滑入「和平交流」狀態已屆三十八年,使得島民對戰爭的想像變得單一化——零與一,非有即無,不是狠就是怕。《裂縫 — 斷面記憶》(以下簡稱《裂縫》)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具體的光第一道來自影像,開場前放映的《潮喑》紀錄片,是差事劇團2004年來到寶藏巖演出的第一齣戲。由於時代因素,寶藏巖自1960年代起成為卸甲卻無從歸鄉的榮民老兵與家屬們所聚居,違章建築爬滿這塊河濱坡地,到1980年代市府想「依法」拆除,引起居民、附近大學師生,以及一批藝術家的進駐抗爭,幾經折衝漸漸定位為今天藝居共生的藝術村型態。《潮喑》中找不到回家之路的老兵,化為幽靈,輾轉來到2024年的《裂縫》,被賦予新的肉身,成為敘事者詩人的影子。

「影子」的飾演者梁偉傑,以舞踏式的肢體,遊動於如土石累累的斜坡,生動顯出一種似人非人的氣質。「詩人」(李明哲飾演)則猶如從2021年《戲中壁X》裡的劇作家的延伸,闡述主體不再隱身文本之後,像被他自己風格濃鬱的語言給帶上舞台。與其說他必須為舞台上的故事做引導或闡述,不如說整個故事都是為回應他對戰爭的懸思而來。


裂縫 — 斷面記憶(寶藏巖藝術村提供)

戰爭故事的時空不明,但處處浮出其他文本的符號,構成互文關係【2】。一對親兄弟,名字從古希臘悲劇《奧瑞斯提亞》拆開,哥哥奧瑞斯(郭宸瑋飾演),弟弟提亞(王言煥飾演)。他們的父親本是個堅定的反戰者,卻因特殊職能而被政府徵召參戰。奧瑞斯憤而加入反政府游擊隊,提亞則選擇參與政府軍以就近保護家人。兄弟兩人同樣盼望早日結束戰爭,為停戰而走上戰場,且分屬不同陣營,他們如何避免在火線上兵戎相見?

小妹妹阿萊莎(符容飾演),因戰爭創傷而喑啞,失語但從未失察的她,內心單純柔軟,行為卻堅韌勇敢,性格和行為模式都一如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勇氣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中的啞女凱特琳。三兄妹與始終面帶愁容的母親(劉敏飾演)、操著香港口音的軍官朋友(馮世權飾演),其實內心慾望一致:守護一家人平安完整。可烽火之下豈有完卵,故事一開始父親便已陣亡,兩兄弟也走上戰場,軍官試圖以自己的職權保護摯友而未果,妹妹則拉著母親上前線企圖阻止兄弟廝殺,最後劇情就在兩兄弟在戰場短兵相接,非拼出你死我亡之際,來到坐針氈(hot seating)式的高潮。

情節不算複雜,但包裹情節的敘事,以詩性邏輯勾串起多重戰爭文本而顯得繽紛壯闊。在戲的原型〈石壕吏〉敘事詩中,詩人杜甫以極其寫實的筆法,白描他夜宿鄉間小村,半夜差吏捉人徵兵,連叟嫗都不被放過的所見。可《裂縫》洋洋灑灑,糅雜不同戰爭文本的符徵,僭越因果、脈絡、一致性的思維框架,從詩人的內在邏輯,將之聯立、類比為象徵整體。儘管每個戰爭的背景、成因及形式都不同,但皆像一座巨型暴風機,把所有人的命運都汲吸進來攪拌,襲捲、凌駕個人意志——若要說人類間的戰爭有什麼本質,我覺得《裂縫》凸顯出來的正是這點。

除了內容,各方面技術和形式的密合,使得整體演出令人沉浸其中,不覺時光飛逝。立於戰場上說話的身體及魂體,多有著堅實獨立的身體姿態,而非語言的俘虜(不知是否百瀨友秀的「守破離」身體工作坊收效所致);加上音樂家坂本弘道的現場大提琴演奏如泣如訴;洪國城與燈光公司的合作,氣勢滂薄地勾勒出一場戰爭的敘事空間,同時又精細節制地凸顯出地貌優勢。總之如此神形契合,構築成一篇迷人的劇場敘事詩。

若說要從這齣戲去追問當下現實中的戰爭,我覺得太難;但若從這齣戲認識到一種戰爭敘事的美,答案是肯定的。


注解

1、去年(2023)中國解放軍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共1709架次,平均每月142.4,參見報導:〈美媒:2023年擾台共機共1709架次,較2021年增長76%,機型日趨多樣〉。國防部「即時軍事動態

2、「互文」(intertexualité)又稱「文本間性」,最早由後結構主義批評家克莉思蒂娃(Julia Kristeva)提出,強調不同文本之間的對話性,指出「每一個文本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和改造」。通常這種對話會隱藏在文本中,透過批評家精密考察指認出來,不過鍾喬的互文書寫是外顯的,以攤開的符號,提供讀者指認和解讀。譯文參考自《主體・互文・精神分析:克里斯蒂娃復旦大學演講集》(北京:三聯,2016),頁14。

《裂縫 — 斷面記憶》

演出|差事劇團
時間|2024/03/23 19:3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
後來有人承繼,有人忘記,兒童劇漸走調充斥太多綜藝喧鬧的取向時,《海喲海喲來冒險》的回歸璞真,好像安心定錨,告訴我們這樣簡潔有力的創作形式可以讓兒童劇不飄搖地繼續航行。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