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還需時間品《茶の心》
12月
07
2015
茶の心(一心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74次瀏覽
陳韻妃(社會人士)

大稻埕的發展,起因19世紀中葉,艋舺的泉州府不同縣籍移民發生械鬥,同安人先移往大龍峒尋求居所不果、最後改遷大稻埕,移民們依淡水河沿岸落戶,修建廟宇,逐漸形成同安人為主的聚落。1856-1860兩次英法聯軍之役後,清朝與列強簽訂的條約中,同意開放臺灣安平、淡水作通商港口,適逢當時艋舺日漸河沙淤積,市況衰退,船隻都停靠大稻埕,於是大稻埕趁淡水河地利之便,發展水岸貿易,自清末至日治,商業、社會與文化各方面均相當發達,並且人文薈萃,漸成為北臺灣經濟中心。

1860年代英國人John Dodd來臺考察樟腦生產情況,發現臺灣氣候土壤適宜栽種茶樹,遂引進烏龍茶茶苗給農戶栽培,在大稻埕設立製茶據點,除內銷,更輸出歐美,開啟臺灣茶的黃金時代。時至1900初期日人治臺,見紅茶於國際市場反應良好,便以官方力量在北、中部設置「茶葉試驗所」,主導試製栽培紅茶。後來紅茶繼烏龍茶、包種茶興起,為臺灣茶葉外銷的第三種茶葉,銷售量在1930年代後期達到高峰。

是以一心戲劇團《茶の心》劇名之擬定,即隱含上文時代背景,內容敘述1918-1926年日治時期,採茶女翠芬徘徊於茶行少爺陳清禾、長工張明彬的三角戀愛,包含常見的酒家女轉型採茶姑娘再做良家婦,窮小子熱烈追求,與富少爺癡情守護等情節,身份落差和情感對比,構成如八點檔連續劇陳腔公式。特色在於,編劇使用不同茶葉特性比喻人物性格和投射出的感情類型,以及茶、水溫的沖泡飲用時間點拿捏,示意感情的冷卻熾熱變化,誠謂清新的情愛想像。茶的品種或泡茶技巧,都是未入喉的前置條件和作業,劇本於此再三鋪陳喻意,卻在主角感情癥結點、音樂和導演方面進行太快,以致失去茶泡好後,品茗需淺斟低嚐的回甘和品韻。

首先是劇本。翠芬與明彬、清禾兩段感情生變原因,分別為其過往不堪酒店生涯和婚後生活歸於平淡無味,但情節衝突出現時,編劇沒賦予她多點心理轉折和言詞解釋,呈現臺上始終是哭泣和腳步後退等動作應對,當另名男子提供情感允諾時則毫不考慮轉向,迅捷地踩著「談感情-衝突-談感情」三拍子節奏,人物被衝突推著走,無任何思考餘地。甚至翠芬對二男的感情想像也不見主角口中道出,反倒被串場的「茶老人」說完了,這角色是傳統戲曲的幕後OS,不是劇中任一人,用來過渡或評點劇情功能,有些導演會刻意戳破此約定成俗的慣例,安排某演員在幕前演唱,但將之具體化手法的好壞要依情況而定,至少在本劇沒有必要實踐,一剝奪主角自抒情感空間,二與劇情關連性不強,除非該角色以女演員擔任,做老年翠芬回憶往事,還有可取處,否則實為冗員,又費打點其服裝造型與場面走位的心思。由編者塑造的翠芬形象──欠缺感情想法,遇衝突依著其他人下決定──來看結局設計,一女二男採三角定點立於舞臺,不明確演出翠芬情歸何處,這固然是開放式結果,卻不算女子握有自主權。之前分析,該人物缺乏思考基礎,連帶影響其做選擇的主動能力,換言之「非不為,而是不能也」,所以結局維持開放想像,亦為配合人物性格不得不然之舉。

全場音樂選擇歌仔戲、臺語新創和經典歌曲表現時代氛圍、主角性格,尤其是感情態度,清禾沉著穩重、明彬佻達熱情,前者在歌仔戲傳統曲調,後者在變調與臺語歌分別得見;翠芬唱段,不分成婚前後,都有【春花夢露】、【孤戀花】等曲子,也當背景音樂反覆出現,頗有主題旋律意味和以花喻女子無依、期盼的明顯暗示。本戲故事簡單,唱曲抒情情形恁多,減弱三人應釐清的感情糾葛或道理辨析;部分曲調如【柳絮調】、【新求婚】、【臺南哭】加快曲速,令人驚詫,失去原曲緩慢和抒發情感所需的醞釀之美。

服裝設計也依人物感情發想靈感。清禾是留學歸國學人,卻著中式長袍,反倒明彬一身西服,一中一西視覺印象反映二男感情的攻守。翠芬嫁做人婦後穿著改良式旗袍,差別在以素面和花紋布面區別重遇情人前後心境。由此觀察,比起劇本寫翠芬感情的模擬兩可,顯然音樂和服裝較為誠實,她的心歸向誰在一再重覆樂聲和服色中不言而喻。

全劇演出長度約兩小時又十分鐘,較時下戲曲劇場演出動輒三小時以上,進行速度很快。快的原因之一來自換場,導演用局部燈光明暗,暗燈區給人和道具上下臺,明亮處仍有戲繼續上演,幾乎完成各場不落幕,示範有效率地「趕場作戲」,但談情說愛的戲需要留白──一點緩慢時間,才能催生戲中以茶喻情的馨香。

生活裡想品味哪種茶,依味蕾喜好決定最為直接,雖以茶比喻感情,可人事紛雜,畢竟不是身體感官得以簡單化約決定,許多道義法理羈絆下,女主角最後維持「不選擇」結局,似乎只能如此。另外,本劇首演於2014年大稻埕戲苑開館三周年,劇團當時為駐館團隊[1],故本劇應算館方周年慶的「命題創作」,或因有所限制不好發揮,終歸成了小品,然尚可一觀。

註釋

1、駐館團隊可見大稻埕戲苑103年度駐館團隊評選結果,http://ddctheater.pixnet.net/blog/post/45605380">http://ddctheater.pixnet.net/blog/post/45605380,查詢日期2015年12月4日。

《茶の心》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15/11/22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撇開命題的大稻埕與茶,跳脫依傍雙小生發展情節的設計才是本劇最大的驚喜。劇中所有衝突緣起都來自女主角茶園女工翠芬:兩男愛一女,一是茶行貴公子,一是長工窮奴僕。一顆心如何酬報兩個男人的摯愛?不管論情就義如何結局,終究是由翠芬掌握著自己人生的主控權。(劉美芳)
2月
27
2014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