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與影像的性對話《牡丹》
8月
04
2016
牡丹(張可揚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5次瀏覽
汪俊彥(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由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研究所與舞蹈研究所學生為班底製作的《牡丹》,演出空間選擇台北市北投區文林北路路邊的一棟老公寓。走上早期臺灣密集街市常見窄長上樓的樓梯空間,不必透過一樓穿針引線,讓二樓以上也可成為店鋪。昏黃的燈光引領觀眾進入此次作為社會實踐之劇場空間的探索與交易。三樓靠路邊的臥房擺了一張雙人沙發床,白色的絲質帳幕、牆上張貼身體異議的海報、照片、電風扇的聲音,梳妝鏡台、熱水瓶、煙灰缸與衣架,天花板如藤蔓雜生的個性燈飾,暗示這裡與傳統紅燈區純交易空間的差異。這裡的空間如果維繫生存,應該同時也經營某種品味的生活。

演出從演員張可揚進入房間開始,約略分成兩段分屬不同狀態穿插又延續的表演。第一段張可揚以寫實的身體,慣性式的日常狀態,白衣黑褲、躺床、抽菸;背景聲音轉變,寫實的身體與虛擬對象親吻、磨蹭、愛撫,張可揚變換多次做愛姿勢,上下、床簷、貼牆,應是一場盡興的演出。音樂停,身體從一次完整的性愛表演醒來,張可揚繼續抽著煙灰缸裡未熄的煙,回到日常身體。在略顯侷促的臥房中,張可揚從容自若地攬鏡自照,以伏地挺身鍛鍊肌肉,補充水份、上髮雕、梳頭;再簡單布置房間,迎接客人進入這個生活的空間。接下來表演如縮時記錄般重複又加速每一次迎接客人、親吻、做愛、數錢的公式,直到以錢貼上青春的肌肉。相較於隨後兩段非寫實身體表演性的成熟運用,這一部份模仿身體的寫實性顯得不夠完整。與虛擬對象的做愛、數錢等動作,雖然以機械式的規律重複、以頭、頸、軀體、膝等關節切劃動作區塊,但細節的不確實反顯得彆扭而有些刻意。如果這是場慣習的日常作息,不夠放鬆的身體反而洩露了勉強寫實的痕跡。

第二段張可揚逐漸褪下寫實角色,而更是作為劇場表演者。前半段他直接面對觀眾、有時還跨越地上的螢光燈線,以綠色螢光劑塗抹身體、作畫,似乎讓第一段有溫度與彈性的肉體褪出,而叫喚另一個形而上身體的現身。這個身體時而挫折、時而痛苦,扭曲與強迫的動作不由自主的擺動,直至爬躺在床上背對觀眾曲伏著,半裸露出寫實的肉體。這一幕暫停,張可揚的裸背雕出無暇的脊椎,像極了張照堂1962年攝於新竹五指山的男人背影,彷彿立即在當代無信念可依皈的臺灣,拉回現代主義中至少對人的狀態仍在不斷探索的堅持。這道堅持拉出了接下來後半段的新媒體技術與肉身結合的精彩高度。一道道綠色的螢光藤蔓纏上張可揚的背脊,說是綑綁,更像是化為一體,在荊棘中找到肉體生長的姿態。接下來一段以上半身以舞蹈基本動作編出的獨舞,以腰部為中心的上半身動作,如投射出的藤蔓般持續開展,這身體表現出與第一段截然不同的完整性,展現現代舞蹈以心理狀態作為前提的熟練與自信;或也可以說,這種舞蹈的身體是當代現代舞舞者與觀眾較為熟悉的關係。

綠色藤蔓與後來開出紫色牡丹的動態投影,適切地找到與張可揚的肉體共舞的路徑;同時主動因而自然的蔓生路徑還帶出了外於現實的形而上觀看位置。讓全齣以舞蹈×聲音×影像的三十分鐘演出, 創造出多層次的空間:實體空間、心理空間、形上空間、舞者身體面對觀眾表演時創造出來的對話空間等,並沒有落俗地成為炫技或單純輔佐的配角。

導演調度與處理性、性/別、性意識、性工作、性自主等議題的能力頗為成功。演出不再是傳統性交易的負面與刻板再現,至少是建立在某種自主下的性工作。尤其在張可揚以身體照鏡一景,觀眾看不見鏡子裡雙重的絕美,這樣的處理一方面誘惑了觀眾看的慾望,但另一方面卻堅持了由角色與演員主導的心理狀態,節制不過度地以性主導敘事,更不使觀眾過於耽溺在張可揚的加倍豐腴的肉體視覺。在看似不與保守性價值正面的衝突下,卻能以多種身體空間鋪敘出不同位置的思辨可能,因而帶出性工作身體的政治與倫理性,亦是當今對性、性/別議題的一次誠懇嘗試。

《牡丹》

演出|張可揚、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
時間|2016/07/30 19:30
地點|Reused再造藝文聲響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現階段只為了展現(或練習)而存在的投影技術,同樣漂浮。但追求更加精準或極盡炫人耳目之能事並非關鍵,若不加思索地走極端就成了炫技,舞蹈,在此也就只能暫居左右不是的尷尬角色,兩者之間,既沒有主導者,也尚未同行。 (黃佩蔚)
8月
09
2016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