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礦工勞動的社會記憶《被遺忘的》
11月
12
2021
被遺忘的(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1次瀏覽

李意婕(民眾)


一說到河床劇團,應該會直接聯想到「開房間計劃」一系列觀眾與表演者超親密接觸與觀演的代表作。這次河床劇團在兩廳院秋天藝術節《被遺忘的》,從過去近距離演出,轉變到國家戲劇院的大舞台,述說過去臺灣曾經有一群人進入無止盡的黑暗礦脈,為家庭經濟和生活打拼,甚至因為有這群人付出體力與生命的開採,為臺灣其他產業發展提供介質。《被遺忘的》致力呈現隨著煤礦產業凋零,而逐漸被社會淡忘的礦工群體生存處境,創作者用非寫實的劇場空間,掀起臺灣邊緣群體曾經的一頁歷史,試圖喚起觀眾對「被遺忘的」的關心。

《被遺忘的》整部作品沒有一句台詞,純粹以聲音表現、音樂和聲樂、光線變化、空間換置,及表演者的肢體動作構築整個故事,就如礦工們在社會中的無聲地位,他們默默地在地表下打著煤,冒著生命危險換取最低限度的生活條件。創作者使用許多非語言元素,讓劇場的想像空間放到最大,一如河床劇團擅用的超現實描繪,與動態畫面營造手法,例如:一個人被手上一大串黑色的氣球淹沒,身邊的夥伴趕緊躍身進入其中試圖解救,然而,太太抱著剛出生的嬰孩,好不容易等到撿回一命的丈夫歸來,卻又再度被地面鋪的巨大紙張吞噬;乾扁、枯瘦身體的男人被空中垂掛下來的玻璃櫃罩住,外界的女人只能在一旁,眼睜睜看著男人被玻璃中詭異的綠煙腐蝕,但同時,其他受壓迫絕境的人們有如喪屍般朝向白領肥胖富翁的大肚子,將之瘋狂撕裂,那白肚瞬間變成投影礦場工傷的即時危急場景,映照一位位意外喪生礦工的最後容顏,從許多張灰白的嘴巴吐出濃稠的黑色碳液。

《被遺忘的》通過流暢的場面調度、意想不到的舞台變形,和潛在的音樂鋪陳,帶領觀眾穿梭一間又一間放大版,卻又連貫的潛意識夢境房間。礦工灰白、無色彩的枯槁形象,而穿著西裝筆挺、啜飲高腳杯並讓礦工不停地匍匐穿越套圈,或是,礦工熟習地幫打扮高貴的怪物圍上圍兜,即使怪物進食到嘔吐而軀體散碎,礦工仍然尊敬謙卑地歸還怪物散落的手指。演出中不斷運用符號意象,表達礦工在經濟生產機制中被壓迫與宰制的底層勞動處境,控訴資方是置身在外的旁觀者和控制者。就算礦工來不及接住倒下的柱子,而成為眾多犧牲者之一,「必須為生活打拼」的生存現實仍然日復一日出現——如同礦工身為難以翻身的階級,而坐在觀眾席的我們,也看著這些一幕幕正在發生,像是奇幻馬戲。


被遺忘的(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演出最後,以一個母親牽著一個年幼的孩子,看著從一群犧牲者中誕生的紅衣女子,旋轉淡入黑暗之中。這結尾似乎詢問台下的觀眾:這些礦工們都消失了嗎?還會有人記得這些人們嗎?新生代與這段歷史會是傳承的希望,還是斷層的遺忘?《被遺忘的》像魔術般,不僅將觀眾與劇場的體驗放到極大,也將礦工勞動處境放置於最大的經濟結構層面來探討;但另一方面,這作品其實也是從「礦工被產業結構控制與消耗」的壓迫、對立來做極小切入,觀眾較難體驗到礦坑僅能蹲著或躺著敲煤的勞動環境,或是礦工們結束一天工作後,終於能走向洞口白光迎接愛人與下班生活的重生。

當臺灣煤礦產業劃上句點,「被遺忘的」為什麼被遺忘了?是交寄生命後,進入暗無天日的勞動環境中而犧牲,還是人的身體與性命成為產業鏈中的消耗品,這群人也隨著一處處坑口被封閉而消逝,不再屬於經濟體系之內?這群人現在又是在什麼生活狀態?《被遺忘的》傾向呈現勞資之間的不對等,和結構體系的差異劃分,然而如果回到此時此刻的臺灣,人們為何又要記得這群人?也許社會底層的被壓迫和資本家的支配掌握被記得了,但礦工活生生的身體工作經驗、坑外的生活文化記憶——那些他們身為一個人,生活的尊嚴、生命的價值,卻是被遺忘的。

《被遺忘的》

演出|河床劇團
時間|2021/11/0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礦工們穿著較為暗色的衣物,體現出在地下四百公尺工作時,所累積的辛勤、髒污,而紅衣舞者,則是代表著支持他們繼續下去的「所愛之人」⋯⋯值得深思的是,是否只有罹難者家屬,才真正知道這些英雄們曾經存在?(林芸岑)
11月
17
2021
《被遺忘的》的美學猶如一首蕩氣迴腸的惡之華,以「新」的再生產場域中涵納異己與少數敘事,重返不可化約的具體經驗,把握苦難身體的感知。如果我們剝去1984年台灣工殤議題,這作品依舊是成立的,那它和「記憶」主題關聯又是什麼?(簡韋樵)
11月
15
2021
《被遺忘的》掀開劇場舞台的表面,帶我們進入到底層的世界,但,是否足以顛覆這個被視為神聖的空間,或更廣泛的,決定勞動大眾命運的經濟發展思維與社會階級體制?從走進劇場,深入幽微的記憶,到演出結束離開劇場,回到明亮的現實,是否就是一條從記憶、覺醒、到行動的筆直路徑?我們如何能夠從地底的視角,重新想像共同的未來?(陳正熙)
11月
15
2021
音樂設計柯智豪,對於聲音的設計相當縝密、細膩。他使用了既有的音樂元素,來追悼過往的殘影與被撕裂的記憶,試圖把人的心靈從現實中抽離,進入一個超現實的境地,也像是庫柏利克(Stanley Kubrick)在1968年《2001太空漫遊》中的虛實合一場景。(劉馬利)
11月
15
2021
全劇排除了臺詞和明確敘事,演員的身體勢態、空間調度、音景、道具乃至光源,紛紛高昇至主角的地位⋯⋯那麼,撇棄了寫實主義的真相觀,歷史記憶如何被轉譯並期待觀眾「記得」?(余欣衡)
11月
12
2021
這麼看來,這齣戲最大的啟示幾乎是:被遺忘的是,現實記憶中「煤」聲「煤」息的礦工;被記憶的是:經過「美」的純粹化之後,留存在被「形象」所馴化的感知中;追根究底,這是記憶的碎片,如隕石般在美的面前爆裂之際,來自底層的叩問。(鍾喬)
11月
12
2021
觀眾踏上這條由節目介紹、訪談文章與影片所鋪成,通往國家戲劇院的小徑,沿著名為歷史和勞動的路標,回訪四十年前的礦工勞動圖景。⋯⋯河床劇團長期以來探索的意象劇場的手法,加上視覺藝術家蘇匯宇創作的影像,讓觀眾在分析性的評判介入前,感官被直接衝擊。(許玉昕)
11月
11
2021
不管這是一場重新召喚記憶的招魂儀式,或是撫平事件創傷的安魂大會,兩者皆可行。只是,我為自己下的提醒,就是當我在看到美輪美奐的畫面調度與美學構成,切勿太快沉醉於一時的驚喜。因為議題與演出排練讓劇組人員在演出製作期使盡全力地一生懸命,然而事件當事人與相關者卻是終其一生真正地把命給就此懸著了。(謝鎮逸)
11月
11
2021
《被遺忘的》是一齣暗黑詩意般的政治寓言戲劇,它用一種暴力深沈的方式要求我們用身體感受,用心靈記憶那些被遺忘的怎能被遺忘。(吳依屏)
11月
11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