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遺忘的》,我們如何記憶
11月
11
2021
被遺忘的(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8次瀏覽
吳依屏(專案評論人)

我們觀看《被遺忘的》,同時也用身體重新感受,並且再度記憶。那些曾經消逝的歷史與受盡苦難的人們,藉由戲劇詩意的呈現再度被召回、重現、現身,觀眾必須成為這場如同喚靈儀式的參與者、觀看者,以及感受者。不論你是否欣賞,抑或有所期待,那些被遺忘的,我們承擔起記憶的責任,以各自的理解與感受。導演郭文泰清楚的指出河床劇團的獨特美學在於「創造出跨越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的邊界、模糊夢境與與現實界限的作品,提倡總體劇場、意象劇場、沈浸式劇場,以及潛意識劇場的創作。」(節目單)這齣戲合宜地展現出導演的意圖,觀眾面對的作品,沒有語言、沒有情節,那些具體詳實的、理性邏輯的、能清楚定義解釋的都不復存在,我們宛如試煉的旁觀者,親眼目睹發生在舞台上掙扎蠕動的礦坑受難者/表演者;又彷彿是最無情的審判者,冷眼以對奮力求生的底層工人。但或許嘗試用一種溫柔的想像來理解觀眾與這場表演的關係,則是另外一種選擇?我們可以將自身的沈浸感受與舞台上兩個片段中出現的白衣女子/救贖?與紅衣女子/生命?連結共情,在那些瞬間,舞台上的黑暗幽微如何凝視生命中閃現的救贖超脫,我們抱持著同等的釋懷理解。

動人卻又令人不安的是《被遺忘的》的舞台設計。郭文泰認為他們的演出是「一次次親密的冥想,如同「活雕塑」和「流動的畫作」,讓觀眾從中照見自我。」(節目單)這樣的理念經過震撼強烈的舞台設計成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觀眾被迫面對舞台上的黑暗壓抑、沈重孤寂,同時,被迫感受這樣的壓迫而與自身的黑暗對話,與自我的失落共處。例如,多媒體大膽直面的投影出礦工長期工作總是染黑的牙齒臉龐,將這個群體的苦難直白地展現於舞台上。又比如,將象徵礦工群體的身體放置於類似餐車的裝置上,藉由大腹便便腦滿腸肥暗喻資本家的演員來逐一分食分配這個群體的器官身軀給其他貪婪期待的資本家。礦工成為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犧牲者般,他們被迫獻祭自身的肉體作為勉強維生的代價。雖然很不舒服,但這樣的心靈接觸確實有效,因為我們必須反省思考。可以說,河床帶給觀眾的是一種舞台視覺的語言,一種抽象的靈魂對話可能,語言在這樣的場域裡過於空白,流於俗套,因此不再需要存在。視覺感受成為主宰這場表演的最重要因素。

河床劇團第一次嘗試面對煤炭開採中複雜的政治、環境與社會問題。他們的挑戰在於「提出這個產業剝削勞工與破壞環境的殘酷性,而又不成為一部政治戲劇作品。」(節目單)姑且不論導演所說的似乎含有負面意義的政治戲劇作品是什麼意思,但是河床劇團嘗試用黑暗沈重的舞台視覺來傳達採礦工人辛苦掙扎的意象,這樣的設計帶給觀眾滿場壓迫性的震撼感。最為精妙的點在於一個字都無關政治,但整個舞台滿滿的充斥著政治性話語的無聲抗議。我們被要求凝視黑暗深淵,而深淵也凝視著我們。《被遺忘的》是一齣暗黑詩意般的政治寓言戲劇,它用一種暴力深沈的方式要求我們用身體感受,用心靈記憶那些被遺忘的怎能被遺忘。

《被遺忘的》

演出|河床劇團
時間|2021/11/0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礦工們穿著較為暗色的衣物,體現出在地下四百公尺工作時,所累積的辛勤、髒污,而紅衣舞者,則是代表著支持他們繼續下去的「所愛之人」⋯⋯值得深思的是,是否只有罹難者家屬,才真正知道這些英雄們曾經存在?(林芸岑)
11月
17
2021
《被遺忘的》掀開劇場舞台的表面,帶我們進入到底層的世界,但,是否足以顛覆這個被視為神聖的空間,或更廣泛的,決定勞動大眾命運的經濟發展思維與社會階級體制?從走進劇場,深入幽微的記憶,到演出結束離開劇場,回到明亮的現實,是否就是一條從記憶、覺醒、到行動的筆直路徑?我們如何能夠從地底的視角,重新想像共同的未來?(陳正熙)
11月
15
2021
《被遺忘的》的美學猶如一首蕩氣迴腸的惡之華,以「新」的再生產場域中涵納異己與少數敘事,重返不可化約的具體經驗,把握苦難身體的感知。如果我們剝去1984年台灣工殤議題,這作品依舊是成立的,那它和「記憶」主題關聯又是什麼?(簡韋樵)
11月
15
2021
音樂設計柯智豪,對於聲音的設計相當縝密、細膩。他使用了既有的音樂元素,來追悼過往的殘影與被撕裂的記憶,試圖把人的心靈從現實中抽離,進入一個超現實的境地,也像是庫柏利克(Stanley Kubrick)在1968年《2001太空漫遊》中的虛實合一場景。(劉馬利)
11月
15
2021
《被遺忘的》傾向呈現勞資之間的不對等,和結構體系的差異劃分,⋯⋯也許社會底層的被壓迫和資本家的支配掌握被記得了,但礦工活生生的身體工作經驗、坑外的生活文化記憶——那些他們身為一個人,生活的尊嚴、生命的價值,卻是被遺忘的。(李意婕)
11月
12
2021
全劇排除了臺詞和明確敘事,演員的身體勢態、空間調度、音景、道具乃至光源,紛紛高昇至主角的地位⋯⋯那麼,撇棄了寫實主義的真相觀,歷史記憶如何被轉譯並期待觀眾「記得」?(余欣衡)
11月
12
2021
這麼看來,這齣戲最大的啟示幾乎是:被遺忘的是,現實記憶中「煤」聲「煤」息的礦工;被記憶的是:經過「美」的純粹化之後,留存在被「形象」所馴化的感知中;追根究底,這是記憶的碎片,如隕石般在美的面前爆裂之際,來自底層的叩問。(鍾喬)
11月
12
2021
觀眾踏上這條由節目介紹、訪談文章與影片所鋪成,通往國家戲劇院的小徑,沿著名為歷史和勞動的路標,回訪四十年前的礦工勞動圖景。⋯⋯河床劇團長期以來探索的意象劇場的手法,加上視覺藝術家蘇匯宇創作的影像,讓觀眾在分析性的評判介入前,感官被直接衝擊。(許玉昕)
11月
11
2021
不管這是一場重新召喚記憶的招魂儀式,或是撫平事件創傷的安魂大會,兩者皆可行。只是,我為自己下的提醒,就是當我在看到美輪美奐的畫面調度與美學構成,切勿太快沉醉於一時的驚喜。因為議題與演出排練讓劇組人員在演出製作期使盡全力地一生懸命,然而事件當事人與相關者卻是終其一生真正地把命給就此懸著了。(謝鎮逸)
11月
11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