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演繹,無關性別《扮裝天后II—慾望門徒》
6月
30
2015
扮裝天后II—慾望門徒(白雪綜藝・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9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白雪綜藝團20年的年度製作,與黎煥雄親自為他2015年作品《星光劇院》於金碧輝煌的國家戲劇院入口大廳的演前導聆時藉著述說自己與國家劇院的相互關係回首自己廿餘年來置身其中的小劇場史時候的口吻,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那是一種自滿自得的顧盼,而不再是一種深入議題的運動能量。

《扮裝天后》的故事很簡單,反串秀劇團「白雪皇家劇院」的當家花旦嘉蒂向劇團提出不堪長期演出的倦勤意向,於是團方發動了一個選拔接班人的計畫。而在這群接班人選中脫穎而出的小薇漸成氣候時,嘉蒂除了在舞台上設計了一個讓自己永遠在觀眾心目中不會被任何人取代的驚奇轉折之外,也在與劇團的合約上巧設條款讓自己得到最大的保障。但令人不解的是,在這麼簡單到近乎平庸的故事大綱上,《扮》劇的劇本冗長繁雜令人不耐,尤其是劇末插入的法律關係情節及其衍伸出來的結尾,荒誕離經到令人搖頭,觀眾有如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的舞台上觀賞一齣誇張與貧乏兼具的「本土電視劇」。

就算我們切掉所有莫名其妙、橫生枝節的劇情鋪排,只專注在劇中嘉蒂與小薇(劇中原名小偉)雙旦競合的微妙關係,我們也不太理解其中張力的邏輯何在?小偉被嘉蒂發掘出他的可造之才時,一味地抗拒排斥,無心入團。但忽然在下幾幕又搖身一變,成了團中最處心積慮想往上爬的新人,除了黑心製造意外去傷害對他最有威脅性的同期舞者外,也對嘉蒂看似遙遙無期的退休期限大肆抱怨與公開抗議。劇場觀眾本應最能欣賞這樣的古典雙姝鬥爭情節並期待對其中奧義深入著墨的,《扮》劇卻一無例外地把所有角色扁平化,既無內心的描寫,也無合理的交代,僅不斷將情節生硬地跳接,觀眾彷彿只能靠演員口中的台詞報幕,才能跟上突兀的劇情發展。

在劇場表現手法上,本劇也頗多令人不知何謂之舉。關於嘉蒂與小薇的競爭關係,導演在舞台上利用燈光製造雙視窗的效果,讓兩方同時說著自己的計畫與野心,但如上所述,既無前因後果的承接,使得這樣的效果如天外飛來一筆地突兀;而且將雙角鬥爭情節用這樣的平視角度同時展現,無異將心理層面的懸疑趣味消滅殆盡。電影《黑天鵝》(2010)中,一樣面臨角色競爭焦慮的納塔莉‧波曼在漫長的主觀視野中被自己的各種心理作用所擊垮,是該劇最引人入勝的橋段;而《扮》劇中亮晃晃的分割視野,卻僅僅好像在提醒觀眾趕進度,趕快在全知的視野下搞清楚編劇想填鴨給觀眾的牽強劇情。

白雪綜藝‧劇團的松田丸子(簡志澄)與團員的扮裝演出一直是該團所有製作中的最大賣點,在牽強不知所云的劇情中不斷穿插的華麗扮裝歌舞秀,更是娛樂全場觀眾換來滿場尖叫的保證。但「反串/變裝」所能觸及的性別認同等社會與文化議題,因為全劇場景全設定在「白雪皇家劇院」這個僵固的反串變裝大城堡中,所有相關議題的流通性都因此而消失殆盡。簡單地說,在這個框架設定中,劇中的反串與變裝,已經失去了摹仿/摹擬另一性別的意義,而僅是一種最低階的演出形式的無因性的踐履;精確地說,操作了反串扮裝演出廿年,本劇中白雪綜藝‧劇團在摹仿/摹擬的僅僅剩下「反串藝人/扮裝藝人」此一身分,再與性別意識無涉。

本劇節目冊中寫到:「《扮裝天后II-慾望門徒》,延續白雪多元的表演型態,(…)除藉由扮裝方式來呈現之外,亦於劇中探討性別認同問題。」這句話,是騙人的吧!?

《扮裝天后II—慾望門徒》

演出|白雪綜藝‧劇團
時間|2015/06/26 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