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展演奇蹟——影集式音樂劇《鬼歸代言人Ep.2》
5月
27
2020
鬼歸代言人Ep.2(鬼歸代言人劇組提供/攝影鐘柏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13次瀏覽

程皖瑄(專案評論人)


晚間七點十五不到,「樂悠悠之口」入口處紅燈籠高掛,上面貼著斗大的「八舅公小吃店」字樣,燈籠下早已聚集長長一排等待入場的觀眾人龍,這天並非假日,而是再平常不過的週三晚間,但演出票卷早在幾周前售罄,很難想像疫情當頭,還有這麼多的觀眾在經歷上班日的疲累後,願意帶著口罩奔波至劇場看演出。但看完《鬼歸代言人Ep.2》後,我瞬間理解了,我想起狄更斯《雙城記》的開頭寫到「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容我倒置這句話,改成:「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在眾多表演取消之際,多少在家悶壞、追線上直播追到無感的觀眾如我,多麼渴望親炙一齣幽默引人莞爾的戲劇,一掃心情陰霾(因為劇場的臨場性依舊難以取代啊),影集式音樂劇「鬼歸代言人」系列就是此時的解悶聖品吧!


鬼歸代言人Ep.2 特別嘉賓 引渡師凱帝茂(鬼歸代言人劇組提供/攝影鐘柏諺)

這場不乏二刷以及準備三刷的觀眾,我雖然沒看過第一集,但大致上不構成觀戲的障礙,由於此系列為定目演出,而這集的演出檔期尚未結束,以下為不爆雷的劇情簡述:一名魯蛇男子武世誠(諧音為一事無成,高華麗飾)繼承八舅公的小吃店,同時成為武家第九代陰間引渡師,在第一集裡,他幫助女鬼金霈珮(張世珮飾)一了生前遺憾,最後卻不小心掉入輪迴門,生死未卜。第二集幕啓時並沒有立刻交代被吸入輪迴門後續,武世誠一出場先是中二味十足地與觀眾打屁哈拉,高唱「鬼歸代言人是我」,接著另一位引渡師,也是這場演出的特別嘉賓——凱帝茂(諧音凱蒂貓,凱爾飾)出場找碴,歷經一陣脣槍舌戰,凱帝茂不為人知的秘密被揭開,牽扯出親情的羈絆,而武世誠在完成任務後,一陣天旋地轉,他猛然回憶起先前被吸入輪迴門的情景,情急之下翻開厚厚一本《引渡師指南大全》,再次發現驚人秘密……到底是什麼秘密?編劇依舊吊足觀眾胃口沒有清楚交代,第二集到此結束。

編劇姜柏任與王詩淳【2】靈巧地玩弄著如Netflix熱門影集的手法:任務目標清楚的主角,每集安排一個新登場角色;主角與登場新角色必須協力越過障礙以及磨難的門檻,過程中逐步揭開主角自身的危機與秘密,並在戲最後留著伏筆,讓人不斷想敲碗下一集。因為全劇只有兩個演員,所以角色設定更需完整且立體,尤其喜劇需要快速獲得觀眾認同,考驗著台詞的設計以及演員之間的默契,流暢、不冷場的調度,方能在前半段堆砌笑聲到達一個高度,後半段再讓觀眾「笑著笑著就哭了」。雖沒看過第一集,但可感受到姜柏任與王詩淳兩人默契十足地打造一部「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高段喜劇,文本設定非常引人入勝。

《鬼歸代言人Ep.2》武世誠與凱帝茂開場十分鐘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歌舞,兩人吵著誰才是引渡師第一人,武世誠先是嘲笑對方姓名軟萌沒氣勢,由於凱帝茂諧音為「凱蒂貓」,兩個大男人在台上做出無嘴貓Hello Kitty的招牌手勢,互相喵喵喵不停,「萌元素」瞬間變成諧擬鬧劇,歌詞編寫直白流暢,一秒超熱全場氣氛,雖沒有字幕,但一連串連珠砲的歌詞,依舊能聽得很清楚,除了演員唱功好,音樂旋律、曲式設計也功不可沒。

雙人劇巧妙之初在於演員、故事編寫到位,能「一加一大於二」,但也讓我同時思考,每場超渡一個鬼魂的設定,模式久了,觀眾是否會膩?除了利用「鬼上身」以及「一人分飾多角」,還能如何讓更多「不在場」的角色一起參與故事,豐富深度?鬼與鬼之間是否有更多的互動?在原先設計鮮明的基底上,編劇企圖設下一個更立體的連環套,但從第一集到第二集,輪迴門的謎團並未解除,甚至留下更多伏筆,編劇有打算在第三集解套嗎?解鈴尚需繫鈴人,但編劇會不會設下一個自己也解不了的難題?就像許多知名的漫畫一樣,永遠沒有完結?我不得而知,但這也是影集式劇場演出魅力所在吧,除了乖乖進劇場續看第三集,難解心頭之癢。

以韓劇《主君的太陽》、《德魯納酒店》到台劇《通靈少女》、《囚魂西門》,這些通俗題材大受歡迎的原因除了滿足「焉知死」的獵奇想像,夾雜著各種情感包袱與人生課題,無不引導我們思考生命的價值,與其寫「鬼」,不如說是在談「人性」。《鬼歸代言人Ep.2》以喜劇手法處理嚴肅的生死命題,演出總時一個鐘頭,雖不長,但以平均十分鐘一段歌舞的密度,竭盡音樂劇視聽娛樂效果,在急轉直下的親情段落,因為父子互動不夠清楚,歌曲渲染有餘,演員唱的感人,但實際上劇情安排稍顯薄弱,兒子與父親之間發生歧見的衝突有待更多醞釀,是這齣戲個人覺得稍顯可惜之處。

瑕不掩瑜,《鬼歸代言人Ep.2》有著編劇精心為演員量身訂做的角色設定,導演林聖倫充分掌握場域個性,做出靈活的戲劇調度,歌曲雖不到洗腦程度,但也充分鋪成戲劇情境,燈光以及舞台設計則是畫龍點睛,台上演員熱力四射,與台下觀眾近距離互動,從行銷、宣傳到演出本身,所有的一切完整了這齣戲需要的喜鬧、魔幻、溫馨、Kuso元素。在大製作紛紛取消,小製作得已被看見的此刻,影集式音樂劇「鬼歸代言人」系列成功抓住觀眾的胃口,不斷創下銷售佳績,祝福這個系列持續發展下去!八舅公小吃店能週週高朋滿座【2】,也算是近期台灣表演藝術市場一個令人振奮的小奇蹟!


註釋

1、第一集的編劇為姜柏任與高敏海,第二集則為姜柏任與王詩淳。

2、截至此評論完稿時,「鬼歸代言人」第一集、第二集加演場已有多場完售,八月的第三集演出,尚未公告演出特別來賓,但八場中已有五場售罄。

《鬼歸代言人Ep.2》

演出|花聲藝術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時間|2020/5/13 20:00
地點|樂悠悠之口光復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