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於空氣之舞《鏡X樂》
5月
23
2013
鏡X樂(新舞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9次瀏覽
李時雍(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曾經說「跳舞對我來說,就是跟空氣遊戲」的勅使川原三郎,這一次在演出《鏡X樂》(2009年作品)的演後座談,用了很有意思的比喻:他說,種子會因為落下的泥土不同,濕度、溫度,肥沃或貧瘠,而開出形色相異的花朵,而「身體的泥土,就是空氣。」許多編舞者思考過的空氣、呼吸,在勅使川原三郎的比喻中,與另一個「空間」的問題,獲致一個形象鮮明的連結。

《鏡X樂》探問的主題是鏡像與音樂作為另一個維度,與真實間「倍增」、「破碎」而又「無限」的折射關係;然而身體如何在「空氣之舞」(Dance of Air,《人體書頁》中的裝置名稱)中,形成不同濕度溫度的花朵,或許貫穿了勅使川原三郎從《絕對零度》、《電光石火》等作以來不論是與漫天的書頁、破裂的碎玻璃片,或低限零度的表面上,持續展開的感受與動作。「空氣」如是構成了《鏡X樂》一開場電光聲響疾速閃滅在人體上的身形,是電子噪音與巴洛克音樂(如巴哈)所構成的兩種相互穿刺的空間,更是勅使川原三郎風格化的雙臂,如翅翼般劃過空氣中的線條。

而另一方面,這齣作品又絕對的視覺化,一如鏡像。從燈光設計創造出的影像感,或幾名舞者動作編排上,如一長段舞台中接續繞過「∞」的動線所各自展開的旋轉腳步或劃過的手勢;佐東利穗子(首席舞者)銳利的線條及切換風格的進出場;一段男舞者站在黃光屏幕前,背光而延長的身形廓影;或者是勅使川原三郎在台前光源前轉圈變速,閃滅而打在身後屏幕如電影撥格放映般的效果;所有舞者,倒立躺在台後的平板上,光格般的輪替出現復又消失,一場一場,如電影鏡頭切換,迥異的樂聲交融、疊層,方向氣氛替換。

動作乾淨、簡約,卻充滿著形式重複性中的細緻變化,像緩長的相處。座談中,勅使川原三郎邀請所有觀眾,跳著末段舞者們台中併列,兩手掛在身側,僅只是左右跳上復落下的一大段落,他說,不要抗拒空間中地心引力的秩序;但另一方面,像乒乓球般,在躍起和落下之間,我們跳舞時相處時間最多的,不是地板,而是空氣。造型藝術的背景,或許也提供了空間中光線、溫度、聲音雕塑性的另一視角。自此,區別於了他早期學習的古典芭蕾中,垂直的身體觀念,現代舞的水平性,日本戰後劇場的舞踏足部深植於地板的關係,而形成了勅使川原三郎獨特的「立足於空氣(空間)之中」的身體觀,我想起勅使川原三郎在其中一段引人屏息的solo中,反覆劃過空中的雙手,如同抱擁著有形的空氣,然而也正是這空氣的泥壤,辯證性地,雕塑並綻開著,這在空間中移動著的種子吧。

《鏡X樂》

演出|渡烏舞團
時間|2013/05/18 19:30
地點|台北市新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鏡X樂》一開場,就立即以矇矓的噪音做背景,燈光迴轉地向每一個穿上神秘外套的人頻密的照射,時而見,時而不見,產生一種不安、對自我懷疑的氣象。(李仲希)
5月
21
2013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