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彼此間的那一釐米——《霧中.凝視》
9月
24
2022
霧中.凝視(狠劇場提供/攝影劉千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6次瀏覽

「人如何與越來越真實的虛擬世界、不斷更新的科技共處。有什麼是我們(人)必須要緊緊擁抱的,有什麼地方是我們已經跟不上了的。」【1】周東彥對於數位與影像間的摸索,以劇場系列作品《空的記憶》為始,不時緊扣在現代社會中的科技記憶轉變,並同時在轉變中進行觀察且予以叩問。即使Z世代之後的人們,逐漸能透過科技拉近距離,但科技冷漠的溫度從來沒有與我們客氣,故周東彥所描述的那一段「距離」究竟代表了什麼意思?筆者認為,「人」的參與或許始終是他在勤求不止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素材之一。

《霧中.凝視》(以下簡稱《霧》)曾被周東彥形容為「無愛之愛」,但本質上其實更接近一抹被親密感所包圍的氤氳孤獨。在煙機與影像所吐露的霧氣裡,「男」以言說的同性議題看似神秘露骨,可被抽離出來的特定角色,卻隱匿地像是陳奕迅《孤獨患者》一曲中所描述的男子,其靈魂之窗不斷輸出的強烈孤獨感,最後透過符號、影像以及演員身體的呼應,在緩慢追光的過程中,終於得到釋放。


霧中.凝視(狠劇場提供/攝影劉千鈺)

而此次《霧》的發表,周東彥更展現了科技跨域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就是藉由一連串細膩的劇場調度與整合,讓科技與表演藝術間的連結得以昇華,並讓參與者能夠更加專注地凝視。其一層一層剝開禁忌的伊甸園背後卻毫無批判,同時創造出另一處輾轉物哀、幽玄與侘寂三種美感之深淵。


回歸到劇場的科技餘韻

《霧》的演出內容一共有兩個階段,其一為排練室中迷宮式的實境探索,其二為固定座位上的虛擬影像。在完成配置VR眼鏡的儀式後,即使肉體與靈魂都還停留在原位,但某個程度上與現實世界的隔絕,加上過曝的光線變化,仍舊改變了參與者五感的靈敏度,陷入影像藝術特有的色彩美學當中。

「眼睛」與「立方體」作為符號,牽連著結構極其複雜的隱喻與對應,譬如演員將迷宮路徑上的眼睛貼紙,貼到觀眾的VR眼鏡之上,「深淵的凝視」頓時從他者回歸到了第一人稱,而當演員在節目後半段裡脫下觀眾的VR眼鏡後,誰看誰,又是誰去迴避誰的眼神,在被形塑為立方體的狹小迷宮裡,其實「他者」的凝視從來就未曾消逝。


霧中.凝視(狠劇場提供/攝影劉千鈺)

然而凝視作為一個重要的動作素材,在《霧》中帶有相當深厚的戲劇成份,卻沒有冗長的戲劇內容;事實上,比起探索迷宮帶來的混亂感、VR中顛沛痴狂的狂歡性愛畫面所帶來之震撼,藉由音響作為傳達媒介的戲劇對白交流,反倒顯得薄弱許多。因此筆者在後期接收到大量資訊洗刷過後,留下的印象恰如黃粱一夢,只依稀記得自己在短暫的時間軸裡,不斷地被切換凝視的座位,且在凝視的過程當中,發覺自己也是深陷三溫暖中的成員之一。

在這些距離觀眾僅有一釐米的事件裡,我們總還能發現有一位派對中貌似清醒的男子在監視著、穿透著我們,並隨著監視者的角色更換,我們的凝視鏡頭也從密室的四周,逐漸變換到全知的鳥瞰視角,直至狂歡的能量與速度被烘托到最巔峰後,「演員」們結束派對,抬頭看向高處的我們,三溫暖的房間像禮物盒一樣朝四周攤開,演員們曲終人散,所有人消逝在原本是劇場空間的黑暗當中。這樣畫面的衝擊,進而引發筆者心中對於無愛之愛的孤獨感,而這似乎也就是認識了事物消散後的物哀與跳脫;延伸至薄明的黑畫面,如陷幽考微玄之深淵,讓人獲得思考與沉澱的空間。同時,這些簡易的舞台佈置,將一切密集卻無台詞鋪成之繁複動作濃縮至「眼睛」(凝視)與「立方體」兩個素材裡,不恆常、不完美的內在顯現,也頓時化作了一種無意識的侘寂。


霧中.凝視(狠劇場提供/攝影劉千鈺)


近未來的成本與代價

筆者猜想此次《霧》的完成,創作團隊在技術與藝術之間的拿捏,或許都是以不斐的成本在進行探險,尤其是從《霧》的準備儀式中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以科技影像為名的劇場,雖未必要動用到藍盒子或是大劇院般的大型舞台,但其工作人員的配置,幾乎是與現場觀眾的人數呈1:1的比例,同時現場所需要的網路需求、硬體設備與前置作業等等,若將其描述為「與呈現內容進行等價交換所不可避免的消耗」,那麼《霧》VR規格的厚實與一般線上劇場的三機即時錄影相比,後者便理所當然地望塵莫及。

但一部作品的密度,絕非單純的量與質就可以輕易計算,如果我們能回顧到女性主義藝術家蘇品文在2021年台北藝術節發表的《少女練習》,或許就可以理解其藉由聽覺開啟的想像空間,同樣不遜於錄像的效果,甚至更加超前。在這次參與《霧》的經驗裡,筆者似乎可以想像到許久之後的將來,VR確實有可能會像是智慧型手機一般,成為線上劇場的其中一個窗口也說不定,然而人與藝術精神間的那一釐米是否得以拉近,創作者能夠給予的技術以及力度,必然也會是我們要持續面對的挑戰與艱辛。


註釋:

  1. 參照周東彥(2020),〈虛擬親密〉,狠劇場官方網站。https://www.vmstudio.tw/virtual-intimacy

《霧中.凝視》

演出|狠劇場
時間|2022/09/09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7樓大型排練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