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與矛的共舞《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4月
07
2017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陳長志 攝,驫舞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3次瀏覽
戴君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身體的眾生相〉是《自由步》十年計劃中的第五年製作,由蘇威嘉編創,周書毅和陳武康各演出三段獨舞,與其說這是一場二男的獨舞,更可說是一場三男協力的六小節迴旋曲。

第一段,場中一遍漆黑,只有裊繞耳際的樂聲緩緩推送,一段時間後,舞台上的燈才慢慢地微微亮起,周書毅在原地扭轉的身影逐漸清晰,他穿的藍色上衣,在昏黃的燈下顯得亮眼。剛開始,他只在很小的範圍內活動,彎曲的膝蓋和挺直上仰的背脊互成對比,手臂不斷交疊的彎曲、延伸,極端接近地面的身體大多靠著單腳的移轉稍微挪動位置。極度拗折的肢體關節,使得長手長腳的他看來十分窘迫,氣息也跟著窒礙不暢。即使身體緩緩移動了,另一隻腳總被拖曳在身後,直到好一陣子後,他才開始進行較大區塊的空間移動。他的形體轉換讓觀者的想像無極限擴展,自相糾纏的四肢像是罕見的海底生物,亦像是茂盛延生的藤蔓枝節;彎曲的手指既像是野獸的利爪,也像是群鳥之喙聚集一處。隨著燈光的光圈逐漸擴大,他的移動也跟著加大間距,在特大圓形燈光下,他有如羽化飛天的仙子,雖然身體仍是接近地表,但卻有飄飄乎將臨風而起之態,隨後圓光逐漸全暗,音樂也跟著停止。

當第二段音樂響起,音色極似甘美朗的旋律飄進耳際,接續出場的陳武康站在偏左舞台側,伴隨他出現的是小三角形燈光。他以單腳為軸轉動身體,當三角形的光圈擴大,他的動作軸距也跟著加大。當燈光的角距再度縮小,他的位置移到靠近舞台中央時,即不斷呈現各種變化快速的分解動作,有時雙腳內八,有時勾腳;有時如少數民族的身體姿態,有時則如被拆解的機械零件。在大三角形燈光下,他好像被拉出了分身,有時移動到右舞台,有時踮轉回原位。結束前,也出現了圓形燈光,這和上一段的燈光變化併看,似有較勁互比的態勢,或可稱之為燈光幾何圖解。陳武康在這一段都保持站姿,動律看來比周書毅輕巧得多,如果說上一段的周書毅像是自律內斂的行者,這一段的陳武康可就像是輕履踏階的旅人。有別於周書毅在第一段中壓低的姿態,陳武康則向上延伸,即使下半身移動有限,上半身仍盡力張揚。

第三段的音樂有如鐘聲自遠處傳來,再次由周書毅獨舞,樂聲漸漸渾厚,他的動作愈加大氣,動作面積也隨著增大。雖然走的是不規則路線,行進間仍保持圓的概念,偶有穿刺、尖銳的能量突現,使得動作反差更為顯著。當框形的光影出現時,他即面向右側舞台緩步前行,直到舞台上的燈光大大亮起,他才開始大幅度的移動。當圓形光影再現,他即無極限似的拉開、拉寬、拉長所有的動作與精力,彷彿宇宙之門就此為他打開。直到框形的光影再現時,他才停下來喘息,然後朝右斜上舞台緩步後退。近角落時,燈光再度大大亮起,他的身體也再次增大移動幅度。在這個段落,他宛如受控於燈光變化的制約(或可說他牽制光影的轉換),使其強大或縮小能量的施放,連呼吸節奏也成為變項,於此,自由步發揮了相互牽連的作用。

第四段的燈光集中在舞台中央,有如一輪皎潔的圓月,陳武康站在圓光上,圓的直徑大約是其身體的寬度。他雙腳不動,上半身則不住抖動,臉部肌肉不斷擠壓、推展而致扭曲,嘴巴也不時張大、拉扯,腹部膨脹後又緊縮。雙手的大拇指扣在腰際,其餘四指不停的開、合、彎、直,雖然雙腳偶而打開、合併、左移、右移,膝蓋微彎、伸直,但是全身的活動肌肉幾乎都在雙腿以上,像極了起乩的態勢。有時蹲下,立即站起,有時則翻腳以足外側站立,有時半身快速扭轉,乍看之下宛若頭身分離,即使有稍微大步的移動,也都維持在光圈中,真可稱之為定點半身自由步。他撩起的情緒,在光線消失後,隨著音樂持續迴盪於黑暗中遺落不散。

周書毅在第五段中從右舞台的斜上角出發,唯一的一盞燈從他的頭上方照向斜對角,他跪坐在地,先是像隻優雅的大蟒般緩慢移轉,有時讓身體的支撐只放在一隻腳上,其餘部位浮空,但仍是保持在低水平、低重心的姿態。接著他又像是蓄勢待發的威猛雄獅,雙手撐地,怡然自得的慢慢移動到左舞台的斜下角。從右舞台斜上角到左舞台斜下角的兩點間,他的身體像是自轉的陀螺般,畫圓挪移並推展前進,行進間大多以單點撐地,有時以單腳或雙手支撐全身重力,有時則以背部或是側身作為支撐點,其餘的身體部位則交疊纏繞,不停的誘發觀者產生各式聯想,彷彿看到各種奇特生物的造型。在他移動到左斜下時,燈光、音樂和舞者倏忽消失。

陳武康在最後一段中,再次站在舞台中央點的聚光燈下,像座雕像般,雙腳交叉站立,手臂向上、向旁延伸、前後畫圓,上身側轉、後仰、前彎。交叉的雙足是身體保持不動的支撐,腰際是切割上、下半身的著力點。身體各部位也在對立的狀態下各施其技,只有交叉而立的雙腳屹立不移。他的兩段獨舞雖是以不同的自由步發揮,卻顯得路徑一致,就像修長的周書毅在其演出段落中硬是要壓低姿態般,陳武康則在上下半身與定點的位置上發展獨舞的個人境界。

周書毅和陳武康的六段獨舞都在蘇威嘉思考的架構下執行,他們如何彼此牽制是觀者無法窺視的內底,只能想像三位獨立的個體共同走出的自由步,有如將周書毅和陳武康化身為戈與矛合成之戟,在蘇威嘉的揮舞下施展勾、啄、撞、刺的功能。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7/04/0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