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不界無所謂,快樂不過孤獨《快樂孤獨秀》
9月
10
2012
快樂孤獨秀(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7次瀏覽
謝東寧

當代藝術如果還有「界」的話,那是因為藝術家的觀念,尚未穿越「界」的限制,他們可以安穩待在界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這是一個「去中心」的時代,意義被解構成碎片散落在各個角落,為了要撿拾、拼湊這些碎片,於是冒險(出界)成為必要,跨界合乎「當代」,而其共同的目標,就像本屆倫敦奧運的聖火,由許多小單元的火把並置,結合成一個大聖火,一起照亮世界。

夾子電動大樂隊的應蔚民(小應)便是一個無法被「界」定義的藝術家,早期玩聲音、行動,後來轉向台式綜藝搖滾,後來回歸「應」式搖滾,歌詞更是充滿個人風格的無厘頭生活所感與社會觀察,並且他的演唱會還會加入脫口秀式的戲劇情境。此次在2012臺北藝術節推出的《快樂孤獨秀》,更展現了他對於藝術創作的全面性思考。

本次劇場演出,跟小應在演唱會的演出,最大的不同便是「正經」,寫好的準確劇本,結合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的裝置創作,及劇場外肢體演出的即時影像,還有三位實力派小劇場演員的助陣。不過這種正經還是處處透露出「不正經」,首先,將兩個矛盾字眼擺在一起(快樂、孤獨)的秀,就像小應本人,舞台上搞笑,但很嚴肅,演唱會舞台上像偶像,但根本反製造偶像的社會。於是,我們便不能進入理所當然的模式,來看這場演出(一場潛台詞的饗宴)。

觀眾進場時發放了3D眼鏡,演出影像部份有時會出現3D立體影像。演出的第一部份,是小應的新歌發表,五首歌配合據說可以按摩大腦的麻葉動畫影像,將觀眾帶進由小應本人一手詞曲創作「無可奈何!搞笑吧!」的世界。然後是一段後設的「現場分析」廣播劇,由一名記者訪問剛剛正在看演出,資深評論家的感想,大大分析調侃了關於表演中的「笑」(這也是本屆臺北藝術節的主題)。

然後是小應當樂團指揮,配合三位孤獨角色的單人脫口秀,包括古董買賣商(雷煦光飾)、產品開發主任(王世緯飾)和天才漫畫家(朱安如飾),三人天馬行空,有說、有演、有唱,並不時把當指揮的小應和樂手也拉進劇情,並用力荒唐解剖了三種職業,看似在正常外表之下的共通孤獨。

最後,是小應一段精彩的單人「孤獨究 」,以演唱會歌手和樂迷的型式,不同的是,他由為什麼想做這個演出談起,直到回顧他的青春、初戀和影響他人生的書籍、作者、樂團和朋友,並配合詩意影像(及場外即時舞蹈投影)的輔助,而這種語言處處玄機,簡直是哲學辯證式的演唱會,配合夾子的歌曲,竟然是如此順暢,富有啟發性。

不過,觀眾的反應似乎過於冷靜,少了粉絲與偶像之間的瘋狂默契,可能是劇場觀眾和演唱會歌迷的差異,而這也顯示出,演出定位上的模糊。但無論如何,小應還是勇敢地堅持自我,孤獨地和觀眾,完成了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相當獨特的劇場演唱會。

《快樂孤獨秀》

演出|夾子電動大樂隊
時間|2012/09/07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