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成熟更靠近了一點《〞離〞生活近一點》
12月
04
2012
〞離〞生活近一點(索拉舞蹈空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1次瀏覽
戴君安

索拉舞蹈空間今年的新製作《〞離〞生活近一點》在台南市的小劇場,對上在隔壁演藝廳盛大上演《黃金海賊王》的金枝演社,仍能填滿半成以上的觀眾席,應該也算是成績不錯的票房。

台南市的原生劇場,顯然不是這一場製作原先預設的空間,看來像是將小型鏡框式舞台演出的作品,搬到黑盒子裡一般,使得部分的段落,諸如舞者們站在假想的翼幕裡等著出場的片刻,顯得有些突兀。實際上,演出空間的限制總是難免存在,如果可能的話,順應空間稍作修改,應該不失作品原貌,且能讓演出更具完整性。

今年的舞者們有舊面孔也有新面孔,新血注入的活力,使得整體呈現較往年的演出鮮明許多。舊人也有愈加成熟的表現,尤其是慣於使用芭蕾語彙的賀愛曾,展現了她試圖跳脫古典芭蕾框架的決心,雖然仍有點小小的澀滯,但是可以看到暢達與豁然的能量,已經大量的注入她的肢體表達。或許是這番改變之故,使得她在一群靈活跳動的舞者中,顯得格外搶眼。

整場的四個作品各自獨立,並無串連;雖然都個別和主題 「生活」有些呼應,但是整體意象乍看稍嫌模糊,似乎有話要說,但又不能清楚表白。換個角度思索,這也和主題「離」有些契合,究竟是拖遠或拉近生活,則任憑各自表述。

郭芳伶編創的《喧囂的孤獨》,似乎在闡述熱鬧都會中的寂寞身體與心靈。開場與結束畫面的頭尾呼應,以及多次重複的動作段落,也似乎在陳述每天重複相同步驟的單調生活百態。

《無足輕重的反抗》乍看之下,似乎少了點什麼,但可看出整首作品有著反映生活上的無奈意境,尤其是編舞者許慧玲在結束前才以輕如鴻毛的諷刺性手法,表達她的黑色幽默,才為初始的疑惑找到解答。

《LO失ST》以白色的服裝與鬆緊帶,劃開黑色空間的寂寥,舞者們穿梭其間,彷彿尋找方向的落寞身影。編舞者張崇富沒有一定成規的風格,再一次的在這個作品中展現。他的舞蹈結構鋪陳有序,且能靈活運用舞者的肢體能力,使這個作品稱得上是整場演出中,最有份量的「舞蹈」。

潘大謙編創的《出入之間》,與其說是「舞蹈」,看來更像是「肢體劇場」(physical theatre)的展演;或可說,舞者們在這個作品中,看來更像是一個大型裝置中的移動媒材,她們走出了「跳舞」的格局,進入了必須另尋定位的藩籬。這樣的呈現,對創作者、表演者和觀眾而言,應該都是挑動思維與習性的策動吧!

索拉舞蹈空間自2006年草創至今,積累的一點一滴都沒流失,且在2012年看到更多的突破;但如果要邁向更精緻的呈現,索拉需要更多刺激和推力。

《〞離〞生活近一點》

演出|索拉舞蹈空間
時間|2012/12/01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