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與不感動的瞬間《鄧泰山鋼琴獨奏會》
6月
06
2018
鄧泰山鋼琴獨奏會(亞藝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44次瀏覽
林惟萱(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碩士)

鄧泰山又來台灣開音樂會了。在一個youtube和音樂串流服務盛行的時代裡,能夠始終保持為台灣古典音樂舞台上的常青樹,可見鄧泰山對台灣聽眾有著難以遺忘的魅力。這份持續吸引觀眾進場欣賞鄧泰山音樂演出的究竟是甚麼?帶著這好奇與期待來到現場音樂會的我,試圖用文字捕捉這個究竟。

當鄧泰山在蕭邦的升F大調《船歌》中段後,節制地奏著調性幽微不明與不穩定的切分節奏之後,再次出現的流洩而出的右手旋律,彷佛看見霧濛之後,飄出彩雲的瞬間,先前的節制便顯得恰如其分,唯有如此,那魔幻時刻才於焉而生;又或者,是帕德雷夫斯基的《夜曲》,中段先逐漸增強力度再漸漸減弱之後,是短暫地令人屏息的停頓,當右手旋律再次浮現,因著鄧泰山的細緻詮釋與巧妙鋪陳,力度幅度的起跌烘托出景色氛圍,而瞬息停頓後,滑開一刻最美瞬間。聽者在與舞台演奏者的一期一會間,得以親身見證魔幻時刻的輪廓隱隱清晰了起來,那不正是「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嗎?

沉浸於欸乃山水之後,我又低頭記下我的感想,屢屢如此,引起鄰座觀眾的好奇。她在中場休息時和我攀談,說起她的疑惑,究竟學音樂的人與一般愛樂者如她,會聽見甚麼不同的光景:「學音樂的人在欣賞演出時,會不會因為熟悉而專注技巧,反而那種單純的喜歡被拿掉了?」回應他的問題之前,我反倒更好奇,不甚理解樂譜的他們,究竟聽到了甚麼?她談到上半場最喜歡的《船歌》,覺得好像真的感到水波的流動,她述說著那些直觀的感受,我說:「有畫面感的樂音,更容易觸動你嗎?」她回答是肯定的,接著,我們討論了鄧泰山的演奏給彼此的聽覺感受,她形容音符如一碗閃著油亮光澤、顆粒分明的米飯,我替他補充了觸鍵的乾淨清晰,後來因為我問起她是否喜歡鄧泰山詮釋的李斯特《諾瑪的回憶》,我們以「熱氣」來討論,對他來說,「熱氣」好像還差了那麼一點,我忍不住想到西藏旅行時那永遠燒不開的水,後來才想到她指的應該是音樂宛如熱氣隱微發顫的效果。對我來說,60歲的鄧泰山在這場音樂會中追求的或許不是那種激昂澎湃的沸點,而是一個升溫至90度C的醞釀過程。

來不及和她細說我的感受,我和這位觀眾就在終場後各自分開了。但這段談話卻讓我印象深刻,原來一般的愛樂者對於音樂評論是有期待的,期待能與人交流,驗證自己內心感動與不感動的瞬間。

而關於這場音樂會中不感動的瞬間,我也想談一談。這場音樂會節目單的排版是這樣的:鄧泰山的介紹之後,是四頁的名人推薦,他們的名字字體放得比內文本身還斗大許多;接著是一篇關於帕德雷夫斯基與波蘭的撰文,行禮如儀地,緊鄰標題的右下方是字體略小的作者名字;接著是曲目解說,然而,「曲目解說」四個字的位置接近頁緣的頁數標碼處,字體大小也僅是頁碼等級,九頁的樂曲解說之後的「整頁右下角」,才出現與內文一樣大小字體的作者姓名!

照這樣的排版方式讀下來,誰不會有一種樂曲解說可有可無的感受?若非將樂曲解說九頁全數讀完到頁底最後一行,還真看不到作者的姓名?或是以為,樂曲解說其實是帕德雷夫斯基與波蘭的撰文作者寫的?的確,鄧泰山是這場音樂會的焦點毋庸置疑,但是節目單裡面還要強調名人薈萃的排場和等級,造成諸作者名字的大小和突顯程度,和諸作者撰文的字數量成反比?名字端得上檯面與端不上檯面的階級排版方式,這一本大師音樂會的節目單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

是的,這場音樂會不論台上或台下確實眾星雲集。鄧泰山的傳奇和音樂,的確感染了台灣音樂界從大到小的各種參與者。可是鄧泰山的音樂可以持續到今日仍受到台灣聽者的歡迎,我想是因為真誠與持續的努力,更是因為面對音樂時的謙卑,而不是階級排場,但本場次節目單的設計,卻再再釋放出一種訊息,即主辦單位認為只有樂界名人的大名加持,大家才能因此感動,亦或是這是給大師六十歲大壽的排場驚喜?不論如何,用字體大小、位置排版刻意營造階級差異,這真是國際級音樂大師希望帶給台灣觀眾的印象嗎?又或者,已經聲名如此的鄧泰山,還需要台灣樂界名人的蓋章認證,才能彰顯大師之所為大師嗎?

《鄧泰山鋼琴獨奏會》

演出|鄧泰山
時間|2018/05/24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