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肉體有意識《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默默計畫2017》
6月
06
2017
默默計畫2017(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78次瀏覽
蔡家偉(科技業工程師)

演員跳舞,舞者演戲。回到當天的水源劇場,在那個少有的四面台結構裡,除去我們平時熟悉的各項舞蹈或表演技術,脫去既有的身份、姓名、身為人的意識或認知,在舞台上的六具軀殼裡我們還能夠窮究什麼?

觀眾陸續就坐,水源劇場入場處的簾幕仍未拉上,舞台中間六名演出者[1]看似在暖身,他們或是彼此交談或是沉默,或是互動或是嘻笑,而那段無節奏非音樂的背景聲不知道何時已經悄悄帶入,敲擊、抑或椅子拖過地面的尖銳聲響,由此開始,一個演出所謂的「開場」已經被模糊。由此開始,時間、生活、甚至是人的意識便開始被壓縮進演出者身軀的大小之中。

演出者以身軀組成一具有機體沿舞台外緣滾動,以肉身為主體或用肩背或用髖胯,或用胸腹或用肘腕,更甚者用脊骨用天靈相互影響、溝通或回應,如果肉體有意識,那麼其使用的感官是否與「人」有別?我以眼視物以手觸摸,以腳行進以肌膚感覺冷熱痛楚,而肉體本身是否也能看或聽,或感受或回應?

而演出者們不僅僅滿足於此,在探究肉體可能的本質同時,所有的活動也成為用以量測時間的被動現象。我們用鐘錶量測時間流逝的快或慢,可是在連續不斷的人生裡,多數的片段是不斷重複的「例行公事」。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醒來,刷牙梳洗時想著一天的工作將面臨的人事物,進食排泄、愉悅痛苦、疲累休息,一天結束清理自己之後躺上床,睜開眼後又是另一個大致上相同的普通日子,然後我們試圖在這重複又重複的縫隙裡找尋熱情和生命的意義、努力活著、愛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人,用無數的一秒和分不清差別的每一天來形塑所謂的「一生」。我難以描述每一個演出的片段,但演出者以看似重複的肢體回應彼此,在每一次的重複裡把時間壓縮進肉體,從前半段重複的生活片段裡僅僅只有兩具肉體開始,隨著場內的「時間」行進,第三具以上的肉體、話語、身份、場域、關係、故事、情緒、生命都逐漸被帶入,直到最後一段獨白破題,引導觀眾將宇宙誕生長度的時間感壓縮進一年之內為止。

於是你我的「一生」也僅止是除夕夜前的半秒,終幕時演出者各自回到觀眾席的座位裡換上冬季的厚重衣物,以半睡半醒、迷惘、尋求解脫的象徵性動作做結,是否暗示你我的生命也像在隆冬的午夜來不及數完的半秒,連想用眼淚哀悼也不足夠。

余彥芳與演出者們這場關於身體的實驗是否如原初設想般的發展已不得而知,在我眼裡舞者的肉體發展出意識後,「他們」便開始進行一場自己的演出,他們有時彼此對話,向觀眾質問,有時是六個意識,有時是一個意識,「他們」用全新的感官重新定義時間,也定義「自己」。

演員跳舞,舞者演戲。一天不當作一天,而我們聽見身體說話。

註釋

1、不稱舞者而稱演出者是因演出成員由本職為演員、導演或舞者等構成。

《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默默計畫2017》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7/06/04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