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與極限運動的新感官體驗《秋收—夜祭》及「2019十鼓秋季極限藝術節」
1月
02
2020
秋收─夜祭(十鼓擊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6次瀏覽

黃微芬(一般社會人士)


黑夜中,觀眾們每人手持著火把,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從餐廳一路沿著舊時糖廠內的鐵道,穿過倉庫,轉入條狀框架構成的矩形長廊,廊道邊壟起的土丘,就是「甜蜜之丘」了。

十鼓擊樂團在其所策畫的「2019年十鼓秋季極限藝術節」中的表演節目《秋收—夜祭》,便於「甜蜜之丘」前的齒輪舞台展開。此時,鼓者們已在台上定位,不疾不徐地輕輕敲著鼓,不時伴隨著「噹」一聲的罄音,以反覆而和緩的節奏進行著。這是十鼓擊樂團特別設計的開演儀式,為的是配合首度在齒輪舞台的不插電演出,於是原本的舞台燈光改由熊熊的火盆取代,讓夜晚的園區多了一股神秘感,像是一場部落的夜祭,以鼓聲開場,而觀眾們也像是被鼓聲召喚似的,拿著火把,一路走了百來公尺長的距離,齊赴這幽幽之地;然後,放下火把,隨意找個坡地坐下,聆聽這夜晚的聲音,靜待節目登場。

接下來的曲目,十鼓擊樂團亦特意挑選了歷年來的代表作,再加以重新設計、編排,尤其是對氣氛的營造,更可看出其用心。舉例來說,〈點將令〉這首以民間八家將陣頭為題材的創作曲,刻意將舞台延伸到齒輪舞台旁的糖蜜槽,由站在槽頂的鼓者搖動串鈴,揭開序幕,鈴聲隨著風的飄盪,彷彿來自天際,為將爺的出場鋪陳出極好的氣氛,亦凸顯出十鼓擊樂團想要呈現的環境劇場效果。其他幾首在水舞台的演出,讓跳躍的火光倒映於水面,亦頗讓人驚喜;意想不到的是,糖蜜槽下方這灣淺水,竟能幻化出如此動人的視覺效果。

秋收─夜祭(十鼓擊樂團提供)

台灣各地的糖廠,隨著糖業的沒落,多半拆除,成了閒置廢墟,而十鼓擊樂團以表演團體之姿進駐仁德糖廠,打造以鼓樂為主題的文創園區,將工業遺產變身為藝文展演空間,包括在製糖工場五重壓榨機上搭建的「夢糖劇場」,以及利用壓榨室透平機的巨大齒輪改造成的戶外舞台,都是極具特色的表演場地。多年來,十鼓擊樂團在仁糖這塊基地上,專注於表演藝術領域的開拓及耕耘,始終充滿拚勁,除了2004年發展迄今、最早打響在農曆春節演出的「鼓樂節」之外,陸續又有夏日音樂節、跨年音樂會、囪擊音樂祭的推出,表演內容已跨出「鼓樂」的範疇,朝多元藝術形式的發展。

而在2019年深秋,十鼓擊樂團又有驚人之舉,將園區近年來積極推動的極限運動及設施,與表演藝術結合,推出「十鼓秋季極限藝術節」來挑戰人們的欣賞體驗。於是,在表演中,赫然可見有人如飛鼠般,自四層樓高的糖蜜罐滑翔而下,降落在觀眾與舞台之間,亦可瞥見有人自舞台後方七層樓高的製糖工場高台,如自由落體般地一躍而下,引人驚聲尖叫。

當然,要將極限運動/設施與表演藝術這兩種完全不同領域的娛樂混搭在一起,必然有一定困難度,特別是像十鼓擊樂團這類侷限於特定舞台的音樂性質演出,要如何讓觀眾在凝神觀看舞台表演的同時,又能夠巧妙地「介入」極限運動,而不覺得受到干擾,更顯其挑戰性。因此,這回在秋季極限藝術節的演出,也非全然完美;但無論如何,十鼓擊樂團所設計的「極限藝術節」在全台各縣市諸多表演藝術活動中,獨樹一格,若能深耕,未嘗不是為台灣的表演藝術開創了新領域。

《秋收—夜祭》

演出|十鼓擊樂團
時間|2019/11/22 19:00
地點|台南十鼓仁糖文創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