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謝幕!《如夢,看雲去》
11月
05
2018
如夢,看雲去(組合語言舞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0次瀏覽
石志如(專案評論人)

組合語言舞團二十五週年謝幕公演《如夢,看雲去》,乃延續2014年《如夢》與2017年《Passing By》以蘇軾〈念奴嬌〉為創作主軸之第三部曲。《如夢,看雲去》分為上下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團長暨藝術總監楊桂娟的創作,楊桂娟透過「雲」的變幻多端之態,描寫她親睹生命無常之寄託,如同蘇軾寄情於歷史古人,揮別過去楚痛的胸襟進行跨時空的對話。第二部分為日本禪性舞者Miyoko Shida Rigolo以絕佳的專注與穩定性,展現一齣優美的平衡之舞。從整體《如夢,看雲去》的節目安排,不難看出這次謝幕製作強調如東方哲思的的平靜與圓滿,為這個經營四分之一世紀的舞團,留下美麗的轉身。

一開場回顧舞團的創作紀錄影片,從沈重的鼓聲緩緩引出過去的輝煌。影片呈現楊桂娟長年以「舞蹈從書法中探索」的創作脈絡,從早期轉化來自東方哲思的氣韻,善用水袖的張弛之速,擊鼓的陽剛沈穩,並從「文意」與「字形」作為她創作的肢體意象,同時影片中也出現多位後起之秀的作品(見節目單所示,共三十三位創作者在此發表創作),不難看出舞團中後期,以完善的行政能力透過創作平台提拔未來新秀,讓舞蹈能在多元「組合」型態之下,創造出新的跨世代「語言」。

幕啓。第一部份楊桂娟編舞。〈序曲〉由舞團資深舞者楊琇如詮釋,一步一步踩著過往,看似探尋也似回首,如「大江東去」之胸懷,環顧投影幕上的棕櫚葉躺在沙灘上,時間性之於此,是宏觀的凝視,每一個轉身翻閱的是歲月的無痕,楊琇如的動作簡約、淡如雲羽之飄然。接著〈雲幻〉一出場即是鏗鏘有力的鼓聲,舞者許書銓、林姿均、何嘉恩展現舞團以「白」、「水袖」書寫「書法」的運勁,在動作上選擇跳躍、旋轉、翻騰等,讓袖子在空間營造如風起雲湧的形象,如揭示一場即將攪弄無常的變因即將展開。然而瞬間寧靜僅剩潺潺的水聲時,卻將上述緊張氛圍帶入一股隱隱的芬香,這一段〈抹雲〉是美麗輕柔的雙人舞,如小浪拍打在岸邊的浪花,一陣一陣地,林姿均穿著淡藍色水袖,與上一段白色水袖區隔,楊琇如此時如一位旁觀者欣賞著浪花,此處倒有借物抒情之態。

隨後跟著悠揚的提琴聲,〈雲漫〉的舞台上方垂掛多件女性的白禮服,背景出現以多媒體投射的「石」(文字以疊置、複體處理)、棕櫚葉、沙灘等,之後場景色調轉換為紅黑色,投影轉為火焰,飛絮的火苗在空中竄燒,白禮服也變調。這一段由舞台裝置所營造的「事件」,白禮服看似暗喻女性走入婚姻,而在舞者楊琇如僅用極簡的走路動作去承載一輩子的甜美又沈重的負荷時,從創作手法看這段偏向超現實的寫意,楊桂娟似乎有意表現出她心中,作為一位女性的強韌與無懼。

隨後〈除雲〉是五段風格較為迥異的變奏。首先第一段天幕轉為黑幕,垂掛的白禮服與身著白衣的四位舞者,搭配急促的鼓聲,上下呼應。四位舞者動作流暢,在舞台中極速變換位置,彼此時而碰撞,時而輕觸,時而如玩弄般的拋接,時而翻騰相互扣連身體的節奏層次,如翻湧的積雲凌駕於天地。第二段兩位男舞者如兩股張狂的黑雲,動作質地以陽剛的武術動作發展。第三段如東方太極的陰陽中庸之道,以柔克剛,三位舞者隨著水與氣旋的聲音,身體在吐納、相互依附的關係裡得到調和。

接續第四段的雙人舞,出現火燒木的聽覺刺激,此時突然讓筆者豁然開朗,如果「木」視為生命堅挺的象徵,那「火」就是不斷淬煉生命的試煉場。楊桂娟的《如夢,看雲去》以「雲、水、火、木、石」借喻人生的百態,而白色禮服是所有女人的嫁衣,也是舞團為臺灣舞壇奉獻的嫁衣,觀至此處,筆者難掩心中酸楚與不捨。第五段舞台中央降下中隔幕,兩位舞者如在高山溪水邊聽著遠方的缽聲,舞姿融合太極無為的純淨。最末段〈雲淡風輕〉靜靜的、緩慢的,隨著楊桂娟的吟唱,時間游移天地,也消逝於天地。曲終,一股內蘊之美深深烙印腦中。

第二部分由Miyoko Shida Rigolo演出。〈雲非雲〉原名〈Sanddorn Balance〉是以十三枝棕櫚葉將一根羽毛在毫無其他輔具(固定器或黏著劑之類),以交叉堆疊方式撐起所有重量,呈現一種看似毫無重量的舞蹈。此舞必須在舞者絕佳的專注力與平衡感,以及手中準確比重的計算(每根棕櫚葉的長度、重量皆不同),在時間一分一秒所累積的高度凝視之下,空間與力量的變化隨時挑戰著舞者,然就在完成之後,Miyoko Shida Rigolo取下羽毛,完美的棕櫚葉建築也隨之傾倒。

〈終曲〉鼓聲再度響起,擊鼓的剪影取代真實的軀體,整場演出揭示了虛實之間亦是一種「真存在」:在空間舞動即逝,是虛;多媒體投出的影像,是虛,棕櫚葉撐起的夢幻平衡之美,是虛。那什麼是真?筆者認為,汗水是真,眼神是真,步伐是真,歲月是真、堅韌是真、感觸更是真。這場短短七十分鐘的謝幕演出,所展現出的是組合語言舞團二十五年的堅持,從整場舞蹈主體的安排,楊桂娟仍持續「舞蹈從書法中探索」:從書寫之間傳遞出她個人的生命價值。《如夢,看雲去》整體製作,用一種精神層次深刻地刻畫作為舞蹈人與經營舞團的不易。

《如夢,看雲去》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8/10/27  19:30
地點|新莊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終曲〉的意象儼然直擊節目冊內頁的圖片,圖中楊桂娟跪坐在地,面對手捧花束躺在沙土上的楊琇如,雖有幾許哀然卻祥和平靜,沒有拼裝的情緒或繁瑣的贅詞,只有寧靜的告別。(戴君安)
11月
01
2018
霎那間,觀者和舞者的界線被戳破,整個庭園在觀眾的或站或坐、舞者的漫步和靜止中形成一幅畫,我們又再次被融入作品之中,共同成為鬧市轉角的一幕風景。
9月
07
2024
如果我們期待在《惑》中看到更多,那迎面而來只有一股渾沌而無定向的氣團。但如果我們在《惑》中放下期待,遇見的將會是一股沉浸式的流浪與沉澱。從舞者黃立捷與鄭希玲精湛的雙人舞中,我們可以判斷《惑》之中仍舊有具傳統性、屹立不搖的主體所存在著。然而《惑》的本體並非在這些肉眼可見的純肢體身上,而是其身後的投影,以及那些被驅使的當代藝術/科技藝術。
8月
16
2024
什麼能是劉奕伶的parrhesia呢?這是發生在劇場裏的事,入場時刻還替觀眾備酒,迎賓,也是她將要be real之前,舒緩氣氛。她面對的是觀眾,有粉絲、朋友、同好、學生、老師、學者、劇評人或藝術機構各式人等,而她已勇於說出她的事了
8月
09
2024
這裡的故事也有其地域性,《毛利亞》是一個只屬於台灣排灣族來義部落的神祇的故事,生活在此地的人以及家屋,都是它的主角。觀眾只是跟隨其中,跟隨一路發現的石頭與腳印從而踏入遠古的故事,神話故事的真實性,使整個作品充滿生命力。此地的人/觀者以歌謠複誦表演者哼的歌,沒有一首歌是當地人不知道的,小自孩童哼唱的童謠、大自耆老長輩深入骨髓的曲調。每一個參與者要做的只是把自己讓位給演出,並讓時間繼續展開,只需浸潤其中。
8月
05
2024
把現代性代換為「國家」,將塵埃代換為「庶民」,這句判斷也是能夠成立的——這也正是雞屎藤舞蹈劇場向來的創作關懷,同時也隱約表達了對無視於平民百姓生命經驗,只在乎達官顯貴與家國大事的線性進步史觀的一種抗拒。
7月
30
2024
為何整體的框架是如此重要呢?問題不在於人物造型與交通方式是否考證史實,而是在於火車如何變成不同階層、族群的角色得以私奔、做夢或逃亡的技術物。坐火車的記憶,串連不同城鎮空間的殖民地「一體感」形成和象徵社會階級的車廂差別待遇,都可以是對現代性的批判。
7月
29
2024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