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裡有光《作者和她的故事們》
2月
25
2016
作者和她的故事們(小劇場學校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31次瀏覽
黃佩蔚(專案評論人)

赤裸的灰色地板,聚焦的暖色光下,落著一張黃色折疊椅;幾條從天而降,些有肌理的白布,形成翼幕與場景,幾近空台。素淨的基調延伸到演員服裝,除了第二幕的英式軟呢花格子褲裝,其餘場景裡,樸灰無調的單色剪裁,像是為了平抑將要說出口的血色童話。

因為演前口播的提示,讓觀眾知道那是一個偵訊室,「說,是不是你做的」「這些,都是你的小說情節,你怎麼解釋」,第一幕開頭的幾句台詞,給足了線索,坐在中間折疊椅上的,是一個小說作家,圍繞著的,是警察之類的偵訊者,她(們)拷問她,她否認、辯駁。換場後,色調瞬變,音樂輕快,一具軟質大型棉偶,帶著兩個女孩,輕巧甜美的演示各種不同的自殺方式,如何衝往車道、如何把塑膠袋套在頭上打死結,並且童言童語的說:啊,我死了。然後,再來一個,又來一個,還有一個……。棉偶名叫枕頭人,全身上下都是枕頭作成,鬆軟而溫柔,他的工作是在痛苦的成年人將要自殺之際,帶他們回到童年,告訴他們未來會發生的事情,說服他們在這個時候自殺,讓未來的痛苦不會發生,並教授他們各種不會被發現的自殺方法。

場景回到偵訊室,《枕頭人》是作者所寫的幾百則童話故事的其中一篇,還有其他更多關於虐殺兒童的題材,而最近兩起兒童虐殺案與小說中的情節一模一樣。在前後時序錯置的對話、回憶、獨白,已經無法分辨的虛構與真實之間,一片一片拼湊出事實的樣貌。原來,作者的驚人創作力,來自於從小受父母虐待的姊姊,長大後知情的作者,用枕頭悶死父母。而真正犯案的是聽作者說故事的姊姊,姊姊將自己當成枕頭人,想要拯救那些孩子,真實的偵訊室與虛構的故事場景,交錯。終幕結束在姊姊7歲那一年,拒絕枕頭人的自殺提議,因為她相信,唯有活著,才能讓妹妹寫出好故事,為了妹妹的故事,那個已知的殘酷未來,變得甘之如飴。她笑,燈暗。

明顯改編自愛爾蘭劇作家Martin McDonagh《枕頭人》,由小劇場學校2014年期集體重新創作的《作者和她的故事們》,有別於原劇的性別設定,改由全女班上場,情節順序更動,重新安排人員調度。場上共有六名女性演員,每一幕的角色卻永遠維持兩位,作者與警察、作者與姊姊。其中微妙之處,在於除了作者一角由單一演員(陳芝欣)飾演,另一角色皆由五名演員共同演出,這個五人同飾一角的設定,企圖讓同時站在舞台上的六名演員,以實際量體拉出5:1的關係張力,強化對立者的姿態及多重人格。五名演員以一致服裝作為暗示,從語調與行動,區隔差異,呈現出個別角色(姊姊、警察)內在的多重人格,時而溫柔善良、時而殘暴嗜血,而五名演員之間的互動,則形成角色內在人格之間的衝突與自我對話。如此的調度設定,讓已然過於素白的空間不致更顯單薄,亦多少彌補了單一演員能量不足的缺口,只是,卻也因此造成無可避免的另一個缺口,作者一角的策略闕如、形單勢弱,無法與其他人形成有效張力,恐怕是一個兩害相權的胡同。除卻表演能力的不足,對比原著的懸疑詭譎,《作》重組結構,軟化殘酷,織入了陰柔淒美的感性書寫,略略修正了結局的明度。

如果說Martin McDonagh的《枕頭人》,闡述的是藝術與自我、道德、政治之間的悖論關係,《作者和她的故事們》則保留角色彩度,重組挪寫,企圖傳達暗黑背後的信念,黑暗到了盡頭,便看見光。真實與虛構之間,作者說的故事裡是信念,故事外,也是。那個堅持要跟別人有點不同的綠色小豬、相信自己就是基督,不論如何受虐都至死不棄的小女孩,那些人性裡的偏執,是因為信念。姊姊為了拯救小孩的未來而犯案,為了讓妹妹寫出好故事而願意痛苦的活著,也是信念。「在你、我跟故事之間,我會先殺了你,然後自殺,但故事必須留下來。」那個不說故事,毋寧死的執著,仍然因為信念。

然而,不論以善為始的殘酷,究竟是否為惡的悖論,如何能解,這樣的愛與信念,都太沈重。而或許,沈重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說故事的人,誰得到了故事詮釋權,誰才能夠決定重量與顏色。

《作者和她的故事們》

演出|小劇場學校
時間|2016/02/19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