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追問,觀看的邊緣《魔時尚La Mode》
10月
13
2016
魔時尚(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6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對於這齣製作的描述已經夠多,關於台中國家歌劇院,關於作品其中的跨國跨界,於台灣島內以及於外激起的火花等等,在此就專對《魔時尚La Mode》的現場演出談起。

進入場中,視覺迷濛,藍光與煙霧瀰漫,甚且啟動消防警鈴,觀眾坐定後,舞台站立席的觀眾接連入場,台上逐漸生出了數個伏地爬行,以黑布罩住的舞者,除此,台下觀眾並觀看了台上觀眾測度與舞者距離間的猶疑,彼此間觀看與對峙的緊張感,讓觀看的界線更為明顯。開放觀眾可上台,解消觀眾與舞者的距離,甚且有著觸及危險的可能性,聯想到行為藝術家Marina Abramovic(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之思考 :一再以身體與行為測試觀眾,重設觀看界線。如我觀看的場次,有一位觀眾甚且拉開伏地舞者的包裹黑布。開放觀眾上台的概念,已經將觀眾反應,與舞者的對峙都包含了,觀看的界線在演出中不斷流動與調整,自台下觀眾—台上觀眾—舞者—鋼琴家向井山朋子之間迴盪。

台中國家歌劇院設計者伊東豊雄,於此演出中,以舞台設計連結歌劇院設計景致與建築的結構,不同於建築看來柔曲線條實為剛硬建材,舞台上方的螺旋管體之形是白透明紗狀材質裝置,有時向下「生長」,隔絕鋼琴家/舞者與觀眾,時而向上收起,開展舞台空間,寓其如布料罩住人體,將包覆的尺度擴張外,也延伸歌劇院建築改變人的感官感受,具象了人在此具生物態有機體之建築間的穿梭。

出現數個舞者分散錯落伏地緩緩蠕動,電音聲響充滿空間,舞者似電擊般倏地彈動,緊縮痙攣,煙霧逐漸消散,有如祕教儀式,舞者在台上觀眾圍觀之中,如跳動的黑色火種,或如黑色的蛹內那隻即將破開的蝴蝶一般。脫出黑布始站立,舞者皆著膚色胎衣,動靜裡,似活雕塑展示間,穿著白色紙衣的舞者站立在舞台光圈中,與鋼琴各據一方,如音樂盒娃娃緩緩機械旋轉著,拿起剪刀剪開身上的白色紙衣,剪刀的聲響與鋼琴合鳴,將紙衣裁減殆盡後,女舞者趴地,接著舞者以黑布罩頭的下半身「裸」,掙扎著欲將布蛻去,拉扯間兩者對抗著,有如可觸摸的重低音節奏敲擊著耳道,幾乎可以在皮膚上感覺到琴聲與電音聲浪的躍動。除此音樂聲響,另有段落為一女聲說著日文字詞,在字義之外語言與鋼琴互成回聲。旋律非主體,而主要在超越聽覺,圍繞五感之聲響上,電子音樂有如洞穴深處回聲,在岩壁間來回撞擊般,鋼琴同是敲擊如暴烈重壓耳道,或急促尖銳的單音反覆,像是生存慾望自遠古直到與自然隔絕的文明之間,來回穿梭。

舞者在動作裡發出聲,聲響進而與身體造型共同生成,自伏地的非人形生物,一直到站立奔跑發聲,而燈光打出的伸展台穿過拱型舞台裝置,舞者掛著「一片」衣服或口紅等如符號般走出,背後仍「裸」,以一種更顯誇張扭曲的走秀之姿,姿態張狂。舞者形塑著身體屈曲的奇觀,在地的關節分解與顫動,蠕動至站立,陳列開來,重複前進後退之行走,進而快速跳動,彼此糾纏,倒立而上下倒錯,在高音敲擊中,直達逼人出神的結束彼端。

此演出解開表演的舊有模式,解開服裝的概念,《魔時尚La Mode》的冷銳質地,聲響刺激也總和感官,邊界的討論除在「時尚」外,更在現場的觀看界線,賦予此演出在個國家巡迴間,因觀眾不同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當下演出狀況。台上觀眾的存在與移動,一開始是干擾,在過程中,逐漸自浮動與不和諧,到專注融入而形成整體氛圍,結合成舞台景觀。自舞者與觀眾的穿著,看出對比間的概念,「時尚」轉回各人自身,對於「時尚」的觀看與表演存在於生活每時刻。

只是我在想,如果舞者連膚色胎衣都沒有呢?開放觀眾上台或將更具挑戰。膚色肉胎衣在視覺上許是「無毛」,「無性」,與「減少起伏」的純粹與純潔,也因包覆讓舞動靈活且安全,然若此演出中「真裸」,會是什麼樣的「景觀」?

《魔時尚La Mode》

演出|向井山朋子、伊東豊雄、義大利狂迷現代芭蕾舞團
時間|2016/10/01 19: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絕對的琴聲展現強大的意志,對照與台上觀眾的「干擾」,反差出反省與批判的力道,貫穿全場。表演者如鋼琴家與舞者,甚至以舞台設計螺旋管體舞台裝置所圈下「結界」,看似接受觀眾上台,事實上卻以絕對的執行力,拒絕任何觀眾的影響。(汪俊彥)
10月
11
2016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