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追問,觀看的邊緣《魔時尚La Mode》
10月
13
2016
魔時尚(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2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對於這齣製作的描述已經夠多,關於台中國家歌劇院,關於作品其中的跨國跨界,於台灣島內以及於外激起的火花等等,在此就專對《魔時尚La Mode》的現場演出談起。

進入場中,視覺迷濛,藍光與煙霧瀰漫,甚且啟動消防警鈴,觀眾坐定後,舞台站立席的觀眾接連入場,台上逐漸生出了數個伏地爬行,以黑布罩住的舞者,除此,台下觀眾並觀看了台上觀眾測度與舞者距離間的猶疑,彼此間觀看與對峙的緊張感,讓觀看的界線更為明顯。開放觀眾可上台,解消觀眾與舞者的距離,甚且有著觸及危險的可能性,聯想到行為藝術家Marina Abramovic(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之思考 :一再以身體與行為測試觀眾,重設觀看界線。如我觀看的場次,有一位觀眾甚且拉開伏地舞者的包裹黑布。開放觀眾上台的概念,已經將觀眾反應,與舞者的對峙都包含了,觀看的界線在演出中不斷流動與調整,自台下觀眾—台上觀眾—舞者—鋼琴家向井山朋子之間迴盪。

台中國家歌劇院設計者伊東豊雄,於此演出中,以舞台設計連結歌劇院設計景致與建築的結構,不同於建築看來柔曲線條實為剛硬建材,舞台上方的螺旋管體之形是白透明紗狀材質裝置,有時向下「生長」,隔絕鋼琴家/舞者與觀眾,時而向上收起,開展舞台空間,寓其如布料罩住人體,將包覆的尺度擴張外,也延伸歌劇院建築改變人的感官感受,具象了人在此具生物態有機體之建築間的穿梭。

出現數個舞者分散錯落伏地緩緩蠕動,電音聲響充滿空間,舞者似電擊般倏地彈動,緊縮痙攣,煙霧逐漸消散,有如祕教儀式,舞者在台上觀眾圍觀之中,如跳動的黑色火種,或如黑色的蛹內那隻即將破開的蝴蝶一般。脫出黑布始站立,舞者皆著膚色胎衣,動靜裡,似活雕塑展示間,穿著白色紙衣的舞者站立在舞台光圈中,與鋼琴各據一方,如音樂盒娃娃緩緩機械旋轉著,拿起剪刀剪開身上的白色紙衣,剪刀的聲響與鋼琴合鳴,將紙衣裁減殆盡後,女舞者趴地,接著舞者以黑布罩頭的下半身「裸」,掙扎著欲將布蛻去,拉扯間兩者對抗著,有如可觸摸的重低音節奏敲擊著耳道,幾乎可以在皮膚上感覺到琴聲與電音聲浪的躍動。除此音樂聲響,另有段落為一女聲說著日文字詞,在字義之外語言與鋼琴互成回聲。旋律非主體,而主要在超越聽覺,圍繞五感之聲響上,電子音樂有如洞穴深處回聲,在岩壁間來回撞擊般,鋼琴同是敲擊如暴烈重壓耳道,或急促尖銳的單音反覆,像是生存慾望自遠古直到與自然隔絕的文明之間,來回穿梭。

舞者在動作裡發出聲,聲響進而與身體造型共同生成,自伏地的非人形生物,一直到站立奔跑發聲,而燈光打出的伸展台穿過拱型舞台裝置,舞者掛著「一片」衣服或口紅等如符號般走出,背後仍「裸」,以一種更顯誇張扭曲的走秀之姿,姿態張狂。舞者形塑著身體屈曲的奇觀,在地的關節分解與顫動,蠕動至站立,陳列開來,重複前進後退之行走,進而快速跳動,彼此糾纏,倒立而上下倒錯,在高音敲擊中,直達逼人出神的結束彼端。

此演出解開表演的舊有模式,解開服裝的概念,《魔時尚La Mode》的冷銳質地,聲響刺激也總和感官,邊界的討論除在「時尚」外,更在現場的觀看界線,賦予此演出在個國家巡迴間,因觀眾不同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當下演出狀況。台上觀眾的存在與移動,一開始是干擾,在過程中,逐漸自浮動與不和諧,到專注融入而形成整體氛圍,結合成舞台景觀。自舞者與觀眾的穿著,看出對比間的概念,「時尚」轉回各人自身,對於「時尚」的觀看與表演存在於生活每時刻。

只是我在想,如果舞者連膚色胎衣都沒有呢?開放觀眾上台或將更具挑戰。膚色肉胎衣在視覺上許是「無毛」,「無性」,與「減少起伏」的純粹與純潔,也因包覆讓舞動靈活且安全,然若此演出中「真裸」,會是什麼樣的「景觀」?

《魔時尚La Mode》

演出|向井山朋子、伊東豊雄、義大利狂迷現代芭蕾舞團
時間|2016/10/01 19: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絕對的琴聲展現強大的意志,對照與台上觀眾的「干擾」,反差出反省與批判的力道,貫穿全場。表演者如鋼琴家與舞者,甚至以舞台設計螺旋管體舞台裝置所圈下「結界」,看似接受觀眾上台,事實上卻以絕對的執行力,拒絕任何觀眾的影響。(汪俊彥)
10月
11
2016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