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現實的肢體敘事《離家不遠》
12月
04
2014
離家不遠(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5次瀏覽
林芃瑀 (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所職碩班)

家庭意識濃厚的華人,基本上算是家族主義的遵行者。每逢佳節倍思親、月圓人團圓,教科書上總有許多相似的詩詞文章,好似逢年過節就得要跟家人團聚才堪稱是個節日。又譬如人類史上最大遷徙活動「春運」,即便千里迢迢交通不便也無法阻擋返鄉的衝動,因為過年團圓是種義務是種使命。導演符宏征引導演員敘述生命故事共同編寫《離家不遠》,情節看似俗套但卻又實際發生在你我周遭。

演出在觀眾入座的同時無預警展開,表演者從黑暗中悄悄進場,在鋪滿土壤的地板上將平整的土面挖缺一隅。土壤潮濕的味道擴散空氣中,場內揚起些許塵埃被空氣夾帶一併竄入胸腔,總覺得有股窒息感。演員陸續加入,在餐桌前將日常生活複製演出。背景聲不時切換主題,於食安新聞、手機簡訊通知等聲響間不斷插播《Yellow Submarine》。

《Yellow Submarine》是 The Beatles的歌,同時也是一部以The Beatles歌曲為主題的動畫電影。主角們歷經奇幻旅程,最後以《All You Need Is Love》一曲拯救了異次元國度。歌曲化作符碼,暗示這個家族需要愛來救贖。事實上這個家仍舊有愛存在,只是華人對家庭的定義,造就一個難以用愛來填滿的缺口。儒家思想下的家庭倫理已被華人內化,要兄友弟恭、要父慈子孝、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若為了家族耗竭精力燃燒生命,全然無私的奉獻犧牲,則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但隨著近代社會演變及西方文化融入,人們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已從潛意識躍出,難再被忽略壓抑。

導演在開場時佈下許多符碼,土壤、歌曲、顏色、餐桌與食物。土壤象徵著家,飯桌則是連繫家人情感的介質。家如土壤般滋養萬物孕育生命,然有時卻成為泥淖,越掙扎越深陷。服裝顏色似投射角色內在狀態,白色洋裝的雅亭,放棄攻讀博士並繼承了母親在家中的角色,她為了維繫家而犧牲,畢竟「這個家,總要有人留下。」棕色服裝的靖達與雅純則是家中相對弱勢的兩位(精神狀態不穩與無血緣關係的養女)。紅色俏麗洋裝的紫彤將嫁至美國,逃離令人窒息的原生家庭。

動見体劇團善於運用肢體敘事,取代言語難立即表達的情感以及需用言語鋪陳才能描述的狀態。書凱背著紫彤、靖恆背著以恩在泥地爬行,四人口中迸出一連串殘酷的真心話,其肢體安排,不需多言便成功將心理狀態具現化。包袱沈重仍需前進,所有的嘲諷不滿與不悅,鮮明呈現觀眾眼前。

看似鄉土劇般的情節,其實並非俗套,而是現實社會的反映。所有荒謬劇情真切的在社會重演。情緒勒索、遺產糾紛、收養關係、家庭代罪羔羊、目的性或潛意識自傷行為等,此劇或許可稱是現實家庭問題的局部縮影,即使其中為連接各情節而作了轉化與改寫,觀眾所看到的仍是活生生從演員心底挖出的故事。

不論想創造屬於自己的正統家庭,抑或想逃離家庭桎梏,期望藉由外在條件或人事物來達到目的是行不通的,就像繪本《尋找失落的一角》,耗費無數時間到處尋覓互補的另一半,最後才驚覺唯有自己才能讓自己變得獨立完整。同樣的,若無法從家庭分化出獨立的自我,一切努力均枉然。人是獨立個體,是組成家庭的單位,而不是家庭中的混合元素。

羅大佑曾寫過一首歌,《家》是這著麼唱的:「......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那是後來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細述了對家庭的矛盾情感。在如此社會體系中成長的我們,期望離開家是為遠離羈絆或只為衣錦還鄉?我們確實可以離開……但,離家不遠。

《離家不遠》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4/11/16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野良犬之家》到《離家不遠》,動見体不斷召喚出人對於家的各種聯想,再加以破壞,而從破壞之中,那些變與不變,在衝突之中並未有所模糊,對於家的抗拒與疏離,最終仍未完全脫離家的掌握。(楊書愷)
11月
24
2014
導演符宏征更在肢體的運用上,找到無關語言空白表達。豐富的肢體裡,超越了語言所能傳達的對話關係,把可說的與不可言的,在寫實與抽象間找到妥協或權衡。相對之下,《離家不遠》的文本與發聲就顯得貧弱。(吳岳霖)
11月
18
2014
符宏征所能區隔動見体的劇場與別人不同之處:在於他對肢體動作的運用。《離家不遠》可以看到文本對話切碎後,再以演員之間肢體的互動,來補足無法言喻的家族成員或近或遠的關係。但就成果而言,舞台上展現演員的肢體最欠缺的是Training中相當注重的轉折。(葉根泉)
12月
03
2012
在重複而重複的肢體動作中,抹去意義而只剩感受的肢體能量變成一種隱含的情緒,不斷的沉悶在觀者的心中一直堆疊,若有似無地反射出關於接下來要展開的家庭故事中所具有的責任的負擔以及利益的糾纏。(劉崴瑒)
11月
27
2012
故事精神與表演方法基本上是寫實的,加上象徵與風格化的形式手法,例如日常生活動作的停格、切斷、抽搐式重複、再繼續若無其事地走到側舞台,風格化的姿勢與寫實動瞬間切換,有一種不徹底的中庸之道。(林乃文)
11月
27
2012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