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現實的肢體敘事《離家不遠》
12月
04
2014
離家不遠(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6次瀏覽
林芃瑀 (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所職碩班)

家庭意識濃厚的華人,基本上算是家族主義的遵行者。每逢佳節倍思親、月圓人團圓,教科書上總有許多相似的詩詞文章,好似逢年過節就得要跟家人團聚才堪稱是個節日。又譬如人類史上最大遷徙活動「春運」,即便千里迢迢交通不便也無法阻擋返鄉的衝動,因為過年團圓是種義務是種使命。導演符宏征引導演員敘述生命故事共同編寫《離家不遠》,情節看似俗套但卻又實際發生在你我周遭。

演出在觀眾入座的同時無預警展開,表演者從黑暗中悄悄進場,在鋪滿土壤的地板上將平整的土面挖缺一隅。土壤潮濕的味道擴散空氣中,場內揚起些許塵埃被空氣夾帶一併竄入胸腔,總覺得有股窒息感。演員陸續加入,在餐桌前將日常生活複製演出。背景聲不時切換主題,於食安新聞、手機簡訊通知等聲響間不斷插播《Yellow Submarine》。

《Yellow Submarine》是 The Beatles的歌,同時也是一部以The Beatles歌曲為主題的動畫電影。主角們歷經奇幻旅程,最後以《All You Need Is Love》一曲拯救了異次元國度。歌曲化作符碼,暗示這個家族需要愛來救贖。事實上這個家仍舊有愛存在,只是華人對家庭的定義,造就一個難以用愛來填滿的缺口。儒家思想下的家庭倫理已被華人內化,要兄友弟恭、要父慈子孝、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若為了家族耗竭精力燃燒生命,全然無私的奉獻犧牲,則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但隨著近代社會演變及西方文化融入,人們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已從潛意識躍出,難再被忽略壓抑。

導演在開場時佈下許多符碼,土壤、歌曲、顏色、餐桌與食物。土壤象徵著家,飯桌則是連繫家人情感的介質。家如土壤般滋養萬物孕育生命,然有時卻成為泥淖,越掙扎越深陷。服裝顏色似投射角色內在狀態,白色洋裝的雅亭,放棄攻讀博士並繼承了母親在家中的角色,她為了維繫家而犧牲,畢竟「這個家,總要有人留下。」棕色服裝的靖達與雅純則是家中相對弱勢的兩位(精神狀態不穩與無血緣關係的養女)。紅色俏麗洋裝的紫彤將嫁至美國,逃離令人窒息的原生家庭。

動見体劇團善於運用肢體敘事,取代言語難立即表達的情感以及需用言語鋪陳才能描述的狀態。書凱背著紫彤、靖恆背著以恩在泥地爬行,四人口中迸出一連串殘酷的真心話,其肢體安排,不需多言便成功將心理狀態具現化。包袱沈重仍需前進,所有的嘲諷不滿與不悅,鮮明呈現觀眾眼前。

看似鄉土劇般的情節,其實並非俗套,而是現實社會的反映。所有荒謬劇情真切的在社會重演。情緒勒索、遺產糾紛、收養關係、家庭代罪羔羊、目的性或潛意識自傷行為等,此劇或許可稱是現實家庭問題的局部縮影,即使其中為連接各情節而作了轉化與改寫,觀眾所看到的仍是活生生從演員心底挖出的故事。

不論想創造屬於自己的正統家庭,抑或想逃離家庭桎梏,期望藉由外在條件或人事物來達到目的是行不通的,就像繪本《尋找失落的一角》,耗費無數時間到處尋覓互補的另一半,最後才驚覺唯有自己才能讓自己變得獨立完整。同樣的,若無法從家庭分化出獨立的自我,一切努力均枉然。人是獨立個體,是組成家庭的單位,而不是家庭中的混合元素。

羅大佑曾寫過一首歌,《家》是這著麼唱的:「......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那是後來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細述了對家庭的矛盾情感。在如此社會體系中成長的我們,期望離開家是為遠離羈絆或只為衣錦還鄉?我們確實可以離開……但,離家不遠。

《離家不遠》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4/11/16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野良犬之家》到《離家不遠》,動見体不斷召喚出人對於家的各種聯想,再加以破壞,而從破壞之中,那些變與不變,在衝突之中並未有所模糊,對於家的抗拒與疏離,最終仍未完全脫離家的掌握。(楊書愷)
11月
24
2014
導演符宏征更在肢體的運用上,找到無關語言空白表達。豐富的肢體裡,超越了語言所能傳達的對話關係,把可說的與不可言的,在寫實與抽象間找到妥協或權衡。相對之下,《離家不遠》的文本與發聲就顯得貧弱。(吳岳霖)
11月
18
2014
符宏征所能區隔動見体的劇場與別人不同之處:在於他對肢體動作的運用。《離家不遠》可以看到文本對話切碎後,再以演員之間肢體的互動,來補足無法言喻的家族成員或近或遠的關係。但就成果而言,舞台上展現演員的肢體最欠缺的是Training中相當注重的轉折。(葉根泉)
12月
03
2012
在重複而重複的肢體動作中,抹去意義而只剩感受的肢體能量變成一種隱含的情緒,不斷的沉悶在觀者的心中一直堆疊,若有似無地反射出關於接下來要展開的家庭故事中所具有的責任的負擔以及利益的糾纏。(劉崴瑒)
11月
27
2012
故事精神與表演方法基本上是寫實的,加上象徵與風格化的形式手法,例如日常生活動作的停格、切斷、抽搐式重複、再繼續若無其事地走到側舞台,風格化的姿勢與寫實動瞬間切換,有一種不徹底的中庸之道。(林乃文)
11月
27
2012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