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離葛羅托斯基多遠?《離家不遠》
12月
03
2012
離家不遠(動見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3次瀏覽
葉根泉

「家」的主題一直是創作者或早或遲都要去面對的自我內在的問題。符宏征以一位馬來西亞籍的僑生,長期待在台灣劇場界創作。大半年少青春都是在台灣這塊土地渡過,漫漫歲月也已盤根錯節,客作他鄉的結果,已是視異鄉為自己的「家」了。那麼遙遠的老家在自我的心中是愈形同陌路?抑是反而更貼近自己形塑出來定格住的「家」的形象?這可能是創作《離家不遠》背後更深潛複雜的心緒。

但創作「家」為主旨的戲終究要面臨的艱巨挑戰是:每個人都有原生家庭的背景與成長經驗,如何在共通的命題與家庭所能遭遇的諸多磨難中,找尋出既能引起觀眾共鳴、亦能避免於落入俗套的敘事觀點,這不是件容易過關的事情。因此,單就《離家不遠》的主線情節而論,符宏征所領導演員集體創作的故事:家族年節的聚會、親人的死亡與罹癌、為家產爭執分裂……,仍未脫離八點檔連續劇與日常生活中所能同樣感受,或聽到別人事情的範疇之外,那麼《離家不遠》還有什麼可以與這些舊俗瑣事相比,誠屬難得或與眾不同之處?

符宏征所能區隔動見体的劇場與別人不同之處:在於他對肢體動作的運用。符宏征曾經身為陳偉誠所帶領的「人子劇團」(1988-1993)訓練助理,承襲陳偉誠從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的「客觀戲劇」(Objective Drama)階段,所習得一套訓練方法(Training)。雖然在此階段,「客觀戲劇」並非針對演員訓練的技術與方法,而是為了尋找一種「儀式的客觀性」(objectivity of ritual),去除身體的慣性與阻滯,讓能量重新流動。但這一套方法對於自我的覺察、觀照的方式、表演上的「削減法」……,均對台灣現代劇場有深遠的影響。

《離家不遠》的結構安排上,可以看到符宏征將文本對話切碎後,再以演員之間肢體的互動,來補足無法言喻的家族成員或近或遠的關係,甚或延展劇中核心「家」的關係到人類共相的愛恨糾葛上頭。但就成果而言,舞台上展現演員的肢體最欠缺的是Training中相當注重的轉折(transition),而這樣的「轉折」需要演員內在驅力(inner impulse)的動能,如果不是以此發動,讓觀眾去感受到演員做此動作細微的轉折的話,那麼舞台上所呈現出來就只剩下演員的位移、場面調度而已,亦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強調動作的重點不在於如何去做,而是「為何而動?」

另一個離Training更遙遠的是省略對演員聲音訓練的要求。 Training的發聲練習非常注重定點投射的飽滿與否,此次的演出在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廳,已是小型的演出場地,竟然每位演員都帶著小型麥克風,聲音透過機械的傳遞雖能補捉到細弱的聲響,或許某一方面符合導演要求演員低調不張揚的情緒投射,但借助機器的方便性,卻反而更傷及整體聲音傳遞音控的大小,回想葛氏在「貧窮劇場」階段所主張:沒有化妝、特別的服裝、舞臺設計、表演區或燈光音效,劇場依然可以成立,這樣的話語至今依舊是鏗鏘有聲!

從符宏征1998年畢製《縱使世界在轉動》迄今,仍可看到他努力將葛氏的訓練如何溶入到自己的作品裡,試圖消弭意象式的動作與文本文字之間相抵,所產生的隔閡。但《離家不遠》所運用以大餐桌各角度調度更換場景,與不時出現水流洩下來的象徵畫面,在符宏征的畢製與其他作品《早安夜車》等已重複使用過。除看不到進一層翻轉如此形式的新意,當劇終前一刻,水從天幕直接下下來到場上的餐桌,如此直白的運用手法,觀眾不僅沒被感動到,甚至啞然失笑。導演在風格化的處理過程中,似乎對於題材內容的運用(劇情只呈現事件的結果,不鋪陳原因),與舞台元素如燈光、服裝、音樂等掌握(運用舞台側燈,營造氣氛卻看不清演員臉部表情,亦不見肢體線條發散出來的流動性)失去了準頭,落入耽溺於一種自行營造詩意的氛圍內,忽略了與觀眾直接面對面、互相溝通對話的可能。

節目單上導演的話:在這部如此標榜在暗黑能量的旋轉中,我們再次在劇場中「相遇」(又是呼應葛氏的語言:劇場的核心就是相遇),似乎更應該提醒創作者「莫忘初衷」,再次反縮回到劇場的核心究竟是什麼?最後還是套用葛氏的話:「相遇……也就是一種極度的面對──坦誠的、訓練有素的、精確的及完全的面對。不僅止於面對他自己的思想,而是一種對他整個人的面對──從他的本能、他所沒有意識到的、直到他最清明澄澈的狀態都包含在內。」

《離家不遠》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2/12/1 19:30
地點|台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開場時佈下許多符碼,土壤、歌曲、顏色、餐桌與食物。土壤象徵著家,飯桌則是連繫家人情感的介質。家如土壤般滋養萬物孕育生命,然有時卻成為泥淖,越掙扎越深陷。(林芃瑀)
12月
04
2014
從《野良犬之家》到《離家不遠》,動見体不斷召喚出人對於家的各種聯想,再加以破壞,而從破壞之中,那些變與不變,在衝突之中並未有所模糊,對於家的抗拒與疏離,最終仍未完全脫離家的掌握。(楊書愷)
11月
24
2014
導演符宏征更在肢體的運用上,找到無關語言空白表達。豐富的肢體裡,超越了語言所能傳達的對話關係,把可說的與不可言的,在寫實與抽象間找到妥協或權衡。相對之下,《離家不遠》的文本與發聲就顯得貧弱。(吳岳霖)
11月
18
2014
在重複而重複的肢體動作中,抹去意義而只剩感受的肢體能量變成一種隱含的情緒,不斷的沉悶在觀者的心中一直堆疊,若有似無地反射出關於接下來要展開的家庭故事中所具有的責任的負擔以及利益的糾纏。(劉崴瑒)
11月
27
2012
故事精神與表演方法基本上是寫實的,加上象徵與風格化的形式手法,例如日常生活動作的停格、切斷、抽搐式重複、再繼續若無其事地走到側舞台,風格化的姿勢與寫實動瞬間切換,有一種不徹底的中庸之道。(林乃文)
11月
27
2012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