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難雙全《新・大登殿》
11月
21
2018
新・大登殿(新聲劇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52次瀏覽
張耀軒(高中社會領域教師)

這是一場既傳統又現代的演出。

新聲劇坊這回推出「男子巧扮妝・女人當自強」的演出主題,午場搬演古冊戲《新・大登殿》,晚場則是胡撇仔戲《新・救風塵》,重現早年內臺戲的演出戲路,此為傳統之一。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歌仔戲以女性演員為主流的今日,新聲劇坊此次啟用全男班演出,重現早期「本地歌仔」不論生旦皆由男性妝扮的搬演形式,此乃傳統之二,亦是主題之一「男子巧扮妝」。若再算上此次的演出地點—1950年代以演出京劇、相聲、越劇為主的西門紅樓,可謂是「傳統」之三。2018年在擁有一百一十年歷史的西門紅樓呈現由全男班演出的歌仔戲,再現農業社會的內臺戲榮景,新聲劇坊此舉獨具意義。

然而對一個成軍僅兩年的「新生」劇坊來說,搬演一齣觀眾耳熟能詳的「古冊戲」又有何現代性?筆者認為這必須扣合到另一個主題「女人當自強」。《新・大登殿》脫胎自《紅鬃烈馬》,但過去內臺以連本戲搬演,如今要濃縮在一個下午演出,劇情勢必有所刪減。青年編劇陳健星擷取古戲本的後半段,刪去枝微末節與旁支人物,濃墨重彩地敷演王寶釧(林顯源飾)與代戰公主(陳民福飾)的女人心事,故全劇僅有〈中秋宴〉、〈走三關〉、〈武家坡〉、〈回西涼〉與〈大登殿〉五折。整部戲透過兩位女主角表述「正宮」與「小三」的幽微心緒,貼身宮女高麗彩(詹佳穎飾)再以後設的角度切入,為觀眾訴說薛平貴(王冠茗飾)與王寶釧的前塵往事,而薛平貴的定位從樂享齊人之福,淪為世事從來難雙全的夾心餅乾,由此解構這道三角習題。是故,王寶釧並未苦盡甘來,代戰公主欲辭昭陽正宮,薛平貴不再左擁右抱,乃是《新・大登殿》賦予二十一世紀歌仔戲的現代性與時代意義。

編劇陳健星近年為唐美雲歌仔戲團編寫多齣叫好又叫座的新戲,陳建星筆鋒細膩深情,卻又不失幽默詼諧,且擅長刻畫人物性格,《新・大登殿》雖是十多年前的作品,在今日看來亦不過時。本戲從薛平貴與代戰公主的〈中秋宴〉演起,在中原漢人「月圓人團圓」的愁思催化下,薛平貴酒入愁腸,王寶釧在夢中翩然而至,促使薛平貴起心動念盜取令箭,回鄉一會王三姐。這段筆法化解傳統戲中薛平貴因鴻雁傳書才想起王寶釧的突兀,增添薛平貴對糟糠妻仍舊魂牽夢縈的深情,淡化「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的負心色彩,讓薛平貴化被動為主動,人物形象更加豐富飽滿。然而,不知是紅樓劇場的設備無法支援,還是導演另有考量,王寶釧的進場並未輔以燈光轉換與乾冰烘托,轉場並不流暢,若非唱詞配上曲調【夢境之歌】,觀眾可能無法立即意會這段戲的意涵,實乃美中不足之處。

〈走三關〉在傳統戲算是薛平貴的主場戲,此本則加重代戰公主對駙馬的情深意重與憂思難捨,讓代戰不再是盛氣凌人的昭陽王后,反而盡顯小女人對丈夫的依賴與眷戀,原來看似不可一世的西涼國母也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心緒。傳統戲曲向來以演員為本,古冊戲更是著重演員的唱念作打,此回扮演代戰公主的陳民福雖僅是臺灣戲曲學院的高三生,戲齡尚淺,但唱腔清亮細甜,不帶雄音,確實是扮演乾旦的好苗子,而追趕薛平貴的武功身段盡顯在戲曲學院奠下的扎實功底,讓觀眾看得大呼過癮。更令筆者驚豔的是,他在泣訴薛平貴薄情寡義時不經意流露出小兒女的哀婉情思,詮釋出屬於這個年齡段的嬌嗔可愛,給人憨態可掬的憐惜之感,這是其他版本的代戰公主所不曾有的特質,年紀輕輕即能演繹出自己的味道,令人欣喜。

薛平貴歷經奔波後終於重回武家坡,但時移境遷,伊人與故土在腦海早已模糊難辨,只好向一旁的大嫂問路,沒想到她竟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王寶釧?傳統戲的〈武家坡〉藉由薛平貴試妻傳達古人「烈女不二嫁」的貞節觀,但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不免覺得另娶嬌妻的薛平貴缺乏立場。因此,《新・大登殿》反過來讓讓王寶釧逐步探詢薛平貴,揭開他離鄉十八年卻音訊杳然的真相,也算是替女性觀眾出了一口惡氣,畢竟二十一世紀是女人當自強嘛。另外,傳統戲的王寶釧對於漫無止盡的等待總是無怨無悔,雖然契合貞潔烈女的戲路,卻是過時老套的刻板印象,難以引發現代觀眾的共鳴。此回的王寶釧卻幽幽唱出「悔教薛郎求功名,落得孤枕嘆伶仃」,不僅讓她多了分煙火氣,也替現代觀眾說出女子即便癡心守候亦會「夢啼妝淚紅闌干」的心聲,整體形象更加立體完滿。

〈武家坡〉一折同樣著重演員的腳步手路,此回擔綱救火的王寶釧是被譽為「臺灣歌仔戲第一乾旦」的林顯源,雖然他謝幕時自謙「退隱江湖十八年」,但身段依舊柔美流暢,一段躲回寒窯將薛平貴拒之門外的過場戲,只見他彎腰蹲下、轉身回窯、水袖掩門、旋身站起,行雲流水不見一絲遲滯,那一瞬間讓筆者終於見識到何謂寒窯,傳統戲曲的寫意之美莫過於如此!由於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乃是歌仔戲界的苦旦翹楚,林顯源以豐富的人生閱歷與鑽研半生的醇厚唱腔娓娓道出王寶釧的苦楚與辛酸,略顯滄桑的聲質雖然流露出歲月對演員的磨礪,卻增添王寶釧歷經風霜雨露的委屈與世故,不但無損人物建構,反而相得益彰。在林顯源退居二線多年後還能親身感受其風采,實乃觀眾之大幸,也意外為此回搬演《新・大登殿》留下時代意義。

在前三折戲構築人物性格後,第四折〈回西涼〉起到「轉」的作用,藉由宮女高麗彩之口向代戰公主/觀眾說明薛王的情根緣由,一方面補遺〈花園贈金〉到〈鴻雁修書〉的劇情空白,另一方面讓代戰公主對王寶釧有初步認識—原來她和自己同樣是堅持己見、性格剛烈的奇女子,為最末折兩人的相互理解奠定基礎。高麗彩這個人物是本劇最重要的催化劑,雖然她對薛王往事知之甚詳讓筆者覺得編劇稍嫌便宜行事,但她時不時跳脫劇中以旁觀者的觀點發問,反讓劇本對男女情感的論述更加厚實。比如高麗彩問觀眾誰才是這部戲的女主角?《紅鬃烈馬》在歌仔戲又名《薛平貴與王寶釧》,但對代戰公主而言,她與駙馬相依相伴的十六年又何嘗不是女主角?接著高麗彩強調代戰公主衣食無憂的十六年比不過王寶釧孤苦守候的十八年,但是愛情從來不是等價交換,絕非18>16這麼簡單。《新・大登殿》透過代戰公主與高麗彩的辯證,翻轉傳統戲曲對女子「癡心等待」、「以夫為天」的看法,側重女子的本心與自我,為傳統戲曲的戲路發展另闢蹊徑,著實不易。

最末折〈大登殿〉不再論功行賞、斬除奸邪,所以沒有魏虎、王允和王母,而是聚焦王寶釧和代戰公主對感情的看法。代戰起初以退為進,欲博得薛平貴的憐惜,以此保住自己的母儀鳳位,殊不知王寶釧「欣羨妳與夫君相伴有十數年」、「權勢地位也不如夫君的心頭有妳,對妳真情永不移」,代戰才驚覺自己為保榮華而機關算盡,卻忽略其實只在意「大王雖然伴身邊,心心念念卻是伊」,索性撂下「不如看破來離開」的氣話。在愛情的世界裡正宮羨慕小三能與良人同床共枕,可小三卻永遠擺脫不了舊愛最美的陰影,這道愛情函數千古難解,放諸古今中外皆然,即便是能坐享齊人之福的古人亦左右為難。最後三人合唱「世事從來難雙全」作結,不再分封正宮與西宮,畢竟感情本來就難有定論,這個未解之解為本戲留下任人憑說的尾韻,比傳統戲「姊妹同心永團圓」更貼近現代人的價值觀。

《新・大登殿》跳脫《紅鬃烈馬》的傳統父權思維,滌去忠臣平反、奸相去職的政治正確,從人心出發,回歸薛王代三角戀的本事,既不替王寶釧討夫,也不為代戰女說項,只為搬演一樁愛情課題。這套從現代女性視角切入的筆法,既讓觀眾反照自身心境,亦留下無窮的回味與省思,或許是《紅鬃烈馬》這項文化遺產贈予後世最珍貴的禮物。最後,感謝新聲劇坊促成老、中、青三代同堂,藉此傳承乾旦這門日漸凋零的藝術,替傳統戲曲發出「新聲」!

《新・大登殿》

演出|新聲劇坊
時間|2018/11/04  14:30
地點|西門紅樓二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